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企業戰“疫”中尋找發展先機 增強實力以轉產促轉型

2020年03月02日07:27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轉產促轉型,蘇企顯擔當

記者2月28日從省工信廳獲悉,為奪取防控和復工“雙勝利”,充分發揮江蘇紡織服裝產業大省優勢,連日來,省市有關部門一方面引導更多企業轉產擴產,防疫物資產量逐日增多﹔另一方面推動轉產企業加速轉型,釋放更多發展潛力。

及時轉:

積極行動解決供應短缺

這些天,在南京際華3521、3503、5302公司的防護服生產線上,工人們日夜趕工。這3家公司隸屬於央企新興際華集團,原來主要生產軍用裝具和民用服裝等產品,2月3日起開始全力推進醫用防護服的轉產達產。

“疫情發生前,全國的醫用防護服每天的產能加起來隻有2萬件。我們3家公司用了20天的時間,從每天生產200件,到日產5.2萬件,達到全國最大產能。” 南京際華集團副總經理夏前軍告訴記者。

疫情期間,像這樣推進轉產防護物資、爭分奪秒復工復產的江蘇企業還有很多。不少紡織企業第一時間對生產布局及時進行調整,將防疫產品納入企業生產范圍。江蘇華紡股份迅速調試60台縫制裝備,組織部分員工提前復工,投入醫用防護口罩生產,迅速形成日產5000隻口罩的能力。記者了解到,僅在建湖縣就有10家紡織服裝企業主動轉型,生產醫用防護口罩。

為實現轉產,部分企業千方百計對生產設施進行技改。紅豆股份連夜將10萬級潔淨廠房改造成防護服生產車間﹔水星家紡不到48小時就把10條被套生產線改為防護服生產線﹔東台領勝科技對現有復合機、熱壓機、切片機進行適應性改造,建起兩條防護口罩生產線,日產17萬隻。

有效轉:

企業轉產還需各方“護航”

企業轉產,在技術、用工、原料、政策等方面還需各方護航。

“省工信廳及時下發鼓勵企業轉產口罩等防護物資的通知,摸排符合條件企業底數,加大各類要素資源集聚,加強技術指導。”省工信廳相關人士介紹,通過駐廠服務、現場指導、解決難題,幫助有條件的企業實現兼並、技改、協作、聯動等四大模式的轉產。

各級政府部門開通轉產復工的“綠色通道”。“雖然我們有專業的技術和設備,但是缺少醫用防護服的生產資質。經過省裡相關部門迅速審核,我們拿到江蘇省2020年0001號生產許可。”夏前軍說,公司2月6日將產品拿去檢測,原本檢測時間是兩周,結果3天就檢測完畢,以最快速度拿到証明。

位於南京江寧開發區的南京船之寶孕童用品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生產嬰童衣服的小服裝廠,公司響應政府號召,連夜籌備轉型生產民用防護口罩,“在區委、區政府的幫助下,我們僅用一天一夜時間就完成轉型,全面開工。”企業負責人介紹說。

面對疫情,省內唯一擁有符合國內標准一次性醫用防護服生產資質的蘇州奧健醫衛用品有限公司,已開足馬力生產,但還是滿足不了需求。“當時我們沒有無菌車間也沒有生產許可証,但具備醫用防護服的生產能力。在省工信廳緊急協調下,我們兩家公司達成跨市合作。”聖華盾防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王炳來介紹,聖華盾組織20多名業務骨干,將相關機器設備運到蘇州奧健,遷建一條全新生產線,產能一舉提升4倍。

長久轉:

增強實力以轉產促轉型

“目前,省內多家大型紡織服裝企業已經轉產,產能不斷擴大。”省紡織工業協會會長韓平表示,江蘇高端紡織集群企業勇於擔當,展現江蘇紡織產業“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集群力量,但從長遠看,企業還需增強實力,以轉產促轉型。

“據檢測,我們防護服的病毒阻斷過濾效率指標達99.97%,而行業標准是不低於70%,可見我們的產品品質遠高於指標要求。下一步,公司計劃著重提高材料技術水平,提供品質更優的應用防護產品。”夏前軍表示,此次為了生產防護服,公司專門引進壓膠設備等很多新的高端設備,未來還可以用於生產其他服裝。

“疫情倒逼我們提高生產標准,以后生產更高標准、更高品質的防護服。”王炳來介紹,聖華盾組建醫用防護服生產線,目前公司參與生產的工作人員約70%,預計本周末可以恢復到90%,現在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每天能生產1.5萬件,產能基本恢復。公司醫用防護服生產許可証也很快會辦下來。過去,公司生產醫用防護服沒有達到進病區標准,現在的產品已達到標准,公司決定未來轉向從事醫護服領域。

疫情退卻后,如何將防疫物資的產能轉化成企業發展潛能?政府首先讓轉產企業吃下“定心丸”——國家和江蘇也已明確,對未來產能過剩的設備會出台政策,兜底收儲,進一步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

南京大學長江產經研究院研究員陳柳表示,企業還需提高生產過程的精准化、柔性化、敏捷化,努力增強對市場快速反應的能力,構建穩定的生產鏈,方能持久發展。(付 奇 顏 穎)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