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邗江沿湖村:"以村為家",退漁還湖奔小康

2020年07月18日08:20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以村為家”,退漁還湖奔小康

揚州邗江區方巷鎮沿湖村53歲的全福珍從崇明島回來了。23歲就去外地忙生計的她今年入職村裡新成立的物業公司,因為她熱情善交流被安排在小游船上做船娘。“又能掙錢又能照顧二老,每天上班都覺得忙的是自家事。”“以村為家”恰恰是這個小漁村“當家人”劉德寶帶領全村人發家致富的朴素思路。

劉德寶2004年開始擔任沿湖村村支書,為把“漁花子”的窮名聲摘掉,他帶著鄉親不等不靠填塘整地上岸定居。2020年,村裡新砌的別墅迎來最后90戶漁民,“全部上岸,退漁還湖12900畝。”為保住0.8平方公裡的生存空間,沿湖村沒有走引進外來資本的常規道路,而是因地制宜,充分調動和發揮原住民的主動性,打響特色鮮明的漁文化民宿品牌。先后獲得“國家級最美漁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美麗休閑鄉村”等榮譽﹔去年,沿湖村接待游客16萬人次,僅旅游收入就達2000萬元。在奔小康的路上,劉德寶始終緊緊拉住鄉親們的“手”一起奔。

2004年,這個小漁村村集體收入不足3萬元,每年年終考核全鎮倒數第一。為在陸地上有“立錐之地”,劉德寶帶領全村人開始愚公移山式的填塘整地,同時說服老百姓把土地水面收歸集體,這為后來村裡兩次產業轉型解決了土地資源問題。

黨員帶頭,做“領頭羊”,這是沿湖村的治村鐵律。退塘整地時,57年黨齡的老黨員金廣來主動退還承包面積最大的50畝水塘,邁出填塘整地第一步。全村黨員率先垂范,沿湖村在發展壯大村級經濟的道路上才能策馬揚鞭。村“兩委”帶領村民對湖灘養殖和捕撈生產重新整合,發展特種水產養殖,12900畝的塘口裡,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水產品上市。劉德寶兌現了“改變落后面貌,讓漁民有尊嚴”的目標。

還權於民,“三項組織”是沿湖村多年的治村法寶。2005年沿湖村決定推行“村民代表會議”“村民代表監督”“全體黨員審議”等三項民主機制,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增強村民歸屬感。“很多事情我一句話不要說,村民自己就討論辦好了。”放權,為劉德寶解決了不少棘手問題,也使他能騰出手來忙“大事”。

隨著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的推進,邵伯湖要退漁還湖,退出圍網養殖,沿湖村果斷將目光瞄准村裡的生態和漁文化資源。2014年,劉德寶請北京的設計專家為全村做了一份鄉村旅游規劃。開始收集整理漁村傳統特色文化﹔推動傳統漁具制作、漁家面點制作等技藝申遺和邵伯湖漁博物館建設,實現特色產業與特色文化的有機結合﹔村裡還啟動融漁業文化、漁業產業和三產旅游為一體的“印象邵伯湖”產業園綜合開發項目。“5月12日漁博物館開工建設,這張藍圖已經基本實現了。”站在時尚、文藝的漁家書房前,劉德寶說。

要想形成一個民宿村的氛圍,村“兩委”既要組織活動,又要帶頭示范。2015年,村裡果斷借債建了兩個民宿“樣板樓”,擔任“管家”的大學生村官屠蘇通過互聯網推廣手段,以漁文化為吆喝點的民宿很快吸引來一撥客人。短短幾年,村裡人逐漸開了竅,村裡出現越來越多的餐館和民宿,來自泰國的漁村媳婦做起漁家書屋的導游,俏魚娘文化旅游公司推出一批旅游親子互動項目。這個民宿村就這樣“紅”起來了。

“鄉村振興靠人,人的綜合素質要和村裡發展配套。”劉德寶表示。2014年劉德寶堅持建起漁家學堂,“隻有下一代有文化、有出息了,我們漁民才能實現‘徹底的上岸’。”今年村裡成立物業公司,40多崗位安排的全是村裡人,“一是解決困難群體問題,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有活干,二是漁家的孩子畢業回家,也有不錯的工作。”今年,在方巷鎮的支持下,周邊兩個村600多畝土地和水面成了劉德寶放開手大干一場的新舞台,第一個生態旅游項目已在鄰村落地。 

(責編:耿志超、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