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各地夜經濟:從千城一面走向“各美其美”

2020年06月09日07:19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夜經濟:從“千城一面”走向“各美其美”

仿佛一夜之間,夜經濟成為當下最時髦的熱詞之一。“夜色搭台,經濟唱戲”,成為今年中國各大中城市的獨特一景。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相繼出台促進夜經濟發展的相關舉措,並且這種勢頭正逐漸由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輻射。

在江蘇,看好夜經濟、發展夜經濟,就更是成為各地的普遍共識﹔規劃夜經濟、布局夜經濟,正在成為增強城市魅力、刺激消費的嶄新領域。“夜之金陵”“姑蘇八點半”“龍城夜未央”……一個個夜經濟品牌,背后是所在城市對於發展夜經濟的熱切期待。

“夜經濟品牌化可展現各地夜經濟的獨特魅力和深刻內涵,推動夜經濟產品更廣泛地被公眾了解,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多位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都重點談到了夜經濟品牌化的話題。在他們看來,結合地域特色、創出特色品牌,是促進夜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法寶”。

是“應急之需”,更是“長久之計”

夜幕降臨后的夫子廟,街市流光溢彩、河畔人頭攢動。這是許多人心目中的秦淮夜色、璀璨南京。可以說,夜色是風景,也是心情﹔是生活,也是商機。評價一個城市有沒有活力,不僅要看白天,也要看夜晚。

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商場每天18時至22時的銷售額佔比超過全天的一半。可以說,夜間是消費的“黃金時段”,發展夜經濟本身就是促進消費、拉動經濟的重要一環。

“夜經濟是城市和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宏認為,夜經濟順應民生,順應經濟發展、城市發展的規律。看一座城市的活力指數,一個參考指標就是看夜晚的燈光亮不亮。透過衛星雲圖,我們看到經濟越是發達的區域,人口越是密集的區域,夜晚是越亮的。包括國際大都市紐約、倫敦、東京等,都向夜經濟傾斜。

今年以來,各地不約而同重提夜經濟,當然有著不同尋常的背景和訴求。專家們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各地都面臨著經濟下行、消費不振、就業困難等共性問題。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迫切需要各地創新思路,拿出務實可行的辦法來。

南京大學長江產經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蘇州科技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徐天舒認為,今年各地紛紛提出要發展夜經濟,既是應對疫情造成的就業壓力的民生工程,又是激發內需、提振經濟的有效途徑。它和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夜經濟相比,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質的提升。時至今日,發展夜經濟不只是一個臨時救急性質的民生措施,更應當作為促進內需的一種增長模式來加以長期發展。

當前夜經濟的形態豐富,既有“高大上”的,又有“接地氣”的。丁宏舉例,大劇院、博物館、24小時書店等“高大上”的產品,代表城市文化氛圍,反映城市的文脈。而一些“接地氣”的產品,則讓城市更有“煙火氣”。

“夜經濟已由過去簡單的‘夜市’發展為包含‘食、游、購、娛、體、展、演’等多元形式的夜間消費市場,人們的夜間生活有了全新的‘打開方式’。”南京財經大學卞志村教授認為,由夜經濟所塑造的消費模式、生活方式,正成為新時代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動注腳。

亦因此,謀劃和振興夜經濟,既要立足當下,也要著眼長遠,用心把夜經濟做出特色、做成品牌,使之深入人心、長盛不衰。

應“各美其美”,不應“千城一面”

“東風夜放花千樹”“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是辛棄疾筆下宋朝人的夜生活,街市之繁華、熱鬧自不待言。千年以降,今天的人們對於夜生活的期待,又注入了許多新的內容:除了繁華、熱鬧,還要有時代感、獨特性。

放眼全國,江蘇夜經濟一直強勢領跑,亮點紛呈——

南京以秦淮文化為抓手,著力打造夫子廟、老門東、新街口、百家湖等夜經濟聚集區,擦亮金陵“夜名片”﹔蘇州圍繞“姑蘇八點半”夜經濟品牌,政府機關開放停車位,派發錦鯉大禮包撬動夜消費,“全市域”兜底式無理由退貨,打造系列夜消費活動﹔常州依托古運河兩岸、青果巷、南大街等名景點,整合夜游、夜食、夜購、夜娛,著力培育“龍城夜未央”夜生活品牌﹔淮安培育發展一批品牌化、標志性夜間經濟示范點﹔連雲港打造一批“夜港城”地標、商圈和生活圈,海州區還建立了“夜生活首席執行官”制度……

當然,在發展夜經濟的熱潮中,各地的最大短板仍是品牌,最需要發力的也是品牌。

“當前,夜經濟發展過程中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卞志村認為,許多城市發展夜經濟仍然停留在傳統餐飲、購物等單一經營業態上,未能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創新性、高品質的夜間消費內容和產品尚為缺乏,“千城一面”的現象較為突出。有的地方自然風光雖好,客流量也強勁,卻缺乏休閑配套,人們“無處可坐”,“有產品的地方沒人,有人的地方沒產品”。

