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對口幫扶干部人才:肩負使命 選擇遠方風雨兼程

2020年04月03日07:27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肩負使命,選擇遠方風雨兼程

他們從江蘇出發,千裡迢迢踏上他鄉的土地,帶著初心和情懷履行使命。日復一日,眼前的山水草木,由陌生到熟悉﹔年復一年,舍小家為大家,多少青絲染上白霜。

江蘇舉全省之力推進各項“對口”工作,碩果累累,這得益於一批批援疆、援藏、援陝、援青干部人才盡銳出戰、迎難而上,為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流血流汗。

期盼的眼神,催發奮斗的激情

“我帶著降落傘/鑽到蒲公英裡/風一吹/我就飛到青海/去看爸爸了。”

2019年3月,劉志寬從常州來到青海海南州共和縣支教。彼時,他讀到兒子劉翊寒寫的詩,隻覺一年太漫長。

幾個月后,教師節的早晨,他走進辦公室,看到滿桌花束、卡片,心頭一熱。相處一學期,和藏族孩子感情漸深,有學生家長感謝他“改變了娃兒”。支教生涯進入倒計時,劉志寬不敢想象如何結束,“希望那天和平常放假一樣,悄悄地走,靜靜地散,就像假期后還能再見……”

在青海西寧市湟源縣中,記者見到厲業余老師時,他正在輔導學生。“面對孩子們的求知欲,我要主動去解答難題。”厲業余說。他沉浸在隻爭朝夕的緊迫中,除了休息,時間全部用來陪伴學生。

2019年高考,湟源縣中取得歷史性突破,本科上線571人。厲業余曾接手的兩個高三理科平行班基礎薄弱,經任課老師共同努力,最后本科上線數遠超預期。厲業余資助的馬永娜、朱美媛、顏魁等11名貧困生均達本科線,其中7名同學達一本線。厲業余十分欣慰,他用毛筆書寫了和學生姓名關聯飽含激勵的話語贈給每個人,“希望孩子們都能走出大山!”

“感受到群眾的需求感,就會油然生出一種感情,想多做事,多做實事。”在省對口幫扶青海省工作隊隊員石言弟理解中,選擇了“遠方”,就必須暫舍小家,風雨兼程。一年四季,他早已習慣於在路上,快馬加鞭奔走在青海,偶爾回鄉也是匆匆奔波,“手頭工作繁重,家人又分散在多地,父母在揚州,妻子在鎮江上班,女兒在南通讀高中。”

從南京來到拉薩幾個月,拉薩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援藏干部徐翚變黑了很多。

“看到不少群眾對我們修路筑橋的期盼,那種目光在腦海裡揮之不去。”徐翚的改變不只是臉龐黝黑,幾個月下來,他習慣了和同事們上山下鄉,餓了在山坡席地而坐,捧著干糧吞咽,旁邊的牦牛也正低著頭嚼著草。

“地方老百姓對我們非常期待和歡迎,那種情感一直感染著我們。”省對口幫扶貴州銅仁市工作隊領隊查穎東感嘆,所有的奮斗都是值得的!

海拔高,幫扶標准更高

青藏高原的海拔特征,導致高原性肺病、心臟病及肺結核等地區特色疾病頻現。

從南京棲霞區醫院到青海湟中縣第一人民醫院后,李強醫生多次開展總結研討會及臨床疑難病例討論,規范了呼吸衰竭等危重病例的搶救流程,提高了搶救的及時率和成功率。他參與建成“棲霞—湟中”遠程醫療會診系統,一舉提升了當地的醫療視野。

“這次去南京學習,長見識了。”“生意好的時候房間天天爆滿,明年要擴大規模了。”記者跟著青海西寧市大通縣委常委、副縣長黃海泉剛到朔北鄉東至溝村,停下車,村民就圍了過來。在國琴農家院門口,老板趙文科一臉笑,他帶頭開了農家樂,“掙了錢又搞個農業合作社。”

“援青為什麼,在青干什麼,離青留什麼?”2017年,從南京剛到西寧的黃海泉就帶著“三問”,實地走訪貧困村。發現朔北鄉窎溝片區自然風光優美,他聯系后方企業前來進行整體規劃。柏油馬路修到村民家門口,山林掩映之下,休憩小木屋、微型草原、格桑花海遍布山谷溪旁,朔北鄉成立金露梅旅游發展公司,當年景區實現門票收入360萬元,周邊村民紛紛開起農家樂。

