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沛縣農村生活垃圾兌換“兌”出文明新風尚

2020年07月27日16:22  來源:徐州日報
 
原標題:垃圾兌換“兌”出文明新風尚

引導員指導村民正確使用智能垃圾箱。

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亭。

近日,沛縣大屯街道安庄村村民孫寶雷拎著一袋垃圾走出家門,沒有像以往那樣隨意丟進垃圾桶,而是細分好垃圾類型來到“垃圾收集分類亭”,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通過掃碼將垃圾投入相應的垃圾箱,“垃圾分好丟進去就有積分,積分能換錢。”孫寶雷高興地說。

無獨有偶,村民們現在都通過“垃圾收集分類亭”丟垃圾,這已經是安庄村垃圾分類工作中每天可見的場景了,垃圾分類不僅讓果皮、紙箱、塑料瓶等各種垃圾變廢為寶,也讓村民掃碼獲得積分兌換現金……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讓沛縣農村的文明與環境產生了華麗蝶變。

據了解,沛縣農村垃圾分類主要採用農戶“初分”、分揀員“細分”、管理員“篩分”的“三分”模式,讓農村垃圾分類純度更高、效果更好﹔還採取“農戶分類投放、村分揀收集、鎮回收清運、有機垃圾生態處理”的治理模式,實現了農村垃圾治理減量化、資源化、長效化。

在沛縣再生資源可利用回收中心,記者看到兩位工作人員正在對垃圾進行細分,在她們面前,經過細分的各種紙箱、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擺放整齊,據了解,她們平均每天細分垃圾達五百多斤,每月可賣五千多元,全部用於村民積分兌換。

而在大屯街道馬寺村,許多村民門口懸挂著積分二維碼,村民將分類好的垃圾放在門囗等待分揀員收集。下午2點鐘,分揀員進村入戶,挨家挨戶收集各類垃圾,同時為村民積分兌換現金。當天下午,收集好的廚余垃圾被運送至村頭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置中心,進行稱重、粉碎。據了解,通過機械輔助陽光堆肥房處理,這些廚余垃圾15天左右即可完成華麗蝶變,成為直接用於果園、苗木基地的底肥,或經干燥處理制成顆粒肥料。

近年來,沛縣在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工作中下足功夫,從分類收運、分類處置到分類產物資源化利用,打造循環產業鏈條。對於好氧發酵和厭氧發酵的產物進行推廣,作為有機肥、液體肥,用於生態農場基地、採摘園,種植西瓜、草莓、蘋果、葡萄等果蔬。大屯街道魏慶先老人種植的六畝葡萄園,今年全部使用了這種有機肥,豐收在望的葡萄葉片濃綠茂盛,顆粒晶瑩飽滿,“沒想到這種肥料的效果還真好。”老人高興地說。

以廚余垃圾為代表,垃圾都有了自己的“好去處”:其他垃圾被送入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可回收物由村民自行變賣由縣可回收物分揀中心資源化利用……目前,沛縣18個鎮(場、街道)、298個行政村已開展垃圾分類工作,覆蓋率分別達到100%、80%。各鎮(場、街道)採取“一村一建”或“多村合建”的模式,先后建設垃圾分類處置設施共117處,其中陽光堆肥房39處,厭氧發酵池77處,干式厭氧發酵裝備1處,從而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平均減量30%以上、年消減農村生活垃圾量約5萬噸、全縣行政村全覆蓋的目標。(於瓏 吳過 張玲 周杰)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