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鐵腕出擊水岸共治 守護一江碧水

2020年08月19日21:05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鐵腕出擊,守護一江碧水

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是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打贏長江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工程。從消除污水直排口、改造管網到整治黑臭水體,再到補垃圾處置設施短板、提升處理能力……江蘇抓住水污染治理的“牛鼻子”,水岸共治,把突出問題整改作為重中之重,鐵腕出擊、啃硬骨頭,奮力守護長江江蘇段碧水綿延。

摘“黑帽”,入江河道再現清水綠岸

揚州尚橋沖河道全長3.3公裡,經槐泗河流入長江。如今,這裡河水清澈,綠蔭如洗,讓人很難想象去年這裡還存在嚴重污染問題,甚至被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點名”,被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

“水體黑臭,根源在岸上。尚橋沖治理的一大難點是排查荷葉東路等污水管網,因為是城市建成區,十幾二十年前的管網信息已經散失,隻能重新摸排。”維揚經濟開發區城管局副局長陳津津坦言,痛定思痛,他們下大決心推動整治。委托第三方專業檢測單位通過潛望鏡、管道機器人等,對沿線24個排口進行溯源,排查了蜀岡路、金槐路等8條道路52公裡的管線,完成河道沿線污染源排查治理。同時,通過提升周邊泵站輸水能力等措施,溝通尚橋沖與其他水庫的水源通道,增強水體自淨能力。河道沿線還設置了20個監控探頭,實時監控泵站、重點排口等處,長效保護城市水系“藍線”。

曾經的“龍須溝”摘掉“黑帽”變身清水河,附近居民感受最深。“以前河水呈黑褐色,散發臭味,大家飽受折磨,夏天都不敢開窗通風。”居民許寶玉說,河道治理后,環境好了,他去河邊散步常看到白鷺從水面飛過。

城市中分布的眾多水體連通長江,為保護長江水質、改善人居環境,近年來江蘇多次將黑臭水體治理列入民生實事和污染防治攻堅戰挂牌督辦項目,高位協調推進整治。據省住建廳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計完成468個黑臭水體治理,13個設區市和太湖流域全部9個縣城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提前一年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城市水環境治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下一步我們將在鞏固現有治理成效的基礎上,加快推進蘇中蘇北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大力實施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推進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努力再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為建設美麗江蘇做出貢獻。”省住建廳城建處處長蔡雨亭說。

補短板,沿江垃圾處置更規范

驅車從張家港市東沙垃圾填埋場出發,10多分鐘就能到達長江邊。治理好垃圾填埋場,對修復長江生態環境至關重要。去年,張家港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置存在違規問題被披露。“當時受頻繁降雨及台風天氣影響,垃圾堆體的覆蓋膜被台風吹出縫隙,又連遇暴雨進入堆體中,導致垃圾填埋場滲濾液液位一度漲高。”張家港市城管局副局長惠海寧介紹,為避免可能發生的滲濾液外溢風險,填埋場不得已採取了臨時外運至污水廠的應急處置方式。盡管未發生對外環境的污染,但凸顯了填埋場滲濾液應急處理能力不足、處置過程欠規范等問題。

直面不足,張家港全力展開整治,切實提高滲濾液應急處置能力。垃圾填埋場嚴格管控雨污分流,採用HDPE膜全面覆蓋垃圾填埋堆體,安排專人加強巡查,防止膜破裂后雨水進入垃圾堆體,從源頭減少滲濾液的產生。為提升處置能力,該填埋場完成了200噸/日滲濾液處理廠擴容改造,擴容后滲濾液處理能力達到400噸/日。建成投用了3座應急調節(暫存)池,確保再遇到惡劣天氣時滲濾液能規范暫存。截至今年5月6日,填埋場庫區滲濾液液位已下降約150厘米。

“以張家港等地環境問題整改為契機,我們舉一反三、查擺不足,先后組織開展了全省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置工作專項檢查、生活垃圾焚燒廠飛灰處置專項整治行動,主動排查填埋場滲濾液、焚燒廠飛灰處置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推動垃圾處理設施常態規范運行。”省住建廳城管局局長陳曦說,隨著城鄉生活垃圾產生量逐年增長,江蘇根據省情實際,確定了“生活垃圾全量焚燒”的發展方向。截至目前,全省共有91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約8.19萬噸/日,其中焚燒處理能力6.43萬噸/日,填埋能力1.76萬噸/日。下一步,江蘇將繼續推進高標准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加強垃圾處理設施運行管理,實現綠色焚燒。

“張家港正在建設新的生活垃圾焚燒廠,預計明年年底建成投用。建好后,現在的填埋場將進行生態封場,后期改建成休閑公園。”惠海寧說。

修復,“垃圾場”變身生態公園

臨近長江北側如皋段夾江,6月底剛完成封場的南通垃圾填埋場,綠化植被郁郁蔥蔥,全無過去群蠅飛舞、臭氣熏天的臟亂現象,宛如一個沿江公園綠地。南通市垃圾處理中心主任繆永建介紹,該填埋場1-6號庫區建於1997年,曾經是南通唯一可以處理生活垃圾的設施,2018年已接近設計填埋負荷。由於當初建設標准不高,加之運行管理欠規范,現場環境風險較大。按照黨中央關於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部署,南通決定對填埋場實施規范封場和生態修復,打造成長江生態修復的示范工程。項目總投資1.81億元,封場面積達32萬平方米。

封場過程中,南通各相關部門會同專家多次論証,克服基礎條件差、封場面積大、施工難度大等困難,採用堅固的三軸水泥攪拌樁“包裹”整個垃圾填埋場,打造了2711.4米的水泥防滲牆,平均深度約21.7米,避免垃圾滲濾液滲透入江。垃圾堆體表面,則採用高密度聚乙烯膜覆蓋,防止雨水進入堆體。此外,還同步設立了垃圾滲濾液、填埋氣等收集導排系統。

“垃圾填埋場封場工程化解了過去臭氣污染、污水可能外溢等風險,系統規劃實施了現場道路、排水系統等設施,填埋場整體進入了新的綠色時代。封場后相關污染控制監測、垃圾堆體的沉降監測仍將按照標准規范執行。”繆永建說,他們還將進一步導排包裹在垃圾堆體中的滲濾液、填埋氣體等,做好堆體綠化植物的管養,將填埋場打造成環保基地,建成生態公園。

整改問題同時,修復生態,向綠色發展轉型,是多地正在努力的方向。面對生活垃圾產生量逐年增長的問題,江蘇正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努力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現在,全省共有近100個街道實施片區化推進垃圾分類,南京江寧區、昆山市、張家港市等3個市(區)正全力建設垃圾分類先導區,為全省打造示范樣板。”陳曦說,希望通過引導公眾養成分類習慣,樹立“綠色生活”環保理念,共同保護長江水源、家園環境。

交匯點記者 白雪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