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打造鄉村振興升級版:一村一特色 一院一盆景

2020年06月22日07:07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一村一特色,一院一盆景

加快構建“48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徐州市踐行新發展理念,打造鄉村振興升級版,在不斷轉型中,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展現鄉村振興新氣象。

特色產業帶來特殊效益

“繁花似錦春意濃,最是四月草莓紅。”賈汪區鄭庄村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草莓迎來豐收。“我們村草莓一般在8月底栽種,10月中旬就能上市,一直持續到次年五六月份。”鄭庄村黨支部書記李偉告訴記者,去年,僅採摘旅游就為當地農民帶來數十萬元收入。

以前,鄭庄村農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集體經濟弱。近年來,該村通過獎補扶持、黨員大戶引領帶動、合作社抱團包銷等方式,讓越來越多農戶加入草莓種植行列。甜蜜的“小草莓”,被村民們種成脫貧奔小康的“大產業”。如今的鄭庄村,摘掉省定經濟薄弱村的“帽子”。去年,總投資3000萬元的草莓科技示范園投用,引入浙江企業托管,為農戶提供育苗、抗病、銷售等全程解決方案。

抓住特色、注重品質,農業產業提檔升級,產業鏈條也不斷延伸、拓展,真正讓農民鼓起錢袋子。

睢寧縣姚集鎮高黨村打造“手工藝工坊”,通過重建老作坊,升級工藝,打開一片新天地。高黨甜油坊有百年歷史,油坊主人李乾彬至今仍堅持傳統工藝晒制。高黨村支部書記宋斌介紹,村集體投資60萬元,改擴建800平方米甜油坊晒場,現有釀缸150口,年產量7.5萬公斤,每年為集體增收30萬元,可帶動20余名村民就業。有著300多年歷史的高黨老酒坊,年產濃香白酒5萬公斤,用工13人。“咱們高黨的老酒坊、甜油坊遠近聞名,不僅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還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真是‘旺’上加‘旺’。”宋斌說。

生態理念打造綠色家園

沛縣大屯街道安庄村有片120畝的樹林,被人們稱作“天然氧吧”。村裡的磚窯廠被拆除,村民在林下遍種花草,鋪設步道、沙灘,裝上座椅和健身、娛樂設施,引來一撥撥游客到這個緊挨微山湖的漁村“打卡”。

“安庄漁村生態美,水清樹綠百花鮮。環境衛生搞得好,精神文明譜新篇。”75歲的老藝人徐知任是非遺項目荷葉落子的傳承人。他時常來到林子旁的小廣場,給大家唱上幾段。“原來這裡是一片雜草地,房子破破爛爛,這個地方曾是個臭水溝。”徐老告訴記者,安庄的今昔對比,讓他產生不少的創作靈感。近些年,他每年都要“義演”上百場。

一組數字,讓人看見“美顏”后的新安庄。杆線入地6000米,道路硬化、亮化3500米,實現全覆蓋﹔新增綠化8萬平方米、村體綠化覆蓋率超過50%﹔區域供水入戶率100%,雨污管道改造2600米﹔建設水沖式公共廁所4座,286戶農戶全部完成改廁﹔新建微動力污水處理廠1座,生活污水再利用率超80%……

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徐州農民感受到:農村環境更美,生活更便利。

地處我省西北角的豐縣首羨鎮張后屯村,曾是湖西重點扶貧村。過去,這裡交通閉塞,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出村的路經過一個河汊子,高低不平、曲折蜿蜒像隻蜈蚣,群眾對此意見很大。”該村黨支部書記張道省說。

“要致富,先修路”。張道省下定決心盡全力把路修通、修好。他發動黨員帶頭捐款,在外務工的村民也捐資捐物,支持家鄉基礎設施建設。一周時間,張道省就湊到近30萬元。不到3個月,他就帶領大家修起一條長2000米、寬近5米的村中心水泥路。

近些年,張后屯村進一步完成全村近2萬米的道路硬化。村裡還對路兩旁的溝塘、垃圾進行徹底整治清理,溝塘內種上荷花,道路兩旁植起灌木。村民張化增說:“2011年以前,因為路不通,經濟發展上不去,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如今,水泥路修到家門口,家裡種的大蒜賣到國外,奔小康的路越走越寬。”

鄉土文化涵養鄉風文明

徐州農村改造中,更看重對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銅山區柳泉鎮北村,被16個山頭三面環抱。記者沿著山坡漫步,一棵棵高大的梧桐樹下,石路、石屋、石磨,形成獨特的人文記憶。

“我們堅持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壞地理原貌,結合傳統村落保護,深挖漁元素和石元素,對老舊石房子進行保護、修復,新建‘漁歌子’‘米袋子’等4處民宿,形成后山‘鄉裡寒舍’民宿集聚區。”北村村黨委書記劉廣鐸說,如今的北村,“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幅畫,一院一盆景”。3個自然村分類打造塔山漁村風情、北村耕讀文化和西村夢裡田園,探索出“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文化旅游”的北村模式。

北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也搞得有聲有色,打造出文化陣地、黨員中心戶等4個服務陣地,成立紅黃藍綠橙5色志願服務隊,開展8項志願服務活動。今年疫情期間,年近八旬的老黨員馬增英主動加入服務隊,走村串戶勸阻群眾扎堆。

村裡有一棵古槐樹,樹齡超千年,是北村歷史的見証。記者注意到,古槐樹樹干內部雖已腐朽,但枝葉仍然茂密,頂如華蓋,生機勃勃。村民們說,每到中秋、春節等重大節日,大家都要在古槐樹上系挂紅絲帶,許願祈禱。

凝望古槐,記者不禁感慨,它頑強的生命力,正是北村人百折不撓的精神象征。靠著這種精神,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和北村人民一起,在這片多彩而深情的土地上,不斷奮進,生生不息!(王 岩 張 濤 何瑩子)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