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專題詢問:全面小康后相對貧困怎麼辦

2020年07月31日07:14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扶上馬送一程,助邊緣人口穩脫貧

7月30日,定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情況,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舉行專題詢問,16位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和省人大代表重點關注了脫貧后生活仍然困難的邊緣群眾如何識別、如何讓他們生活更有質量等問題。

常態化監測,及時救助邊緣群眾

困難群眾抗風險能力差,疫情中他們生活得怎麼樣?副省長趙世勇表示,在迅速排查、提高補貼的標准、發放臨時救助補貼和價格補貼、發放防疫物資等措施下,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疫情檢驗了社會救助體系的運行,也暴露了問題。趙世勇坦言,當前部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中沒有社會救助內容,有的往往是原則性規定。就對困難群眾的監測而言,對低保、特困等社會救助對象已實現全覆蓋,但對邊緣人口還未建立信息庫,認定救助對象的環節也較多,“緊急狀態下救助的高效反應機制我們認為還有待加強”。他說,要在完善應急預案上下功夫,明確救助的政策、程序、標准及誰來組織﹔制度設計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申請環節,“能用數據說話的就避免層層填表開証明,讓困難群眾越早得到幫扶越好。”

省人大代表,徐州礦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馮興振在基層調研時注意到這樣一個案例:三口人組成的一家低保戶,父母均因病殘喪失勞動能力,女兒大學畢業后找了份月薪2000多元的工作。“但由於有了這2000多元收入,這一家低保被取消,目前生活非常困難。請問省有關部門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省民政廳廳長呂德明表示,實際工作中確實發現低保制度設計、特別是收入核定“剛性過剛、柔性不足”,目前已採取一些修補政策。“對於因就業家庭收入超過低保線,但是在低保線2倍以內,家庭又主動提出要退出低保的,我們給予3個月‘緩退期’。”呂德明說,對因就業家庭收入驟增而不符合低保條件的,推出“收入豁免”政策,創業、就業中的一些成本可在收入核定中給予扣除。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於創業、就業、產業扶貧超出了低保線,但是收入在低保線2倍以內,也有不超過兩年的“漸退期”。“對貧困戶扶上馬,也要解決如何送一程的問題。”他表示,將對退出低保的家庭“回頭看”,列入動態監測范圍。

醫療救助對象范圍得到擴大

省政府一份專項報告顯示,因突發疾病、慢性病陷入貧困的人口佔到年度臨時救助總人次的69%。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揚州市廣陵區汶河街道皇宮社區居委會主任李萍說,臨時救助制度隻保障基本生活,但仍不能根本解決大額支出,尤其是因病而產生的支出型貧困問題。

“新組建的醫保部門將醫療救助作為重中之重。”省醫保局局長周英介紹,經濟下行、財政收入下降的大背景下,保障資金投入反而增加了,今年的救助補助資金比去年增加了67%。近一個時期出台的政策和文件還擴大了救助對象范圍,“我們把國家兩類救助對象擴大到七類對象,還將原來重點救助對象中孤兒拓展為困境兒童,同時根據脫貧攻堅安排,又把建檔立卡的低收入人口全部納入進來。”擴大后,全省救助對象達到352.5萬人,他們的大病保險待遇比普通患者起付線降低50%,待遇升高5%-10%,同時,醫療救助不分病種,不設起付線,合規醫療費用70%以上都可以報銷。低收入人口在縣域范圍內個人支付比例控制在政策范圍內住院總費用的10%以內。

讓救助對象生活更有品質

省人大代表、漣水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別純海注意到,農村中有一些貧困戶基本生活雖有保障,但家中缺少基本生活用品和家用電器,生活質量不高。

“我覺得要發揮社會救助的協同和綜合效應。”呂德明介紹,可以把貧困戶需求打成若干個包向社會組織、慈善機構和愛心人士發布,發動和組織社會力量來認領解決﹔還要提升他們自我造血能力,發動基層“兩委”組織和相關人士結對幫扶,幫助提高生活能力。“對於低保戶家庭的能源補貼,從我們掌握的情況看全省還很低。下一步會同相關部門對這些標准進行研究,希望能夠持續改善貧困家庭的生活。”

讓救助有溫度,也需給予精神尊嚴。省人大代表、興化市農業農村局副主任科員沙安勤反映,有的學校為體現公平公正,對被救助學生及家庭情況進行公示,反而導致部分學生和家長不願接受教育救助。

省教育廳副廳長潘漫表示,公示環節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杜絕冒領、虛報困難補助或助學金現象,“目前發現的虛報、冒領現象大多是通過公示這個環節發現的。因此,我們覺得在當前家庭經濟數據共享不充分,特別是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尚不完善的情況之下,公示這個環節還是有必要的,但具體操作過程仍可改進。”

潘漫認為,要專門建立有關部門數據互通的特困學生數據庫,精准識別困難學生,讓困難學生入校后學校第一時間比對出來、開展救助。他說,教育部門已初步制定了量化認定相對困難學生的指標體系,將實行全過程信用管理,“不遠的將來可以淡化甚至取消公示,或者用信用承諾來代替公示”。 本報記者 陳月飛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