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長長板,江蘇這樣做讓長三角“相加大於4”

2020年04月02日11:41  來源:交匯點新聞
 
原標題:瞭望閣▕ 拉長長板,江蘇這樣讓長三角“相加大於4”

服務國家戰略,展現江蘇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江蘇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江蘇方案》)4月1日上午發布。方案緊扣“一體化”“高質量”,清晰勾畫出江蘇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任務書”和“路線圖”。

在長三角三省一市,江蘇經濟總量最大、產業基礎雄厚、區域創新能力強、營商環境好,《江蘇方案》把握“一盤棋”的實踐要求,強化全局意識,既干好“自己的事”,也做好“我們的事”﹔既把自己的長板拉長、弱項做強,還要更好地支撐區域發展,真正實現“相加大於4”的美好願景。

01

整體格局:突破傳統空間格局,向省域一盤棋邁進

《江蘇方案》在“1+3”功能區格局基礎上,依據國家綱要,即原揚子江城市群(沿江8市)和鹽城市納入長三角中心區,又突出全省一盤棋的戰略思維,提出全域一體化目標,對蘇北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奠定整體格局。

02

戰略空間:分層分類推進都市圈發展,聚焦同城化地區等高級形態

無論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規劃綱要,還是三省一市的實施方案,都市圈均是未來發展的增長極。江蘇方案對都市圈按照地域差別和層級特點進一步細分,如南京都市圈重點旨在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支持都市圈擴容,以便更好地發揮其引領帶動作用﹔蘇錫常都市圈具有較好的一體化基礎,應局部先行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發展。發展層級上,同城化地區如寧鎮揚是都市圈協同程度最高的區域,應推動該地區優先發展﹔同時為在都市圈內推動一些新型城市功能提升,發展“功能復合、智慧互聯、綠色低碳、開放包容”的未來城市,留出廣闊空間。

03

機會空間:五帶串聯潛力空間,突出生態文化導向

《江蘇方案》主打生態牌、文化牌,構建“五帶”空間協調發展格局。即滬寧產業創新帶、寧杭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沿海經濟帶和淮河生態經濟帶。這“五帶”,發展重點大多聚焦於科技創新、生態綠色、文化旅游、江海聯動等方面。

具體來看,滬寧產業創新帶主要是建設世界級的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集群。寧杭生態經濟帶則是構建與生態環境相適宜的高水平產業集聚區和科技創新走廊,強化兩大都市圈聯動發展。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提升經濟、社會、文化、旅游、生態效益。推進沿海經濟帶建設,建設長三角城市群北向發展的“藍色板塊”。協同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探索把生態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的新路徑。

04

城鎮化模式: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特定大城市迎來發展機遇

在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路徑引導下,江蘇方案對不同等級規模的城市人口吸引政策進行分類設定。

《江蘇方案》提出“完善南京等特大城市的積分落戶制度,進一步提升中心區其他城市人口聚集能力,全面放開Ⅱ型大城市、中小城市及建制鎮落戶限制……”,這意味著南京、蘇州等人口超過300萬的Ⅰ型大城市、特大城市,將從吸引人口做大增量向吸引人才提高質量轉變,而區位條件較好的中心區其他城市,尤其南通、無錫等Ⅱ型大城市(人口在100萬—300萬)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05

產業發展:強化制造業大省身份認同,創新體系與上海緊密銜接

江蘇是制造業大省,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是全省發展根基所在。對江蘇而言,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放棄以蘇南地區為代表的強大的制造業基礎,而轉向發展服務業。因此,長三角三省一市中,江蘇是唯一在實施方案中提出制造業增加值佔GDP硬指標的省份。《江蘇方案》強調: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不低於35%,而根據2017年統計年鑒,江蘇這一數據為37%左右。然而,制造業規模的鞏固並不意味著結構的僵化,方案通過引導中心區的部分傳統產業向具備承載能力的外圍城市和沿海地區升級轉移,通過沿江、環太湖產業向沿海轉移,從而進一步優化全省產業布局。

