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時評:採取有效措施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

常  欽

2020年07月29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採取有效措施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人民時評)

  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必須在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同時,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構建綜合治理技術體系

  耕地保護不僅要以保障糧食產能為首要任務,確保“吃得飽”,還要為提供高品質的農產品奠定良好的資源環境基礎,實現“吃得好、吃得健康”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這一關於黑土地保護的重要指示再次表明,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鬆,保障糧食安全必須守好基本田。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東北地區以珍貴稀有的黑土地資源而聞名,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優勢區、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以吉林鬆遼平原為例,當地就有“黃金玉米帶”“大豆之鄉”的美譽。回顧歷史,上世紀50年代末開發北大荒時,面對廣袤而肥沃的黑土地,人們發出了“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發芽”的贊嘆。如今,東北黑土地上產出的糧食總產量和商品糧分別佔全國的1/4和1/3,足見黑土地作為糧食生產戰略資源的重要價值。同時也要看到,幾十年來的高產穩產,不可避免會對黑土地肥力造成一定透支,出現土壤有機質下降等問題。

  還應看到,人多地少的國情,使我國農業生產一直處於高投入、高產出狀態,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障糧食生產能力,確保需要的時候能夠產得出、供得上。因此,要加強農田建設和耕地保護,加強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復,全面提升耕地質量,讓耕地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更好發揮基礎支撐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以“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為抓手,積極開展耕地質量建設與保護工作,努力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守好用好“飯碗田”,筑牢糧食安全底線,才能為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贏得主動。

  以前拼面積、比產量,現在拼綠色、比質量,糧食生產正在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如今,在東北農村,很多農家院子裡都停放著免耕播種機。隨著農民土地保護意識的增強,“保護性耕作”正在黑土地上悄然興起。例如,利用現代耕作技術讓農作物秸稈覆蓋還田,能夠有效減輕土壤風蝕水蝕、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提高農業生態和經濟效益。數據顯示,全秸稈覆蓋免耕5年后,土壤有機質能增加20%左右。耕地質量變化是漸進性的,肥力流失小問題難發現、大問題難治理,恢復起來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過程。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必須在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同時,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構建綜合治理技術體系,通過系統治理、綜合施策,採取工程、農藝、生物等措施,讓各類型耕地永葆肥力。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眼下夏糧已實現“十七連豐”,作為全年糧食產量“大頭”的秋糧正處於田間管理關鍵期。耕地保護不僅要以保障糧食產能為首要任務,確保“吃得飽”,還要為提供高品質的農產品奠定良好的資源環境基礎,實現“吃得好、吃得健康”。像重視保護大熊貓一樣重視保護黑土地,增加綠色優質產品供給,推動大國糧倉向綠色糧倉、綠色廚房轉型升級,“中國飯碗”一定能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9日 05 版)

(責編:馬曉波、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