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員為何易成“代寫代發論文”受騙群體

2020年08月03日17: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醫護人員為何易成“代寫代發論文”受騙群體

  今年41歲的王女士是江蘇省泰州市某醫院的一名護士,因為評職稱,她需要在相關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多年不執筆的王女士聽朋友介紹,網絡上有“槍手”專做“代寫代發表論文”的生意,便有些動心。

  讓人沒想到的是,王女士遇到了騙子。據偵破此案的江蘇省泰州市公安局姜堰分局(以下簡稱“姜堰警方”)介紹,該犯罪團伙累計作案1000余起,詐騙600余萬元。其中,涉及的受害人多為醫生、護士,每人被騙數額在5000元到1萬元左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醫護人員評職稱難是普遍現象。很多醫護人員不斷呼吁,國家要對傳統的職稱評審制度進行改革,要把醫護人員從職稱論文中解脫出來,讓大家擁有更好的從業狀態。

  “代發代寫”論文的商家盯上醫護人員

  去年5月,王女士通過網絡搜索,搜到不少“代寫代發表論文”的“商家”。隨后,她選擇其中一家“機構”做了簡單咨詢,並添加對方提供的微信號建立聯系。

  對方聲稱不僅可以代發論文,甚至可以根據職業需求提供代寫服務,並保証代寫的論文能夠見刊。對方還給王女士發來一些以往的“成功范例”,表示“公司要深度合作幾家期刊”,並提醒不要擔心。

  雙方商定好價格后,王女士通過微信先給對方轉了3000元“定金”,並約定論文寫好,確認后再談刊發的事。3個月后,王女士如期收到了論文,內容與自己的課題相關,但質量不高,按正常情況應該很難刊發。對方卻告訴她,隻要再交稿費,就能刊發在國家級期刊上。王女士雖有些疑心,還是轉過去商定的5500元。轉賬之后,等了數月,也沒見論文發表。

  王女士不斷聯系對方,卻始終無人回復。意識到被騙后,今年4月底,又羞愧又氣惱的王女士在家人勸說下,向姜堰警方報警。

  接警后,姜堰警方詳細詢問其被騙過程,對相關轉賬記錄等証據進行收集核查。此后,反詐中心民警重點圍繞作案微信號深入研判,鎖定犯罪嫌疑人為廣東湛江人黃某。進一步偵查后,警方確定這個以黃某為首的團伙至少有10余名成員,並明確了該犯罪團伙主要窩點位於雲南昆明和廣東湛江。

  5月12日,姜堰警方組織20余名警力奔赴兩地實施抓捕,經過多次踩點偵查,在當地警方的支持下,一舉抓獲了包括黃某在內的12名犯罪嫌疑人,現場扣押手機、電腦等用於詐騙的工具百余件。

  據姜堰公安分局辦案民警孫喬介紹,該犯罪團伙中大多數人是初中文化,高中文化隻有兩人,他們根本不具備代寫、代發專業論文的能力。

  除了讓王女士受騙的網絡平台廣告,孫喬說,團伙裡還有幾名工作人員負責線下“跑業務”。他們把目光重點投向各地的醫院,拍下醫護人員的通訊錄,匯總到公司系統裡。之后,辦公室裡的其他工作人員再虛構一個某某期刊的編輯身份,一個個給醫生、護士發短信打電話,問是否有相關需求,尋求具體“合作”。

  “代發代寫論文”的生意很紅火

  “代寫、代發表論文本身就是不光彩的事,很多人收到的代寫論文質量很差,不能發表,發現被騙后,還是選擇了‘沉默’,犯罪團伙很聰明,他們正是利用了這一心理實施詐騙。”孫喬說。

  被抓后,犯罪嫌疑人黃某等人如實交代了以“代寫、代發表論文”為幌子實施詐騙的犯罪事實。

  兩年前,這個團伙的“領頭人”黃某聽朋友介紹,在網上幫人代寫論文來錢快,還可以在網上接單,再把文章題目發給專門的“槍手”代寫,從中賺取差價。

  黃某此前沒有正式職業,便計劃在雲南昆明開設第一家“公司”。一段時間后,他發現生意很“紅火”,索性直接干起了以“代寫代發表論文”實施詐騙的“生意”。為了“發展業務”,他還招了兩個妹妹、同村人士和幾名廣西朋友加入團隊,並在廣東湛江開設第二家“分公司”,試圖牟取更多的利益。

