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樂平方公益之困:被催繳房租 基金余款無法及時撥付

2020年06月22日09:11  來源:揚子晚報
 
原標題:解碼南京樂平方公益之困

  南京樂平方公益發展中心。

  掃碼看視頻

  這些天,南京樂平方公益發展中心創始人蔣藝的內心充滿焦灼:被催繳房租,基金余款無法及時撥付……直到現在蔣藝都有些恍惚,已經走過了5個年頭的樂平方公益,為什麼就突然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薛玲

  起步 設立之初便決定走免費之路

  2007年左右,帶著孩子參加社會實踐的蔣藝發現,人們常說的助人為樂,幫助的是別人,但收獲的快樂卻是屬於自己的。也就是從那時起,蔣藝開始投身公益。201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蔣藝接觸到唐氏綜合征患者這個特殊群體,同樣身為母親的蔣藝決心集中力量幫助他們。

  在蔣藝的認知中,做公益就是學雷鋒,就是奉獻,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使得蔣藝一度隻依靠自己的力量,甚至依靠家人的資源去幫助唐氏綜合征患者,“我們一直堅持走免費這條路,感覺隻有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而這樣的定位,似乎也為今天突如其來的困境埋下了伏筆。

  2016年,南京樂平方公益發展中心正式成立,這是一家專注於構建公益融合平台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致力於搭建融合平台的樂平方公益,為唐氏綜合征、自閉症等特別人群建起了藝術融合教室,提供庇護性就業崗位。樂平方公益有一個集閱讀、品茗、咖啡為一體的咖啡吧,不僅可為成年殘障人士提供行為習慣培養、職業技能培訓,還可為殘障兒童提供繪畫、合唱、舞蹈、籃球、足球等一系列藝體類活動。

  做好事、積福報,是蔣藝投身公益最朴素的初心。因身體原因提前退休的蔣藝在助人中收獲快樂,也被“滋養”。與此同時,蔣藝也沒有忽視項目的成長性,她和團隊積極參加各種公益創業大賽並頻頻獲獎,多個公益項目獲得社會公募基金支持。蔣藝坦言,在公募基金支持下,樂平方公益已實現人員工資、場地費用以及日常活動執行費用的持平。對這樣的狀態,蔣藝是滿意的,並樂觀地認為可以一直如此順暢地走下去。

  突變 一封催繳通知函打破平靜

  誰也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樂平方公益也陷入了困境。南京樂平方公益發展中心微信公眾號一篇題為《誰來幫助樂平方公益走出困境?》的推文,將樂平方公益面臨的困境展現在了眾人的眼前,6月伊始,當樂平方公益正准備恢復線下活動時,場地出租方的一封通知函令蔣藝和同伴們手足無措,通知函上寫著:2020年5月1日—7月31日這一期的租金等共計7萬余元的費用已經形成欠款,“如若逾期不繳納欠款,我司為保障公司利益,不保証貴方能正常經營。”

  與此同時,由於基金會復雜的審計及管理程序,暫時還無法完成剩余款項的撥付。“我們理解場地方的困難,也理解基金會對於項目資金的管理規定。”但蔣藝卻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機構停擺,讓殘障人士失望,更不舍多年積累下來的資源乃至資產都就此浪費。

  同樣不舍的,還有在這裡得到幫助的家庭。“真的太突然了。”在樂平方公益,記者見到了自閉症患兒依依(化名)的媽媽,“與基礎的技能訓練相比,這裡更傾向於社交性,孩子也更放鬆更願意來。”依依媽媽告訴記者,更為重要的是,這裡也是他們的“喘息之地”。患自閉症的孩子不能離人,帶著孩子到樂平方公益上課都有志願者陪伴左右,媽媽們就能歇一歇,也可以相互交流一些幫助孩子進步的方法。

  “患自閉症的孩子不會有突飛猛進的進步,但長時間的積累還是能看到他們的改變的。”另一位自閉症患兒橙橙(化名)的媽媽告訴記者,自己通過其他家長的介紹來到了樂平方公益,隻要有課程,自己都會帶著孩子來,“原來孩子多動,不太聽指令,現在都有了明顯改善。”樂平方公益突陷困境,家長們也顯得憂心忡忡,“我們需要樂平方公益。”

  轉機 線上線下共謀應對之策

  樂平方公益到底該怎麼辦?一場線上+線下的大討論由此展開。討論中,樂平方公益的一位志願者以經營者的角度指出,樂平方選在了商業體內,雖用的是商業資源,但做的卻是公益,本身就有不貼合之處。既然選在了這裡,那麼樂平方就應通過錯峰經營,最大化地利用資源。但另一位長期關注社會組織的家長提出了反對意見,理由是自己跑了北上廣等地很多機構,公益組織做生意就沒有很成功的。為什麼把機構落在商業體內?蔣藝有著自己的堅持,他希望心智障礙者不是被“圈養”,而是可以真正與社會融合,“隻有越來越多的接觸、了解,才能消除偏見。”

  但這一次的“坎”讓蔣藝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堅持,“也許應當試試與會者的建議,尋找可以免費提供場地的企業或機構,以共享場地的方式繼續下去。”

  除了找尋更經濟的場地,也有人提出通過以購代捐的方式進行咖啡及其他公益產品銷售,以解燃眉之急。還有人提出眾籌借款,項目執行款到位后進行返還。為解決樂平方公益眼前的困難,不少人出謀劃策,為其可持續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設想。比如,將機構打造成心智障礙群體學習及工作剛需資源的提供方,為普通孩子提供社會實踐服務等,通過產品與服務,助力未來的發展。討論的余音還在,蔣藝就給記者發來了一個好消息:雖然基金會的款項撥付有著嚴格的程序,但基金會的高管在得知情況后,願意以個人借款的方式幫助樂平方公益渡過眼前的難關。

  思考 辦公益可嘗試走“合作之路”

  南京工程學院社會治理研究所張志鵬教授接受採訪時介紹說,樂平方公益選擇的領域,做的事情都非常好,而且通過5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有了3名全職人員,能否養活全職人員,是判斷一個社會組織是否進入發展良性軌道的重要標志。這次樂平方公益面臨的困境,從表面上看是因受疫情影響,由於許多其他機構項目不達標,導致作為其中一個分支執行機構的樂平方公益也無法得到基金的余款撥付,但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樂平方公益資金來源過於單一,而這又是很多社會組織隨時都可能面臨的“卡脖子問題”。

  目前很多社會組織都依靠政府公益創投項目,或基金會的項目資金來維持組織的運作,一旦資金來源出現問題,往往會陷入束手無策的境地。於是有人提出,社會組織也應像企業那樣運營。對此,張志鵬認為,很多社會組織人員都不是商業出身,他們的經營能力相對欠缺,但想要可持續發展,培育自身的“造血功能”肯定必不可少,比如可與有經營能力的個人、公司合作。更為重要的是觀念的轉變,社會組織提供的服務,完全可以嘗試收費,對困難人員可減免費用,如總是一味擔心收費了就沒人來,那就得反思自己提供的項目是否真的足夠好。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