為全國探路 江蘇推進省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0年01月17日16:40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為全國探路,江蘇推進省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堅持從江蘇發展所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上走在前列。”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關於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

為全國探路,是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代表委員們認為,江蘇正處在城鄉關系重構、區域布局優化的關鍵階段,要堅決扛起“探路使命”,推進省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新實踐,創造更多走在前列的實踐成果。

區域發展治理,打開蘇北融入長三角的“閘門”

“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加快探索符合實際、系統完備、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把制度力量轉化成治理效能和發展動能。”省政協委員、省社科院副院長章壽榮認為,江蘇區域發展梯度特征明顯,南北挂鉤、合作共建是我省行之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路徑,如今蘇北“高鐵夢圓”,蘇北融入蘇南和長三角的閘門“完全打開”。

“鹽城列為長三角27個中心城市之一,這給我們帶來歷史性機遇。”省人大代表、鹽城市委書記戴源暢談與上海的“淵源”:鹽城新簽約項目40%來自上海,上海市外37個蔬菜主供應基地,鹽城佔46%。如今隨著徐宿淮鹽高鐵通車,青島—上海鐵路今年貫通,鹽城到上海從過去的5小時將縮短至不到1小時。眼下,鹽城綜合客運樞紐運行,大豐港鐵路支線開工建設,市區快速路網主骨架基本形成,高鐵、高速、高架、空港無縫對接,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加快構建。

對標長三角中心城市定位,鹽城放大環境承載優勢、產業錯位優勢和生態優勢,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我們要以同城化的思維謀發展,在發展方向、目標等方面與上海、與蘇南同向同軸。”戴源說,眼下鹽城正搶抓鹽滬高鐵開通“窗口期”,做大做強中韓產業園、濱海港工業園區、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等平台載體,推動鹽城發展進位爭先。

蘇州吳江區和泗陽縣是我省南北合作的共建對子,隨著徐宿淮鹽高鐵通車和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先行示范區建設,兩地不僅共享“長三角的紅利”,合作共建也有了“更深內涵”。

“作為臨滬地區和一體化先行示范區,吳江全面推進與上海空間規劃、民生服務、生態治理的一體化。”蘇州吳江區區長李銘說,吳江打通了與上海的斷頭路,毗鄰地區公交一體化運營,醫保刷卡異地結算,並建立了聯合河長制,下一步還將推進產業協同,建立產業負面清單制度,把吳江建成上海產業轉移的“首要承接地”。

吳江的對接幫扶,助推泗陽“窪地崛起”。“眼下泗陽正在抓兩件大事,都有賴於蘇南和吳江的幫扶。”泗陽縣縣長馬偉說,第一件事是農房改造,全縣搬遷安置3.3萬戶農民,所需資金除了省財政補貼,還有很大缺口來源於蘇南土地指標增減挂鉤,第二件事是農民集中居住后的就業問題,來自於吳江的重大產業項目,總投資180億元,將為泗陽提供8000多個就業崗位。

農村社區治理,讓農民過上現代城鎮生活

像泗陽這樣,我省在蘇北大規模推開的農房改造,不僅根本改善農民居住環境,還大大提升蘇北城鄉融合發展水平。如何創新基層組織建設,基本公共服務,探索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模式,讓農民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是擺在蘇北面前的一道治理課題。

馬偉介紹,泗陽搬遷改造的3.3萬農戶,涉及十幾萬人,40%進城安置,20%-25%進鎮落戶,剩余的就近安置,三年安置期結束,泗陽城鎮化率將提高6個百分點,大量的村組搬遷后集中安置,宅基地復墾,將帶來泗陽城鄉結構的很大變化。新建小區多為多層電梯小區,普遍配套了菜場、幼兒園、托老所、社區活動場地、浴室,既要讓農民能跳廣場舞,又要有地方辦紅白喜事。

“我們建在城鎮的安置小區,環境配套不比城鎮小區差,難題是讓農民融入城鎮、變成居民。”馬偉說,他們在每個小區還配建了標准化廠房,產權歸集體經濟組織所有,通過“萬人幫企送萬崗活動”,引進對口幫扶項目,每年安排萬名就業崗位,讓農民住得好,還有班上。與此同時,把物業管理、垃圾分類引進小區,財政出資培育社會組織為“一老一小”服務,並購買泗陽淮劇團200場演出,送戲進農民小區。

