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產業扶貧激發鄉村內生動力

2020年04月18日06:56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借水行舟,做出濃墨重彩水文章

抓住美麗鄉村建設機遇發展“美麗產業”,山窩窩裡的“水墨大埝”快速實現增收致富﹔六合北部山區“一個好漢三個幫”,發展“茶葉、彩色苗木葉、蔬菜葉”三“葉”經濟﹔同樣是種水稻,高淳區東壩街道“別出心裁”種出了高含金量的“致富”大米……南京的薄弱村演繹出一長串“十八變”的故事。

相比“輸血”式幫扶,南京更加重視產業扶貧,通過激活自身“造血干細胞”強筋壯骨,增強穩定脫貧的內生動力。這是記者近日在“聚力強富美高 決勝全面小康”採訪活動中,百村調研行時最大的感受。當前,南京已沒有國家和省定標准的貧困人口,市定標准下建檔立卡的低收入人口和經濟薄弱村也已全部摘帽。建立穩定脫貧、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找到可長遠發展之路,讓南京農民走上“康庄大道”,日子越過越好。

鄉村旅游產業“點睛”美麗鄉村

“以前,我們都管它叫賣桃路。”4月7日,69歲的浦口區永寧街道大埝社區老支書黃連德看著老山北麓的岔琥路,思緒回到了10多年前。山桃,曾經是大埝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就靠這一條土路出村,村子“沒路沒電沒水,是典型的三不通”。2014南京青奧會,山地自行車賽場選址老山,其中一段賽道就在賣桃路。道路硬化,環境整治,綠化美化……一年時間,5.7公裡的賣桃路煥然一新。賽后,村委提出創建鄉村旅游度假區,請來了專業設計團隊,融入水墨元素和運動休閑元素,取名“水墨大埝”。2016年正式開園以來,景區累計接待游客285萬人次,去年經濟收入594萬元。

7年打磨,深藏窮山窩的大埝社區,持續推進鄉村旅游,連續榮獲中國最美村鎮、五星級鄉村旅游度假區,通過發展“美麗產業”,帶動村民致富。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2.9萬元,村集體收入291萬元,均比2013年翻了一番多。

在同時期的南京南郊,江寧區湖熟街道錢家渡村趕上了美麗鄉村建設計劃,社區完成道路、水環境、文化建設等30余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借水行舟”做出一篇濃墨重彩“水文章”。一條3.8公裡的水路,打造成烏篷船游覽水上環線,錢家渡外圍,尚橋生態園、江南水利文化園、現代農業展示館、菊花園串珠成鏈。在外生活20余年的村民陳葉琴回到村裡創業,開了第一家農家樂,如今已是游客們最喜歡光顧的“網紅飯店”,“一個月的收入相當於以前一年的收入”。

特色現代農業為穩增收“加碼”

合作社成員由18名增加到455名,出資總額由5萬元增加到550萬元,種植面積由300畝擴大到3232畝,年經營收入由80多萬元增加到800多萬元……這是高淳區東壩街道和睦澗村淳和水稻專業合作社成立12年來交出的一份成績單。村民王立兵算了一筆賬,家裡7畝田入股,算上土地分紅和在合作社打工的報酬,一年能有近3萬元收入,比以前自己種田強多了。“這一切都是‘大米書記’帶來的實惠。”王立兵說。

“大米書記”是和睦澗村黨總支書記、合作社理事長魏統田。2008年,他帶著村裡的黨員干部湊錢包地,優選有機大米栽種,注冊了“和睦澗”品牌。村集體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合作社成為國家級示范社,村裡還在街道工業園區投資參股900多萬元,建商廈、廠房、人才公寓,昔日的經濟薄弱村現已蛻變為南京市百強村。

江北新區葛塘街道官塘河村以前也是窮村子。“四好農村路”建設開始,村裡一鼓作氣完成了村組內近20條、10.6公裡道路的黑色化工程。農路邊上的潘庄組,53歲的楊步梅和丈夫張雷經營著120畝家庭農場。3年前接下農場時,夫婦倆接受了村裡的建議,走特色種植養殖的經營思路,種葡萄、草莓、西瓜,養龍蝦、螃蟹、雞、鵝。種植養殖與農業休閑旅游結合,大大提高了土地收益。去年,楊步梅家淨收入20多萬元,雇的幾位工人也都是村裡人,每人一年能拿到4萬多元工資。除此之外,每年支付給農民的土地流轉金也要比傳統種植土地高出一截。

“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找出路

4月8日,冶山街道白雲山社區茶園迎來一年中最忙的季節,40多個工人正忙著採茶。“每斤鮮茶葉社區給50元工錢,一天下來,手腳再慢也能有上百元收入。”40多歲的村民俞貴勤樂呵呵地說,他曾是低收入農戶,如今變身茶廠工人,工資加上土地流轉收入,很快就摘了“帽”。

作為全市低收入人口、貧困村最為集中的區域,六合北部山區是南京的“牽挂”。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缺少產業發展機遇,片區整體脫貧長期是“老大難”。與當地發展較好的“樣板村”相比,白雲山的脫貧之路走得更加艱難。20個自然村組,總人口4500多,耕地6259畝,塘壩5口,小型水庫一座,便是村集體經濟的全部家底。

要資源沒資源,“不值錢”的好生態倒有的是。冶山街道決定“因材施教”,就從好生態入手拔窮根。街道和社區“志在長遠”,不斷在探索中破解資源發展瓶頸:重點發展茶園、彩色苗木、蔬菜等現代產業,社區正在規劃建設330畝的農村電商線下體驗園,融入研學旅游、農事體驗等內容﹔緊抓國家級江北新區、寧滁一體化、寧天城際輕軌即將開通等發展機遇,擦亮國家地質公園石柱林景區、冶山國家礦山公園、國家級生態鎮、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等四張“國家級名片”,將好生態變成吸引休閑農業游客的“搖錢樹”。

冶山街道黨工委組織委員、白雲山社區黨總支書記阮超介紹,為幫助社區脫貧,街道統一組織聯合其他村居共同在六合新城購置門面房每年分紅,盤活閑置資產,幾處老村部被出租給農業企業,年增收數萬元不等。截至去年底,社區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50萬元,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106戶、共251人,通過茶葉合作社入股、安排公益性崗位等全部實現脫貧。

本報記者 李 凱 盛文虎

許雯斐 朱 泉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