  泰州市公安局披露的信息顯示,為增加迷惑性,犯罪嫌疑人掌握了一些代寫代發論文的“套路”和專業術語。

  一般情況下,犯罪嫌疑人按照所需發稿的期刊級別和字數收取5000元至9000元不等的“代寫稿費和刊發費用”,並承諾,收到款后3個月內在指定刊物上發表。事實上,收款后,他們從來沒有向指定刊物投稿,如果對方催得急,便隨便將文章發到一些沒有期刊號的業余雜志上應付,或直接不予理睬。

  對此,泰州市公安局提醒,尋找“槍手”代寫、代發論文,不僅有違學術精神和職業道德,在魚龍混雜的網絡空間尋找“商家”,還極易落入詐騙陷阱,得不償失。

  醫護人員評職稱難在哪

  2017年,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曾一次性撤銷了旗下雜志《腫瘤生物學》中107篇涉嫌造假的中國醫學論文,國內多家頂級醫院的醫生涉嫌其中,甚至不乏重點科室的知名醫生。

  這一現象讓人不禁好奇,醫護人員評職稱究竟有多難?為何醫護人員更容易陷入論文造假泥潭?

  今年48歲的陳英(化名)是南京一家二甲醫院感染科護士。兩年前,從業近30年的陳英終於通過層層審核評上了正高級職稱。

  她說,醫護行業評職稱有著嚴格的工作年限要求。陳英在中專畢業后自考本科學歷,取得護士資格5年后又報考了初級職稱護師。此后,每隔5年可以再依次申報中級職稱主管護師、副高級職稱副主任護師、正高級職稱主任護師,每晉升一級都要參加相應的考試。

  在中高級職稱評定中,申報者的論文和學術成果是重要的考核指標之一。“現在國家對發表論文的要求越來越高,想評上高級職稱必須在統計源核心期刊或者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才行”。

  從副高晉升到正高,光核心期刊,陳英就發了6篇。她畢業於1990年,當時班裡大約40個人,目前隻有她一人評上了正高級職稱。

  事實上,即便日常工作表現和學術論文都達標,也不一定能夠順利晉升,還要看所在單位有沒有職稱晉升名額。2009年陳英拿到副高級職稱后,又過了9年才等到一個正高級主任護師申報名額,最終“擠破了頭”,順利晉升。

  “我幾乎每天都能收到代寫論文的廣告電話,現在醫院的科室越分越細,要發現一個學術上的創新點很難,也難有科研成果出來。這些客觀原因都催生了論文買賣和論文造假。”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副主任醫師李侗曾說。作為一線臨床醫生,他每周工作時間遠遠超出了國家規定的40小時,幾乎沒有完整的周末休息時間。要想研究課題寫論文,他隻能在不多的休息時間裡再擠一擠。

  醫護人員職稱評審制度期待改革

  曾有業內人士公開撰文稱,醫生最重要的職責是看病,高質量完成醫療手術。當下“畸形”的醫療圈職稱晉升體系,讓本就繁忙的醫生們疲憊不堪。“再去搞‘小白鼠’試驗,申請科研基金,醫生們哪還有精力好好去鑽研醫術?”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醫生分析,把論文和科研成果作為醫師晉升的必備條件,醫生的名氣大小、工資高低、醫院和科室排名情況,都直接或間接和課題成果挂鉤,最終導致了臨床醫生,包括基層的醫生都要去申請課題做研究。這對實際中的治病救人沒有太大幫助。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年醫生不再看重傳統的公立醫院職稱評價體系,不再甘於用20年青春換回一個副高、正高職稱,而是選擇離開公立醫院。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流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去年4月,國家衛健委印發《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堅持分層分類制定評審標准,提高基層衛生人才評審的專業性、針對性和科學性,同時優化評審條件,基層衛生專業職稱外語成績可不作為申報條件。關於論文、科研要求,不作硬性規定,可作為評審的參考條件。

  李侗曾表示,其實,醫療機構對醫生的職稱晉升考核體系一直是“醫療和科研並重”,但是相對科研論文來說,臨床的考核難以量化,在實際的執行中逐漸演變成了“重科研、重論文”,看病反倒不是最主要的了。

  一位在醫療圈浸淫多年的醫生建議:對於擅長臨床的醫生,職稱考核時可以主要看患者評價、手術數量和床位周轉率這些臨床上的評定指標﹔對於擅長科研的醫生應該重點考察其科研情況,讓他們可以在醫學研究領域有更大作為。

  “臨床醫生重臨床科研不應對立的,好的臨床醫生必須懂基礎、善思考,應該引導醫護工作者在臨床工作中思考,用科研成果指導日常工作,而不是單純為了晉升而發表論文。”李侗曾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通訊員 吳勁鬆 李玉杰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