“千城一面”的突出表現,就是照搬照抄、簡單重復。例如,近年來,不少城市都做了一些亮化工程,但不得不說,單純的夜景,並不能算是夜經濟,更不足以成為好的夜經濟品牌。同樣是搞亮化、營造“不夜城”,有的地方就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比如西安打造的“大唐不夜城”,就有典型的“大唐”氣息﹔而有的地方耗費巨資做亮化,有的項目甚至還創造了全國和亞洲第一的紀錄,但由於缺乏文化內涵和配套支撐,人氣始終上不去。這充分說明,因地制宜的創造、創新始終是打響夜經濟品牌的關鍵要素。

再比如,一些地區的夜經濟主要以餐飲消費為主。不可否認,餐飲行業是夜經濟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要塑造成為一個城市的品牌,還需添把柴、加把火。長沙、成都能做成的事情,換成其他地方未必可以。這是因為,夜經濟表面看是“夜色+經濟”,但地域文化特色往往是背后更重要的支撐性因素。

正如專家所說,系統梳理當地的文化淵源,深入挖掘當地的文化特色,將這些內容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多樣表現形式呈現出來,這樣的夜經濟品牌便既有了特色,又有了溫度。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講,各地把夜經濟做出特色和影響,才能稱得上“各美其美”。

推動夜經濟品牌化,各地應當基於各自的城市定位和資源稟賦。徐天舒說:“夜經濟城市品牌化的提法,本身說明各個城市注意到了要注重發揮城市夜經濟特色、發掘城市夜經濟傳統等差異化發展的思路。品牌化的意義在於提高夜經濟發展的質量,走差異化、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對於人口基數大、消費能力強的大城市而言,應著力打造以觀光、休閑、娛樂、社交為主的現代化夜經濟品牌。對於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以旅游業帶動經濟發展的城市而言,應當打造具有文化內涵、創新元素、藝術符號的夜經濟品牌,並將互聯網基因植入宣傳推廣工作中。“在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同時精准把握消費者的真實需求,讓夜經濟品牌良性成長。”卞志村說。

要“系統支撐”,不要“單兵突進”

長期在華從教的加拿大學者貝淡寧,在其著作《城市的精神》一書中強調,重新發現城市的精神是哲學和社會學的重大任務,一個城市具有能夠和願意承受全球化壓力的獨特精神十分重要。

從某種意義上說,夜經濟也承載著城市的獨特精神。規劃和打造城市夜經濟品牌,首先要立足於自身實際和特色,著力彰顯城市的文化氣息、精神特質。正因此,多位專家指出,發展夜經濟,當然不能隻瞄准外地游客,而是要首先滿足本地居民的文化和消費需求。本地居民不僅是主力消費者,同時也是地域文化的承載者、表現者。脫離了本地居民來談城市精神、文化特色,無異於緣木求魚。以往一些地方在舊城改造中,將原住民成批遷走並引入外來商戶,這種改造模式顯然不利於彰顯城市的文化基因和傳承。

“夜經濟一般的主要消費群體應當是當地市民。”徐天舒認為,發展夜經濟“要‘見人、見物、見生活’,讓夜經濟活化為‘可親近、可體驗、可浸潤’的生活方式。同時,一個城市的不同區域,應該努力營造夜經濟的錯位發展,避免居民的審美和消費疲勞。”

當然,打造並打響夜經濟品牌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做好系統性支撐,不應該單兵突進。

丁宏建議,各地應該把夜經濟的元素融入到整個城市的形象和品牌裡面加以考量。打造城市的整體形象,包括產業、景觀乃至政府形象等等,需要有系統思維,需要精心策劃和維護。“比如,要注重研究年輕消費者的喜好和習慣,讀懂年輕人。眼球經濟、網紅現象容易刺激年輕人消費。要有意識地培育與城市的文化相符合、跟城市的消費習慣相符合的一些網紅點。比如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蘇州昆曲傳習所上演的《牡丹亭》等等。”

南京大學長江產經研究院研究員陳柳認為,夜經濟的品牌帶有很強的區域性質,需要地方政府和廣大商戶共同構建,同時也需要共同維護。即使是少量商戶不規范經營也會對整個品牌形成負面影響,因此這種夜經濟的區域品牌應該強調成員的自律,要重視行業協會的作用。而對政府管理部門來說,主要是營造環境。比如,夜經濟商業集聚區的打造,這樣的載體需要由政府規劃和設置。比如,把握好夜經濟與環境影響之間的平衡點。處理好發展與規范的關系,劃分地段、規范經營。

“要用系統性思維打造夜經濟品牌,引導餐飲、文化、旅游、娛樂、購物、住宿產業協同發展,因此政府部門做好規劃就很重要。”徐天舒建議,除此之外,配套措施要跟上,如交通、停車、支付、治安、環保等。地方政府實施措施中對此大都有所提及,但還需要強化多部門的工作協同,這樣才能讓城市“煙火氣”更足、“人情味”更濃。(左中甫 楊 麗)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