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上,與會者們具體討論了什麼

2020年07月30日11:04  來源:交匯點新聞
 
原標題:剛剛閉幕的江蘇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上,與會者們具體討論了什麼

經過半年的艱難奮斗,江蘇拿出亮眼的 “期中答卷”,踏上賽場開啟“下半場”的拼搏。

世界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疫情“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任務依然艱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面臨收官沖刺……

在這非同尋常的關鍵時候,7月29日,中共江蘇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在南京召開,與會同志們分析形勢、謀劃思路,在熱烈討論中凝聚信心、形成共識:

越是形勢嚴峻復雜,越要堅定不移用新思想領航定向﹔

越是風險挑戰疊加,越要保持轉方式、調結構、抓創新的極大定力﹔

不管遇到多大的風險、多麼復雜的局面,隻要依靠群眾、敢於斗爭、擔當作為、科學應對,就一定能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

有力應對風險挑戰,“兩個戰場”取得雙勝利

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實現從一季度增長-5%到上半年增長0.9%的反轉﹔規上工業增加值連續4個月、工業用電量連續3個月正增長﹔夏糧再獲豐收、總產達到274.8億斤﹔50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同比增長近30%﹔實際使用外資166.7億美元,規模全國第一﹔城鎮新增就業超過63萬人……

今年上半年,面對百年不遇的疫情沖擊,面對極為嚴峻的發展形勢,江蘇堅持可知可控、精准防控,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各級黨委政府穩中求進、主動作為,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復工復產,較快穩住了全省經濟的基本盤,更為長遠發展積蓄了新動能。

“成績得來不易,成績也振奮人心。”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說。今年以來,南京抓牢“六穩六保”、發力“兩個循環”,上半年GDP增長2.2%、改革開放40多年來首次躋身全國十強,高質量發展頂壓向前、再上台階,成為全國全省強大發展韌勁的生動縮影。

“奪取‘雙勝利’、建設‘新南京’的使命要求我們,必須牢牢把握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奮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當前來說,就是扎實做好科技創新、自主可控、兩個循環、活力激發、城市轉型‘五件事’,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增長方式。”張敬華說,貫徹總書記“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重要指示,南京梳理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八條產業鏈實行“鏈長”負責、強鏈補鏈,全力攻關“卡脖子”技術,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上半年,一批百億級項目相繼落地投產,八大產業整體保持快速增長,其中集成電路增長超過40%。

“下半年,我們將聚焦龍頭企業壯鏈,每條產業鏈培育30家‘鏈主企業’、打造3至5個特色產業園區﹔依托重大平台強鏈,布局10個重點工業互聯網平台,高水准建設中國EDA創新中心、中汽創智T3等科創平台﹔深化合作對接暢鏈,設立專項基金,引導上下游企業加強垂直整合、研發合作、產銷對接,提高產業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

上半年,南通的成績也相當不俗: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0%﹔規上工業增加值、工業應稅銷售等指標增幅全省第一,省級重大項目數全省第一﹔城鄉居民收入增幅分別列全省第二、第一。尤其是一批重特大項目的引進落地,有力帶動南通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增強了發展動能。

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說,今年上半年,全市新開工、簽約20億元項目111個,其中百億元以上項目24個。“我們將不斷強化‘項目為王’理念,全力招引一批投資強度高、技術含量高、帶動能級高的重大產業項目,以大項目托起大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共同發力,以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贏得主動、走向未來。”

在外資外貿面臨困難的情況下,上半年昆山市實際使用外資超過14億美元,增長118%,外貿進出口總額370億美元,為全年奪取雙勝利打下堅實基礎。昆山市委書記吳新明說,“我們將不斷強化企業服務,牢牢穩住昆山工業經濟和外資外貿基本盤,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確保全年實際使用外資18億美元,爭取20億美元。”