與此同時,在創新領域江蘇方案積極與上海方案協調,錯位發展。策應上海作為創新策源地的地位,支持國家技術轉移中心蘇南中心建設,建立健全協同聯動機制,共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以上海為龍頭,以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合肥為重要節點,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G60科創走廊、寧杭生態經濟帶為支撐,共同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

06

區域協同:從功能疏解到品牌輸出,跨界合作不斷升級

在區域協調和跨界合作方面,《江蘇方案》點出需要協調的區域和任務。我們認為,省際協調的重點主要聚焦於以下幾類空間:

第一類是以高端制造業和創新型經濟為代表的產業空間。無錫、常州、南通等地繼續擴大對接上海高端制造業資源的外溢﹔嘉昆太地區則依托既有的科技研發、對德合作基礎,重在與上海對接創新經濟、現代服務業等高端資源,打造創新功能區。

第二類是以重要區位高鐵站點為代表的樞紐空間。如太倉婁江新城、張家港高鐵新城、蘇州南站、蘇州北站等一批樞紐新城。在國土空間緊約束的前提下,這些地區應依托交通樞紐優勢發展創新開放節點功能、樞紐型經濟。

第三類是擁有成熟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和景色優美人居環境的都市圈宜居空間。以太倉瀏河鎮、昆山花橋鎮、澱山湖鎮、吳江黎裡鎮(汾湖)等地區為代表,憑借地理空間的臨近性、成熟的公共服務設施、生態宜居和住宅產品的品質等多種優勢,有望成為承載同城化生活人口的重要空間,也成為探索公共事務跨單一行政轄區地理邊界、管轄范圍、治理能力管理的試驗區。

第四類是依托港口、自貿區等大事件撬動的開放空間。通過上海大都市圈一體化的深化將長三角擴大開放效應引入江蘇省域縱深,提供省域格局重整的新動能。有序引導上海、蘇州自貿區協同互動,加快南通新機場和通州灣港口建設,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長三角高水平機場群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五類是園區品牌和管理經驗的輸出。通過共建跨區域產業合作園區,推廣蘇州工業園區合作模式,加快南北合作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比如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中新蘇滁、江陰-靖江工業園區等。

07

生態治理:目標和機制匹配,跨區域生態治理落下實錘

生態整治和流域治理一直是跨行政區的難題。

《江蘇方案》突破原有重視治理目標,忽視利益機制構建的傾向。方案不僅提出聯合治理跨界水體如長江、京杭大運河、太湖、太浦河、澱山湖等環境,還出台相匹配的制度和試點,認真落實國家關於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可喜的是,上海方案也提出深化落實臨界市區縣生態環境協作機制試點,配合研究建立太湖流域生態補償和污染賠償機制。

08

服務統籌:公共服務區域共享,發展成本區域共擔

《江蘇方案》將公共服務共享拓展到長三角區域尺度,從醫療、教育、旅游等資源入手,提出省內大中小城市乃至長三角一體化布局的建議。方案提出構建區域間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通過土地等核心要素差別化投放,構建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對重大項目和關鍵區域進行土地指標的傾斜,一方面保障重大公共服務設施的跨界落地,另一方面通過集體經營性土地入市等手段,促進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

09

示范先行:淡化行政區劃界線,力促示范區服務一體

由吳江、青浦、嘉善組成的2300平方公裡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應當是長三角協同程度最高的區域。根據《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該地區在不改變行政隸屬關系的前提下,要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全面建設成為示范引領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標杆。《江蘇方案》指出,示范區實行不受行政區劃和戶籍身份限制的公共服務政策。

我們認為,教育、醫療、商品房等稀缺資源共享,應成為這個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推進一體化的重點。以商品房買賣為例,在上海購房門檻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吳江應適當降低購房門檻,吸引上海高端人才前來就業生活。同時,上海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也應逐步外溢,使示范區真正成為打破行政界線,功能緊密聯系的一體化協同發展區。

作者:

鄒軍,中規院江蘇分公司首席規劃師,長期研究區域發展和城市建設,曾主持編制全國首部都市圈規劃(江蘇省都市圈規劃)和江蘇省第一版城鎮體系規劃。

朱杰,中規院江蘇分公司高級規劃師。

(鄒軍 朱杰)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