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國家糧食儲備庫損耗率下降到兩年前的一半

2020年08月18日15:22  來源:無錫新傳媒
 
原標題:糧食“抗衰老”有鮮招

  

倉廩實,天下安。剛過去的這個周末無錫熱成了“全國第一”,對於糧倉裡的稻谷來說,眼下正是最難熬的季節:不僅容易“發燒”生病,而且處在虫害繁殖高峰期。為確保市民“飯碗”安全,糧庫工作人員戰高溫斗酷暑,堅守在糧食收儲和保管第一線。昨日,記者來到位於城南路的江蘇無錫國家糧食儲備庫,跟隨“守糧人”進倉查糧,實地探訪智能化“無錫糧倉”。

關鍵字

定制工業空調24小時控溫

站在高6.7米的“糧面”上,腳下就是2000多噸稻谷。近40個糧倉目前全部處於“滿倉”狀態,實際儲存量8萬多噸。

江蘇無錫國家糧食儲備庫副主任劉杰告訴記者,糧食保管很有講究,一旦保管不當,損耗的糧食也是不小的數目。尤其在這種高溫天,要保証糧倉的糧食安全,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倉內低溫低氧。“這都是今年剛換的新空調!”劉杰指著糧庫側壁的兩副“眼鏡”對記者說,由於糧倉空間大,這種天氣裡空調必須“給力”。溫度低可抑制虫害的發生,對糧食能起到保鮮作用。

據介紹,這些空調都是為糧庫專門量身定制的工業空調。相比以往的普通家用空調,更易控制溫度。進入八月份以來,糧庫適時開啟倉內空調降溫。“稻谷倉空調都是24小時運轉的!”劉杰表示,這種模式基本上要持續到九十月份,等到室內外溫度持平就可以開窗通風了。

採訪時,恰巧碰到前來查糧的倉儲科負責人顧建良。“夏季以來查糧頻率加密,由以往的每周兩次增加為每天一次!”他告訴記者,糧倉糧食內部還有糧情測控系統可對糧溫實行全天候監測,在此基礎上再輔以人工測溫,就能更加精准的控溫了。他麻利地從牆上的工具箱中拿出測溫儀,走到糧堆正中央:“現在的糧面溫度約24度。”糧堆中下層估計在10度以下,越往上糧溫就越高。

關鍵字

科學通風為糧堆儲存“冷量”

糧庫通風也是門學問。通風可以為糧堆儲存“冷量”保鮮糧食,但通風不當易造成糧食水分流失。“水分的流失會造成糧食的損耗!”在“守糧人”眼裡,保持倉內溫度可有效延緩糧食品質“衰老”。

稻谷一般十一二月份進倉,正值冬季。糧食進倉時就嚴格按照國家標准“把關”:稻谷水分不能高於14.5%。“水分過高,糧食容易‘發熱’,不利於保管。”劉杰介紹。

由於剛收下來的稻谷可能水分不均,因此趁著冬季溫度較低,利用外界冷空氣通風降溫,通風后糧食的水分、溫度都會比較均衡。“冬季通風就是把冷量儲存在糧堆中!”顧建良告訴記者,進入夏季室外氣溫升高,上層的糧堆溫度會越來越高,於是通過降低倉溫來減緩對中下層糧溫的影響。隻要“躲”過了夏季高溫季,糧食的日子就好過了。

糧倉通風時風機會派上大用場,不過同樣是有講究的。“空調功率要適宜,而通風時用的風機功率卻要小!” 顧建良告訴記者,以前用的離心風機功率大,風量也大,導致糧食水分流失多。如今改用小功率風機后,糧食損耗明顯減少。

理論上說,通風時間越長溫度越低,對糧食儲存越有利。但是降溫的同時還需要考慮糧食損耗率,這就需要講究科學通風、有效通風。“比如冬季晚上氣溫最低時其實是最適合通風的!”他說,通過這些年的不斷改進,尋找通風“黃金點”在時間上嚴格控制,已經摸索出適宜的通風方式和時機。

關鍵字

對付虫害從“治”提前到“防”

夏天是糧食最容易出問題的季節。除了控溫,防虫害也是一點馬虎不得。“這是今年剛換的防虫門!”劉杰進出糧倉都會快速地將“紗門”關緊。他告訴記者,自從把防虫線換成了防虫門,鳥雀老鼠再也進不來了。

以前用的防虫線,雖然虫子進不來,但鼠雀仍有“可乘之機”。有時候,倉管員進倉查看時,稍不留神麻雀就溜進糧倉“搶”糧了。為了趕走鳥雀,倉管員不得不在糧倉裡上演“人雀大戰”。

環流熏蒸是目前對付虫子的“必殺技”。在熏蒸殺虫時,熏蒸氣體不能泄出糧倉。中科怡海的氣體檢測控制櫃能“聞”出熏蒸氣體,一旦發現會立刻報警。“今年第一次嘗試改用S烯虫酯防虫!”劉杰透露說,在對付虫害上,正從“治”提前到“防”。在糧食入倉時,就將S烯虫酯這種可自動降解的生物藥劑放在糧倉中,可起到抑制害虫生長的作用。

看數據

損耗率下降到 兩年前的一半

要守好每一粒糧的安全,離不開“糧倉保姆”——智慧糧庫。在“守糧人”看來,這麼多糧倉單靠人工管理難以面面俱到。劉杰打開電腦,智慧糧庫系統立刻“跳”了出來,點擊在線監控,有糧庫各個作業點實時的視頻圖像。從糧食到港、檢測、裝卸、稱重、入庫,甚至倉內情況,監管平台都可以實時看到。糧食在儲存中需要時刻掌握控制溫度、濕度等要素,靠人工隻能一項項檢測並記錄調整。費時費力不說,還相對容易出錯。有了“智慧糧庫”,可自動檢測糧庫內儲存環境,繪制出溫度、濕度曲線,到達警戒值會自動報警,從而保護每一粒糧食的安全。糧倉內的紅外高清探頭,通過電腦巡視一分鐘左右就能搞定。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為了保証糧食新鮮,糧食基本在兩到三年內輪換一次。通過這種常年購銷輪換,保証儲備糧油常儲常新、品質良好。“進出庫都是通過智能稱重直接計入系統!”據介紹,目前信息化出庫管理系統實現了對進出糧的可追溯,人工沒法修改,避免了“人情糧”,真正實現了糧食“看得見、管得住、守得好。”

近期,2018年的稻谷開始出庫。“這一進一出,就能看出糧食損耗率了!”劉杰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2016年的糧食損耗比例為1.6%,相當於1000噸稻谷損耗16噸。近兩年,科學運用儲糧新技術新應用,採用冬通風、春密閉、夏控溫、秋防治的儲糧手段,即便是高濕的黃梅雨季以及高溫酷暑天,糧倉平均糧溫都控制在20℃以下。長期處於低溫的環境下,確保儲糧新鮮,出庫的糧食品質如新。近年來,糧食的損耗率已降至1.1%,最低的達到0.7%,“還不到兩年前的一半!”(晚報記者 袁曉嵐/文、攝)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