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之“鹽”如何融入江蘇高校課程“大餐”?

2020年06月18日19:51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思政之“鹽”,如何融入高校課程“大餐”?

交匯點訊 近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切實提升立德樹人的成效。。

近年來,課程思政建設在省內高校刮起一股新風,讓所有教師都有感覺、有責任,讓所有學生都有感悟、有收獲,將思政之鹽融入高校課程大餐。這一轉變,是如何實現的?

變“干巴巴的說教”為“熱乎乎的教學”

“國醫大師周仲瑛公開中醫防治建議,分析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於‘瘟毒上受’,主張組方思路應以表裡雙解、汗和清下四法聯用為主……”6月12日,在江蘇大學開設的“中藥制劑研究進展”課堂上,面向藥學、制藥工程專業的研一學生,教師許穎講解中藥試劑概述時,穿插介紹了國家衛健委有關新冠疫情的中醫藥防治文件,分析了國藥大師周仲瑛的建議和處方,並讓學生自由討論中醫藥在新冠疫情中的預防與治療作用。

變“干巴巴的說教”為“熱乎乎的教學”,讓專業課程有了一個勘探、發掘、冶煉、加工的過程。許穎所在的藥學院藥劑系教工黨支部是全國樣板黨支部,黨支部將黨建工作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課程與思政交融,教書和育人互促。“藥劑專業課裡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我們專業教師就是主力軍,課程建設就是主戰場。”在集體備課會上,藥劑系教工黨支部書記童珊珊說。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蘇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師江美福在大學物理課上,創新用物理原理啟發學生“格物致理”。“比如講到牛頓第一定律與第二定律的區別和聯系時,我會向學生特別指出,物體不受外力作用與所受合外力為零是兩個不同的物理概念,這就好比沒有實施某種行為與做了再補救不能等同。”通過這樣的分析解釋,江美福希望能勉勵學生勿以惡小而為之,認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課程思政改革讓教師會講、善講、願講,自然也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材料耀中國》是揚州大學“中國系列”課程的一門。自開課以來,該課程已成為學生心中的“明星課程”,選修名額“一票難求”。“在每一次的講授中,我和團隊成員努力將深沉濃厚的家國情懷、摯愛科研的赤誠之心和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其間,希望同學們在學到科學知識的同時,增強民族自信,升華精神境界。”該校機械工程學院“π”教學團隊的負責人劉澄教授說。

變“大水漫灌”為“精准滴灌”

“把大水漫灌變精准滴灌,為高校和教師撥開了認識上的‘迷霧’,讓每位教師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表示。

蘇州大學在去年底舉行過一場面向全校教師開放的“課程思政”集體展示活動。在課上,文學院教師楊旭輝講授杜甫的《兵車行》詩詞賞析,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啟發學生“偉大的人格才能出偉大的作品”﹔王健法學院教師卜璐從開國大典上的一段視頻切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國際法上的國家”﹔音樂學院教師冒小瑛鋼琴伴奏《我和我的祖國》,與學生一起演繹了蘊涵民族情感的歌曲,瞬間點燃了現場氣氛……

事實上,從學科特點出發,融思政元素於無形,並始終將“價值引領”貫穿於教育教學之中,這些挑戰正是課程思政的智慧所在。蘇州大學黨委書記江涌說,在探索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過程中,蘇州大學將課程思政納入學校一流本科教育改革行動計劃,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提升計劃,培育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李棟寧教授牽頭的“數美新時代教師育人工作室”是學校重點打造的10個“江南大學教師育人工作室”之一。“我們在實踐類課程中,進一步加強‘工藝’融合的學院特色,著重關注和表現新時代精神風貌、身邊的好人好事、關愛弱勢群體、展現美麗中國、講好中國故事等主題,讓學生圍繞這些主題內容展開藝術想象和創作。”李棟寧認為,以專業知識和技能為載體,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純粹單一的思政課程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主渠道的育人功能。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趙斌則將思政元素融入“化學原理”的課程教學。他告訴記者,“自然科學的任務和使命就是傾聽自然的聲音,我的切入點是引導學生放低‘小我’,求真求實。”在長期教學中,趙斌發現,在信息時代長大的95后、00后,有時候流於浮躁、片面追求結果,“很多知識都是背出來,沒有和自然建立本真的聯系。”趙斌在課程中融入了科學探索的過程,“其實梳理下中國近現代自然科學史,我們會發現有太多閃光點,很多科學家在近乎簡陋的條件下,發掘本質的規律,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隨之而來,還有對科學的敬畏之心。”

變“重教學、輕育人”為“三全育人”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島”困境,將思政教育僅視為思政課的任務,而忽視了專業課的育人職責。

“專業課為什麼要講思政?”“我們不是很懂,講起來不准確怎麼辦?”“會不會讓學生聽起來覺得枯燥影響學習效果?”省內一所高校黨委副書記坦言,剛啟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時,的確有一些質疑聲音,但隨著不斷探索實踐,破解了存在的“不會講”“不善講”“不願講”等難題,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了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頻共振、同向同行,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強化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注重對課程思政實施難點的化解。”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劉金存認為,把思政元素和職業素養融入課堂,教師之所以覺得很難,是因為老師們理論不熟悉、方法不知道、融入沒經驗。自2018年起,學校設立了課程思政專項教改課題,專業教師與馬院教師組成研究團隊共同開展探索、馬院積極面向全校教師開設思政理論的講座、教務處組織課程思政的示范教學等,不斷引導教師提升政治站位,找准社會熱點,將身邊鮮活事例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

課程思政從一門課變成門門課,需要一個系統的建設過程。南京大學教務處處長徐駿告訴記者,南京大學自2016年啟動實施了“立德樹人行動計劃”,該計劃是學校“雙一流”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計劃以優質課程建設為引領夯實課堂主陣地,著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一體化育人格局。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學校又提出了《全面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行動方案》,其中包括通過實施“十百千”優質課程建設計劃,因類制宜、分類實施,將科學知識和技能傳授、科學方法和思維訓練、科學精神和品德培養有機融合,推動課程思政理念的全覆蓋。

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梅景輝認為,要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尋找契合點,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讓每門課都聚焦育人主業,每位教師都承擔育人的責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形成同頻共振效應。“要讓課程思政汲取和借鑒思政課程的優秀成果,增強政治意識和理論思維,跳出傳統思政課程的范式,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為大學生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思政滋養,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人文素養,將‘三全育人’理念落到人才培養實處。”(王拓 楊頻萍)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