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丨圍網清拆后,“太湖蟹”怎麼辦?

2020年03月08日18:54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調查丨圍網清拆后,“太湖蟹”怎麼辦?

十條漁船滿載蟹苗,從蘇州臨湖張家浜駛向碧波萬頃的東太湖,800萬扣蟹苗放流,地點就在原養殖三區、四區。3月6日,圍網清拆后的原東太湖圍網養殖區,煙波浩瀚,湖水清澈,鋪滿了湖底的水草歷歷可見,遠處天空,一群群水鳥飛過藍天,這裡被蘇州市列為太湖生態修復區 。

“人放天養,800萬隻扣蟹放流活動,也是太湖今年規模最大的增殖放流。”省太湖漁政監督支隊三大隊漁政執法人員周雲峰告訴記者,今年太湖漁管會及各級地方政府首批放流太湖扣蟹800萬隻,之后還要放流豆蟹、大眼幼體蟹苗總計3000萬隻。

東山鎮太湖村五組漁民鐘三男,今年53歲,鐘三男夫妻倆都是漁民,他告訴記者,太湖圍網養殖清拆,每戶留了兩條生產船,開捕時可以生產捕魚。“現在禁捕期不准捕魚,捕魚犯法。家裡收入來源是開捕后捕撈魚蝦,一年收入四五萬左右。”

鐘三男以前在東太湖養殖小區9區養螃蟹,有五個圍網,每年養殖收入三五萬到20多萬,太湖圍網清拆后,獲賠償款250多萬元。作為吳中漁業漁民,鐘三男3月5日在東太湖養殖八區放流了蟹苗,每次放苗,還有300元的勞務費。“這次蟹苗多,每條船放苗1000多斤,蟹苗總共一萬多斤。我船上有20包,一包至少20至30斤。”去年開捕,鐘三男在東太湖養殖區一天最多捕了200多斤螃蟹。“螃蟹要看大小,四兩的公蟹、三兩的母蟹,一斤100多元,東太湖資源好,螺螄、水草多,(長成后)是天然野生螃蟹,直接賣給客戶很搶手。”

太湖漁業村漁民朱金寶船上裝了33包扣蟹苗,放流到四區。去年他每天捕蟹在十來斤上下,“今年放流的扣蟹,蟹苗是本地廟港的,螃蟹大,放流成活率高,兩個月就長大了,扣蟹一斤40到45個,八九月份就可以上市”,朱金寶抓了兩隻扣蟹比劃說。漁民朱國妹、秦雪弟養蟹20多年,原有三個圍網,“漁民以前都養圍網,人放天養好”,他把一包包蟹苗倒到甲板上,密密麻麻的扣蟹瞬間爬滿了甲板,一隻隻小小的螃蟹,爭先恐后爬著跳入水中,消失在沉沉的湖底水草叢中。

人放天養,太湖這麼大,放流螃蟹,漁民又能捕撈幾成?

省太湖漁政監督支隊三大隊大隊長蔣兆林對螃蟹習性十分了解,他說,東太湖原養殖區水草密度高、餌料豐富,螃蟹跟魚一樣,輕易不挪窩。你不動它,它也不會到別的地方去。魚的游速比較快,螃蟹比魚慢多了,魚、蟹吃底棲生物,東太湖水草多餌料也多。放養之后,太湖生態更好了,水草是有益於生態的,但太多容易沼澤化,螃蟹吃水草,也有個生態平衡,漁民捕撈螃蟹,螃蟹就不會泛濫。這樣漁民有收入,野生太湖大閘蟹價格高,營銷好。

去年年初圍網拆光后,吳江作了嘗試,去年3月底,漁管會、吳江農委在2區、8區放流豆蟹苗,豆蟹一斤800多個,力度很大,效果很好。今年吳中、吳江全面鋪開了,太湖漁管會組織管理。買苗大部分二齡蟹,今天放的是一齡蟹,扣蟹也就是當年就可以成蟹,800萬隻扣蟹,為二齡蟹,今年八九月份就可以長到3兩以上了,按成活率90%計算,太湖水底又多了720萬隻野生螃蟹。省太湖漁管會新聞發言人吳林坤算了一筆帳:僅這一次的800萬隻扣蟹苗放流,總計22萬斤110噸,按平均80元一斤,捕撈到七八成,太湖漁民可增收1500萬元。

這些野生太湖蟹,不再靠養殖戶投放餌料為生,按照物競天擇法則,扣蟹們必須在湖裡“刨食”吃。東太湖有茂盛的水草,螺螄及底棲生物豐富,魚、蟹自然覓食環境優越,800萬隻扣蟹經過半年左右的生長,完成5次脫殼,將成長為真正的太湖野生螃蟹。

“拆了圍網之后,淨化了水質,野鴨子都飛來了”,省太湖漁政監督支隊三大隊施益平,每天執勤時都會看到東太湖幾千隻野鴨。“有蘆葦,有水草的地方,野鴨、水鳥就多。”

針對野生螃蟹不投餌料后有些偏瘦的問題,漁管會新聞發言人吳林坤介紹,野生螃蟹太瘦,漁民捕撈后,可以在吳中臨湖鎮農業產業園育肥進入市場,園內200畝蟹塘,蟹塘水草、螺螄模擬太湖生態,地處張家浜河口上方,為吳中太湖蟹基地,漁民上岸后就到了基地。而吳江太湖源5000畝蟹塘,為吳江太湖蟹養殖基地。

按照《江蘇省太湖生態漁業規劃》,原東太湖網圍養殖區為太湖大閘蟹人放天養生態修復區,“人放天養”,圍網清拆后“太湖蟹”能否歸來?太湖大閘蟹產業能否保住並得到發展,吳林坤表示,目前,江蘇加強了太湖生態保護以及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支持引導沿湖吳中、吳江等地方政府及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太湖水生生物資源養護事業,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生態修復、效益共享的太湖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新模式。

“‘太湖蟹’與太湖三白一樣,名氣很響。人放天養,為‘太湖蟹’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為解決圍網清拆后‘太湖蟹’產業全軍覆滅難題,回到原來的天然捕撈,也是痛定思痛,別無選擇。”吳林坤說。

(責編:耿志超、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