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區官塘河村:通往幸福生活的路越走越寬

2020年04月16日14:02  來源:交匯點新聞許雯斐
 
原標題:百村調研行 |江北新區官塘河村:通往幸福生活的路越走越寬

  交匯點訊 驅車從南京江北大道葛關路出口下快速路,一路向西北,前往江北新區葛塘街道官塘河村。道路兩側,景色一直在變,從高樓林立到民房排排,從城市商業體到鄉村採摘園……唯有一點沒變——道路整潔、寬敞,車流不息。

  “從城裡可以這麼順暢開車到村裡,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村民感慨。“過去不敢想”是官塘河村民嘴裡的高頻詞匯,然而,許多“不敢想”的生活已在今天成為了現實。

  家庭農場紅紅火火

  官塘河村位於葛塘街道西北角,竹葛線穿境而過。“借助我們村外出交通便利的優勢,以及江北新區‘四好農路’建設,我們一鼓作氣完成了村組內近20條,近10.6公裡主次道路的黑色化工程。”官塘河村黨總支書記王超介紹。

  路越來越好,官塘河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近幾年,村裡的家庭農場布局特色種植、養殖,做起休閑農業,供驅車前來的城裡人嘗鮮、游玩。

  時下正值南京食客心頭好小龍蝦上市的季節。池塘裡工人正在撈龍蝦,楊步梅便站在池塘邊盤算,今天會有哪幾位客戶來取貨。

  53歲的楊步梅和丈夫張雷,在官塘河村潘庄組經營著120畝家庭農場。三年前接下農場時,楊步梅夫婦接受了村裡的建議,走特色種植養殖的經營思路。120畝的農場簡單規劃,種植優質品種大米、葡萄、草莓、西瓜等,養殖龍蝦、螃蟹、雞、鵝等。

  經營起農場,楊步梅夫婦幾乎一年到頭不得閑,眼下,草莓季即將結束,龍蝦季已經開始,很快,西瓜季就要到來。

  看著大棚裡的西瓜長勢喜人,楊步梅難掩心中喜悅,拉著記者進入大棚參觀。“到五一假期,棚裡的瓜就熟了,歡迎你們帶著朋友來採摘,這是正宗8424,保証品質好!”楊步梅笑言。

  家庭農場從事規模化、特色化、機械化的種植養殖,並與農業休閑旅游結合,大大提高了土地收益。去年一年,楊步梅家淨收入大約二三十萬,雇的幾位工人,也都是村裡人,每人一年能拿到四萬多工資。除此之外,每年支付給農民的土地流轉金也要比傳統種植土地高出一截。

  “老農民”變身“上班族”

  “外孫每次來玩都不願意回城裡,現在是我們農村最好的時代。”官塘河村村主任賀瑞生感慨。老賀是土生土長的官塘河人,他指著腳下的路告訴記者,以前這都是土路,下了雨就變泥路,村委會借了一間房辦公,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老百姓家也大都如此。

  官塘河村曾是經濟薄弱村,這個“帽”摘得並不容易。賀瑞生介紹,十幾年前,村民的土地流轉后,村委會積極組織村裡的壯勞力參與街道的就業活動,到周邊大企業打工,村民的錢包才漸漸鼓了起來。

  “幸福的路越走越寬,村民為美好生活奮斗的勁頭十足,無論打工、創業,隻要肯干,日子不會差。”賀瑞生說,不少村民在城裡買了房,幾乎家家戶戶買了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官塘河人也過上了,好日子是奮斗的底氣,現在的官塘河人“敢想敢干”。

  在官塘河村小營組村口,四位裹著頭巾的老人正在忙碌著修整綠化帶。“孫子大了,在家裡閑著無聊,村裡給勞動的機會,我又上崗了,每月到日子還能拿一份工資,我很滿足。”年近七旬的老阿姨一邊修剪著草坪,一邊向記者介紹。

  原來,官塘河村成立了南京船王余勞務服務有限公司,雇佣村裡的大爺、大媽,讓“老農民”成為了“上班族”。

  “以前村裡的保潔等工作都是外包給別人做,后來有人提出,村裡的老人不少,如果他們願意勞動,何不把這份錢給他們賺。”王超說,於是,村委會對全村45-70歲的人口進行摸底,征得村民同意,共150人,分成5支隊伍,分別從事村裡的保潔、保綠、保路工作,每月付薪酬。

  “紅黑榜”滋養文明鄉風

  村口池塘邊,花木郁郁蔥蔥,一群小鵝不知從哪家遛出,在池塘邊漫步﹔村民房前屋后整潔干淨,三五孩童嬉鬧,高興起來滿地打滾,大人絲毫不怕衣臟……小營組是官塘河村打造的美麗鄉村一期所在地,眼前的美好生活圖景著實讓人陶醉。

  事實上,經過對各村組“臟、亂、差”現象的重點突擊,整個官塘河都已大變樣。去年,村裡出動人工3000多人次,機械400多個台班,集中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105車,整治亂堆亂放580余處,徹底清除村組內陳年垃圾及衛生死角。此外,借助污水管網建設工程,官塘河村加快推進農村旱廁拆除、戶廁改造工作,基本完成轄區農戶廁所無害化改造,農戶生活污水得到集中處理,解決了過去村組內污水橫流的現象。

  村民的日子好起來了,村子變美了,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更高了。

  3月28日下午,官塘河村船王余休閑廣場上非常熱鬧,一場特別的積分兌換活動正在開展。50余戶家庭代表拿著積分手冊有序排隊,等待兌換相應物品。手拎著一大包面紙的船王余組村民王大媽樂呵呵地說:“把自己家院子收拾干淨,沒想到還能兌換到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用品,積分管理真是不錯,以后大家干起活來更有勁兒了。”

  王大媽所說的積分管理,是官塘河村於今年2月試點開展的“紅色網格+評分積分 社會治理紅黑榜”制度。“通過這一制度,我們對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各類文體活動以及在鄉風文明、人居環境提升等方面進行積分管理。”官塘河村黨總支副書記邢慧娟介紹,在前期入戶走訪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村委會研究制定了“紅黑榜”制度,引導村民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高。

  由黨員、鄉賢、婦女代表、退休老干部組成的評分組挨家挨戶發放評分手冊,評比打分。參與志願者服務加10分,提出相關建議被採納並實施加10-50分,故意亂倒垃圾扣10分,故意損害公共財物扣10-100分……一項項加分、減分項慢慢成為村民心中衡量自己和他人行為的一杆秤,“要我干”漸漸變成了“我要干”,村民自治的熱情正在被激發。

  交匯點記者 許雯斐

(責編:張妍、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