上半年,南京六合區用活“防疫+”戰時工作機制,主要經濟指標總體實現“雙過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工業投資、實際利用內資等指標增速居南京前列﹔新能源動力電池等4個百億級大項目簽約落地。六合區委書記李萬平說,下半年六合將抓好“六穩”、抓牢“六保”、抓實“四新”,搶佔新基建風口,壯大新產業規模,培育新消費熱點。

面對“兩個戰場”的雙重考驗,江蘇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凝心聚力、英勇奮戰,為抗擊疫情、復工復產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証。

“疫情中,我們積極探索實施黨建助推產業強市、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專項行動,出台抗疫‘五看十察’、激勵關愛20條等政策,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事創業精氣神進一步提振,‘跑起來’成為新時代鎮江的奮斗姿態。”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說,下一步將繼續發揮好黨建的引領、助推作用,用好“三項機制”,旗幟鮮明為擔當者擔當、為干事者撐腰,為推動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証。

把握主動,構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當前變化變局加速演進,“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性交匯,做好下半年及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不僅關系著江蘇以什麼樣的姿態邁上現代化新征程,而且決定著在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格局中,能否站穩腳跟、把握主動,贏得未來。

全會提出,要把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為謀劃下一步經濟工作的大坐標,以省內循環為牽引,支撐國內循環、推動東亞循環、促進國際循環。

“深度融入‘雙循環’,就是要讓開放為蘇州高質量發展賦能。”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說,蘇州將開拓多元化市場,大力爭取“一帶一路”等非美市場訂單,從“單邊依賴”轉向“多邊布局”,努力守住外貿3000億美元左右基本盤。同時打造高水平開放平台新優勢,全面啟動中日(蘇州)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建設,提升“蘇新”“蘇德”“蘇台”等開放平台功能,推動蘇州自貿片區與聯動創新區同步突破、同頻共振。

鹽城擁有五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與日韓經貿人文交流密切。積極主動促進東亞“小循環”,鹽城市委書記戴源說,將繼續深化對韓合作,常態化建立“中韓快捷通道”,通過籌辦第二屆中韓投資貿易博覽會、第二屆“一帶一路”商協會圓桌會議等活動,扎實推進中韓(鹽城)產業園建設,樹立國際合作園區“典型樣板”。

省商務廳廳長趙建軍表示,商務部門將把穩保市場主體作為穩外貿穩外資的關鍵著力點,圍繞“抓大、扶小、育新、穩鏈”,綜合施策、精准發力,同時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開發區特別是我省各類國際合作園區等開放載體作用,為促進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夯實基礎支撐。

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拉長長板,方能增強國際話語權。

蘇州將加快推動主導產業向高附加值新興產業更迭轉換,力爭在生物醫藥、第三代半導體等方面形成上游卡口優勢。無錫則提出不斷拓展物聯網、集成電路等重點產業發展良好勢頭,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地標”,同時高標准籌建太湖實驗室,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無錫市市長杜小剛說,無錫將加強與日本、韓國等重點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交流,全力打造外商投資最滿意城市,持續擴大“日資高地”“韓資板塊”“歐美組團”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補齊短板,增強自主可控能力,關鍵還要靠科技創新。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胡義東認為,解決技術攻關難題,未來困難可能會更多,需要採取新舉措。比如在人才、項目引進上更加規范低調務實。“我們研究院跟外方合作,先是跟學校層面簽訂協議,再跟科研人員合作,有利於形成一定保護。”

長三角是全國高質量發展新動力源,加快推進省內全域一體化,有利於全方位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和國內大循環。

“做深做實錫常泰、蘇通跨江融合寫進全會報告,讓我們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方向。”泰州市委書記史立軍說,泰州要在跨江融合上邁出更大步伐,通過完善謀劃規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科創協同協作、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等,借力蘇南、嫁接機遇實現跨越發展。