“水窖改造項目、中藏藥種植項目,跑多了,知道老百姓要什麼,有的放矢自然受歡迎。”黃海泉說。到高原后,他因水土不服掉了6顆牙齒。在並肩脫貧攻堅的日子裡,他深切體會到當地干部“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標准更高”的堅忍和執著。“耳濡目染,思想認識得到了升華,能力水平得到了提升,腳步越發變得堅實。”他兩年間頭發白了一片,卻自我安慰,“自然條件更艱苦的是西藏。”

“剛放下行李就忙碌起來,差點忘記了缺氧。”拉薩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劉軍從泰州到高原,在寺廟與僧人同吃同住,到藏民家裡喝酥油茶吃藏面,到園區調研企業,到鄉村調研農牧民增收,沒多久就全面接觸了在藏期間各種類型的工作。

“現在進村入戶,和在泰州工作一樣自然。”劉軍結識了許多藏民朋友,融入地方生活后,對未來信心滿滿,“選擇了到西藏,就得勇挑各項重擔,帶著站在世界之巔般登高望遠的情懷,努力憑業績和口碑留下援藏干部的印跡。”

舍不得,放不下,離不開

初來乍到,從身體到心理,都不適應南疆的蒼涼——想到2013年8月,初次抵達新疆克州阿圖什市時的情形,阿圖什市委原副書記、昆山市副市長沈立新淡然一笑。

不到兩個月,他走遍了阿圖什,思路漸漸清晰。隨后,開始著手幫助阿圖什人民解決喝安全水、住安全房的燃眉之急,和援疆團隊規劃建設阿圖什昆山產業園和小微產業園……

2016年,在即將完成第八批援疆使命時,阿圖什市委懇請沈立新繼續留任,於是,他續走三年援疆路。時間久了,90后的援友背后喊他“沈爸”,他在福利院認養的孤兒稱他“沈爺爺”,結對的“親戚”喊他“沈兄弟”。

像天山雪蓮、沙漠胡楊、戈壁紅柳那樣扎根在阿圖什奮斗,眼看著昔日貧窮落后的邊境小城已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阿圖什學校變得漂亮了,工業園區的企業越來越多了,我們援疆干部走了又來,一批接一批,不變的是對這片土地的摯愛。”沈立新完全適應了不同於故鄉的生活,“我把阿圖什28萬百姓都當作兄弟姐妹,隻要他們能過上更富裕更美好的生活,我在新疆2000多個日日夜夜揮洒的汗水和付出都值了。”

陝西漢中,如今流行吃起了龍蝦。因為漢中市下轄的勉縣有了龍蝦養殖基地。

“一直在琢磨著,如何把江蘇的項目因地制宜轉移過來。”勉縣發改局副局長盛華,從海門來到陝南大地,快速進入角色,協助開展一系列對口協作工作,兩年就成功招引中奧龍蝦、政力制衣、陝西璽糧、陝西元能等14個產業合作項目簽約投產。

陝南多山,剛到勉縣不久,盛華下鄉時因山石鬆動滾滑到山溝,身體多處被碎石樹枝刮破,感覺並無大礙,堅持完成任務。進山下鄉是常態。“2019年中秋節,本計劃回家的,因為在鄉下跑,走不開,后來在貧困戶家過了中秋節,非常溫馨。”盛華說,以后回到南通,漢中就成了另外一個故鄉。

2019年下半年,盛華挂職兩年本已期滿,由於能力突出,受到兩地一致認可,經組織研究,繼續挂職兩年。對此,他欣然接受。

蘇陝兩省已對口協作多年。“一大批帶動力強的產業扶貧項目在三秦大地落地生根,一支高素質的援陝扶貧干部隊伍正在茁壯成長。”省對口幫扶陝西省工作隊副領隊肖延川說,2019年起,延期對口協作工作的還有省工作隊張毅、商洛組祝瑞波、咸陽組智俊忠、寶雞組王鬆鬆、洛南組劉群、鎮安組劉玉冬……

“此生幸為援疆人,一片真情洒邊疆。三年援疆是任務,再援三年是使命。”來到新疆伊寧后,南通市對口支援伊寧縣前方工作組組長、伊寧縣委副書記張華充分發揮南通教育優勢,三年時間,為當地培養了一批永不撤離的優質師資。他用汗水和心血參與並見証這片熱土走向繁榮。地方不願他離開,張華亦坦言:“舍不得,放不下,離不開。”今年1月,他選擇了再次留任,成為江蘇連續三批援疆第一人!(杭春燕 梅劍飛 吳 瓊 付 奇 趙偉莉)

(責編:蕭瀟、張妍)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