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后最凶險的29天是否有道理 該如何養生

2020年09月09日11:48  來源:羊城晚報
 
原標題:出伏后,“最凶險的29天”是否有道理, 該如何養生?

出伏了!今年的“加長版”三伏天,終於在8月24日正式結束。但是秋高氣爽的日子就要到來了嗎?不一定。民間流傳一種“最凶險的29天”的說法,就是指出伏后直至秋分的這29天(即今年的8月25日-9月22日),不容忽視。

出伏后,涼燥溫燥都需重視

在這段時間內,晝夜溫差起伏大,一天中的氣溫跨度最大可到10℃左右,可謂是“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再加上夏末秋初之際,雖仍高溫有雨,但已燥氣漸升,人們常會猝不及防地經歷忽冷忽熱、忽風忽雨的強刺激,因而切不可掉以輕心。

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科大科主任黃穗平表示,在這期間,年輕人因溫燥或涼燥,患感冒幾率增多﹔由於燥氣傷肺,老年人原有的呼吸道疾病症狀容易加重﹔小孩患傳染性疾病的幾率也增多,除了流感增多,還容易出現手足口病、紅眼病、登革熱、乙腦等群體性傳播的傳染性疾病。尤其是9月份開學后,家長們要多加留意。無論男女老少,在出伏后的這29天裡,都應注重養生。

如何區分溫燥與涼燥?黃穗平表示,感受溫燥之邪者剛開始就可見頭痛身熱、干咳無痰、咯痰多稀而黏、氣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滿脅痛、心煩口渴、舌質紅、舌苔薄黃而干、舌邊尖紅等症,這些都是肺受溫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現的溫燥感冒症狀。

而空調的寒邪和初秋的燥邪組隊出現,便容易形成涼燥之邪。感受涼燥之邪者常出現發熱輕惡寒較重、頭痛無汗、鼻咽干燥、咳嗽痰少、唇燥不渴、皮膚干燥、舌質偏淡白、舌苔薄白少津等症,這些都是涼燥之邪侵襲而犯表傷肺的涼燥感冒症狀。

這29天如何養生?

■早睡早起,適當鍛煉

出伏之后,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晝短夜長模式開啟,人們要順應自然規律,接下來要進入早睡早起模式。加強鍛煉,增強抵抗力,如晨起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

■固護正氣,遠離病邪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步入初秋,燥氣漸升,平時可以適量多吃些滋陰潤肺的膳食來固護正氣,如銀耳燉鵪鶉蛋、冰糖燉雪梨、黃豆豬腳湯等。同時保証飲水,促進新陳代謝,少吃較燥的食物,如辛辣刺激食物、燒烤、油炸食品等。有呼吸道舊疾的人出門可常戴口罩,有哮喘病史的人盡量不要與致敏因素接觸。

食療方——南沙參川貝豬肺湯

黃穗平主任表示,按中醫理論,豬肺味甘,性平微寒,具有止咳、補虛、補肺之功效,搭配潤肺化痰止咳的南沙參和川貝,適合肺熱燥咳、陰虛咳嗽者食用。

材料:南沙參15克,川貝5克,生姜3片,豬肺300克。(2人份)

做法:將豬肺洗淨、切塊﹔南沙參洗淨﹔川貝打碎。將全部用料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1小時,調味即可食用。飲湯吃豬肺。

功效:養陰潤肺止咳。

(羊城晚報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宋莉萍)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