“發揮獨特區位優勢,打造‘全域飛地’,我們要在接軌上海的快車道上跑得更遠。”鹽城市大豐區委書記薛盛堂說,從上海農場、大豐港到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大豐與上海從農產品保障向產業聯動縱深拓展,一曲“大豐飛歌”正在長三角奏響。

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能力,徐州瞄准淮海經濟區拓展發展空間。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說,對標省會以上城市建設,徐州將全面提升城市功能首位度和公共服務首位度,增強區域輻射帶動能力,加強區域城市間溝通對接,構建區域循環新格局、服務國內循環大戰略。

建設美麗江蘇,打造美麗中國現實樣板

黨的十九大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為江蘇擘畫的“強富美高”宏偉藍圖,明確賦予“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殷切期望。

深化“強富美高”創新實踐,全會提出,高起點推進美麗江蘇建設,努力打造美麗中國的現實樣板。代表們一致認為,進入新時代,江蘇有責任把一個更加美麗、生態宜居的新江蘇帶向未來。

近年來,江蘇堅持把生態作為優先政策目標,下大力氣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取得顯著成效,隻有生態美好,才有生活美好已成普遍共識。

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表示,最美的“美”是美美與共,是人與自然和諧之美,是發展與保護協調之美。我們將堅持既牢牢守住生態環保底線,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環境質量目標任務,又主動尋求多重目標的動態平衡,以服務促企業排放達標,以更多含金量高的激勵政策為市場主體積聚綠色動能﹔堅持既積極有為,把能開發的高效利用好,推動產業高端集聚發展,又主動無為,把該保護的堅決守護好,為未來發展留足寶貴空間。

“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絕不在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形勢下拉開環保閘門。”淮安市委書記蔡麗新表示,淮安市將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斷面長制,做好白馬湖洪金斷面等重點斷面治理,全面消除劣Ⅴ類斷面,持續開展洪澤湖、高郵湖、寶應湖退圍(圩)還湖工作,打造碧水繞城的水生態景觀,助力筑牢美麗江蘇的生態基底。

江蘇依水而生、因水而興。沿大運河地區,流淌著千年文化,運河今天仍發揮著重要的航運水利功能。

“京杭大運河廣陵段有10.2公裡,我們將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在運河兩側布局新興產業和契合文化帶建設的高端項目,讓大運河活起來、興起來。”揚州市廣陵區委書記潘學元說,廣陵區已制定具體實施方案,開展生態環境修復、岸線景觀塑造工作。同時,廣陵區還將挖掘梳理京杭大運河兩岸文化,集中打造一批景點,推進歷史文脈傳承,一體建設高品位、高水平文化走廊、生態走廊、旅游走廊,充分彰顯“水韻江蘇”之美。

推進美麗江蘇建設,城鄉發展必然要經歷一場蛻變。沭陽縣以農房改善為抓手,目前已建、在建有59個集中居住區,今年還將計劃搬遷1.9萬戶村民,建設1.2萬套新農房。“在做好農房改善的同時,我們還積極打造‘生態大公園’,建立50多公裡的環縣城綠帶、60多公裡的柴米河綠廊和82公裡的花香綠道,串起6個鄉鎮,打造特色旅游公路。”沭陽縣委書記卞建軍表示,以美麗田園鄉村建設為契機,沭陽致力於提升鄉村整體發展水平、拓展鄉村經濟發展新空間,讓人居環境美得更有品質、更加令人向往。

美麗江蘇,最美是人,是老百姓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心中迸發的向上力量、身上展現的文明素養。為此,張家港市提出拔高文明城市標杆、豐富港城文化內涵。

“我們將持續擦亮‘文明張家港’品牌,強化文明城市長效管理,深化‘書香城市’建設,積極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標,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培訓學院建設。”張家港市委書記潘國強表示,張家港將堅持用文化潤澤“美”、用道德涵養“美”,不斷提升社會文明程度,讓人成為一道最靚麗的風景。

撰稿 新華日報記者 郁芬 胡蘭蘭 方思偉 盧曉琳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