省人大代表、建湖縣蘆溝鎮雙慶村黨總支書記陳漢山說,農民集中安置點建設美化了農村環境,增強了農業農村的吸引力,增強了村民的獲得感,當前問題是如何探索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模式。對此,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建設示范村——淮安市淮陰區劉老庄鎮劉老庄村的治理經驗可資借鑒。該村黨總支書記朱林介紹,劉老庄村2010年開始拆遷,340戶農民兩年后安置新區,宅基地流轉后種植特色林果,建了食用菌廠和服裝廠,村民要麼在農業園做工,要麼在企業上班。尤其值得學習的是,該村通過抓黨建促進社區治理,每月舉行群眾代表會為居民解難事,並通過法律知識宣傳和遵紀守法戶、“好婆婆、好媳婦”“最美家庭”評比,“讓文明新風吹遍安置小區”,10年來沒發生一起違法犯罪案件。

對於農房集中改造、農民集中居住帶來的治理課題,省人大代表、致公黨徐州市委會專職副主委吳青認為,要相互借鑒、因地制宜、取長補短,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省政協委員、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易中懿說,推動農村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蘇北農民集中居住后,由原來的村民變成社區居民,伴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一些社會治理問題如如何實現自治、法治、德治相統一,需把社會治理資源下沉到農村、下沉到基層。”

治理資源下沉,江蘇實踐成果走在前列

從蘇北、蘇中到蘇南,深化治理體系改革,下沉優質治理資源,創造出一批批走在前列的實踐成果。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寫入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高郵市公安局菱塘派出所被評為全國首批100個‘楓橋式公安派出所’之一,成為我們在基層社會治理層面的積極探索。”省人大代表、高郵市委書記韋峰說,高郵市構建了覆蓋城鄉的社會治理大網格格局和三級聯動巡查機制,高郵城區、重點鄉鎮、重點園區劃分成多個網格,每個網格都明確網格長,網格員不僅負責社會穩定、苗頭問題的處理,還察看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問題。新的一年,高郵鞏固網格化治理成效的基礎上,持續放大“楓橋經驗”菱塘模式效應,進一步推廣“圓桌法治”“有理大家評“等基層治理新模式。

2019年下半年,太倉市浮橋鎮丁涇村對便民服務中心進行了改造,具備証照代辦、咨詢指南、益農服務和志願服務四大大功能。村民如果有農房翻建申請、生育申報、獨生子女光榮証辦理等需求,工作人員也可代辦。

“光有便民中心還不夠,還要配套網格化治理。”扎根鄉村多年的省政協委員、丁涇村黨委書記陳超發現,網格員既是巡邏員、管理員,又是調解員、宣傳員,在促進精細化管理,提高問題處置效率,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上不可或缺,但其工作量越來越重,知識儲備也不夠。他建議有針對性地對網格員進行政策法規、業務知識、職業道德等方面培訓,並通過科學合理的網格劃分、考核機制,提高網格員服務效率。

南通市港閘區唐閘鎮街道高店社區既有安置小區,又有商品房小區,是城市轉型發展中的典型社區。省人大代表、高店社區黨總支書記秦菊香介紹,社區建立“一核三所”工作模式,以發揮黨組織領導作用為核心,律師事務所、派出所、司法所共建,集成矛盾信息反饋、問題合力化解、法律資源服務等功能,社區治理與基層黨建“雙網合一”,這一模式被中央政法委作為典型向全國推廣。為激勵社區干部扎根基層,港閘區選拔並給予優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事業編制同等工資待遇,社區干部薪酬待遇平均上浮20%,使社工崗位吸引力明顯增強。

省人大代表,省民政廳廳長、黨組書記呂德明認為,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應以社區為平台、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為支撐,民政部門將通過購買服務、公益創投等多種方式,引導社會組織發揮積極作用,壯大社工專業人才隊伍和志願者隊伍,健全政府、市場、社會多方協同的體制機制。(顧巍鐘 徐冠英 付奇 吳瓊 林元沁)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