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直播助農” 公益活動也要防范風險

2020年06月05日10:00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原標題:領導“直播助農” 公益活動也要防范風險

  近期,農產品的傳統銷售渠道受到疫情影響,給脫貧攻堅工作帶來了壓力。面對直播帶貨這種網絡營銷形式,許多地方政府的黨政領導從官員“變身”為網絡主播,走進直播間為地方農產品代言,探索出了“直播助農”這一銷售的新嘗試。這既符合互聯網時代的傳播規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也彰顯了黨和政府勇於擔當、為民解困的決心,獲得專家和網民的認可,取得不俗的業績。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隨著越來越多的領導走上“直播助農”公益活動的舞台,因為不熟悉網絡環境,缺少充分的調研和准備,也可能會因為細節“翻車”,給地方形象帶來輿情風險,需要更加謹慎。

  “直播助農”可能引發的輿情風險點

  首先,領導“直播助農”的本質是銷售農產品,所售商品的質量和功效才是核心問題。領導參與網絡直播銷售模式不可能常態化,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公信力為所代言產品提高知名度和口碑,因而,不要過度看中一次直播活動本身帶來的直接收益,切不可搞“一錘子買賣”,用夸大其詞、過度渲染產品的保健價值或功效等方式帶貨,這樣雖短時間內可能獲得一定收益,但其后很容易引發輿論的質疑,甚至影響到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得不償失。在直播活動中,地方領導雖然暫時“變身”為主播,但從本質上講,消費者還是把他們當作領導干部而非主播看待。因而,領導干部既要學習借鑒知名主播的經驗,又要在語言表述和行為方式上區別於網絡主播,不能照抄照搬他們的台詞和腳本。從領導的身份定位出發,在直播中應該實事求是,規范用語,既要講好農產品的優點和高性價比,也不妨坦誠地介紹其產品在生產加工、存儲流通等方面可能出現的不足,從而提升“誠信度”,讓消費者對所購商品有較合理的期待和包容,這樣才能吸引“回頭客”,從根本上促進農產品銷售和增值。

  其次,為了讓領導在“直播助農”中實現更高的關注度和銷售量,主辦機構有可能還會選擇在網絡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名人及網紅參與直播,共同完成銷售活動,這種做法本身有助於聚集人氣,吸引流量,可以嘗試。但是,領導在直播中對合作者的選擇也要格外謹慎,在合作之前,建議由專業機構深入了解合作者的既往經歷和輿論形象,一旦曾有“花邊新聞”或負面事件困擾的名人及網紅參與直播,很可能轉移公眾關注的焦點,引發次生輿情風險。

  再次,領導上網直播的風潮方興未艾,渾水摸魚的現象也很可能隨之出現,必須加強准入的審核與監督。最近就曾出現過農民為求關注和漲粉,以“縣長”名義發布搞怪和惡搞政府領導形象視頻的事件,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壞影響。監管部門需進一步對直播平台的管理進行監督和規范,完善用戶准入的審核機制,規避領導名義在網上被盜用帶來的風險。

  此外,還要特別注意,領導參與“直播助農”作為公益活動必須要嚴格遵守其非商業性的基本原則,無論是領導干部本人,還是其所在的黨政機構和工作人員,都不能領取報酬和參與直播的收益分成,否則就會造成政府或領導變相經商的事實,這不但會在輿論場引發爭議,更是嚴重違紀的行為。

  制度化解決風險隱患需提早介入

  在高速發展的網絡時代,黨政機關和領導無時無刻不面臨著新現象的沖擊,這對其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戰,防范新型輿情風險必要而緊迫,不能隻滿足於不斷地“亡羊補牢”,而是必須從制度上抓起,提早介入,贏得主動。針對“直播助農”公益活動可能引發的新風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好防范工作。

  ……

  【詳見網絡輿情2020年第39期】

(責編:馬曉波、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