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隔離牆”

李 侖

2020年04月26日07:10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拆除一體化發展的“隔離牆”

這次疫情防控中,一個小小的“健康碼”,讓人們對區域一體化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城市和區域之間若以鄰為壑,就會“碼”“碼”不通,有百害而無一利﹔反之,則會“碼”“碼”相通,有百利而無一害。

沒有一體化,疫情防控中的數據共享、群防群治、復工復產將舉步維艱﹔污染防治中的大氣治理、水體治理會事倍功半﹔打擊非法集資中的信息互通、步調一致就是鏡花水月﹔區域創新中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猶如畫餅充飢。時至今日,人們對一體化發展重要性的認識今非昔比,推動一體化發展的積極性今非昔比。盡管如此,抓一體化發展,仍有“隔離牆”亟待拆除。

這種“隔離牆”,首先“隔”自於“視角盲區”、“離”自於“目光短視”。比如,有的地方不能正確看待“我”與“我們”、“小我”與“大我”的辯証統一關系,把自身發展與區域發展簡單割裂甚至對立起來,有意無意為地區合作和區域一體化制造“小障礙”“小疙瘩”。再比如,有的地方缺乏戰略眼光,不能正確處理當前和長遠的關系,錙銖必較於當下得失而疏忽於長遠收益的考量。這類“盲區”和“短視”,成為阻擋一體化發展的“絆腳石”“攔路虎”。

與之相比,“機制虛席”或者說“制度供給不足”則是更隱蔽、更深層、影響更大的“隔離牆”。比如,保護生態環境是大家的事,可有人為保護生態犧牲了經濟,有人沒有支付成本卻享受了相應的福利,生態保護地區與生態受益地區之間、流域下游與流域上游之間如何在利益讓渡與補償中實現和諧?再如,區域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影響深遠,但劣勢地區往往擔心,交通暢通后巨大的“虹吸效應”會不會卷走本地區的發展資源,交通一體化之后的“進”與“出”如何實現平衡?顯然,如果不在要害問題、關鍵環節、重要節點上調整和優化相應體制機制,一體化發展就難以實現從“要我做”到“我要做”、從“做做樣”到“樣樣做”、從“開個頭”到“做到尾”的根本轉變。

認識與行動“知行錯位”、“要我做”與“我要做”步調不一,這些梗阻是妨礙一體化發展的老問題。普遍存在的問題要在方針政策上找出路,反復出現的問題要從發展規律上找原因。我省日前公布的《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就從區域統籌發展機制、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利益補償機制、政策調控機制、發展保障機制等方面拿出了具體舉措。這些政策,注重從制度設計上解決問題,含金量高,針對性和可操性強。隻要認真執行,久久為功,必將有力拆除各種“隔離牆”,把政策紅利變成發展紅利。

在日前舉行的首屆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峰會上,不少地方提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前所未有,城市之間相互合作、抱團發展的必要性前所未有,一體化發展的迫切性前所未有,隻有“確定性的合作”才能應對“不確定性的未來”。有的城市提出,要在成就“我們”中實現“我”,在服務“大我”中發展“小我”,既做好“自己的事”,又做好“我們的事”。這顯示,在破除“隔離牆”方面,各地有了長足的進展與突破。人們期待,這些理念與思維,盡快轉化為一項項政策、一條條舉措、一件件實事,盡快變成助力一體化發展的強勁動能。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