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后半篇文章" 蘇州銅仁攜手共圓"安居夢"

2020年09月13日08:15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易地搬遷,搬來穩穩的幸福

告別山坳坳裡的老房子,住進城裡寬敞明亮的電梯房,出門就是學校、醫院、商場……這兩年,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旺家花園社區1.8萬名易地扶貧搬遷居民,完成了“村裡人”向“城裡人”的角色轉變。

但搬遷只是第一步,解決好搬遷居民的就業、教育、醫療、文化等各項需求才是大文章。為讓搬遷居民“搬得來、穩得住、能增收”,近年來,蘇銅兩地全方位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共圓易地搬遷戶“安居夢”。

解決就業,讓“飯碗”端得更牢更穩

“大家心裡都有顧慮!”32歲的易地搬遷居民賈翠蓮告訴記者,剛開始,祖祖輩輩生活在山裡的村民,對進不進城十分糾結。讓賈翠蓮驚喜的是,搬進萬山區旺家花園社區新房后不久,萬山區易地搬遷微工廠產業園內由蘇州援建的幾個“扶貧車間”,給易地搬遷來的新居民帶來了希望:“我現在就在社區錦繡坊裡繡花,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哩!”

萬山區旺家花園社區黨總支書記羅煥楠介紹,近年來,蘇州及高新區投入5739萬元財政資金,用於這裡的教育、醫療、就業、文化等16個項目建設,切實讓搬遷群眾安得下來、融得進去、和諧發展,其中,蘇州高新區提供620萬元用於“扶貧車間”建設,實現600名搬遷群眾就近就業。

“搬出來屬於‘前半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后半篇文章’。”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委常委、副區長楊亮表示,所謂“后半篇文章”,即要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的五個體系建設,包括就業、教育、醫療、文化服務以及社會治理體系等。“旺家花園社區開設的‘扶貧車間’,最大意義就在於幫助搬遷居民實現就近就業。”

不僅如此,從年初到現在,萬山區還有360人左右到蘇州高新區就業,其中約260人為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人均工資5000元左右,真正實現了一人到蘇就業,全家脫貧。

就近辦學,讓公平教育溫暖每個孩子

“我家兩個孩子,上學問題一次性解決。”36歲的楊慶華是貴州省銅仁市鬆桃苗族自治縣團山社區的一名易地扶貧搬遷居民,隨著家門口鬆桃苗族自治縣第八幼兒園和第七完小的順利建成,她的“心病”一下子被治愈了。

鬆桃苗族自治縣團山社區現有易地扶貧搬遷居民6500余人,幼兒園適齡兒童310人左右。如何讓新居民的孩子享受優質教育,成為做好搬遷“后半篇文章”的重中之重。

“這座新建的幼兒園,總投入1473.23萬元,蘇州工業園區投入300萬元。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在向優質園靠攏,大部分老師具備本科學歷。”鬆桃苗族自治縣第八幼兒園園長滕建斐透露,第八幼兒園和蘇州工業園區的星慧幼兒園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未來,蘇州可能會派老師到鬆桃進行為期半年到一年不等的支教。

與幼兒園緊鄰的鬆桃苗族自治縣第七完小,同樣是一所面向易地扶貧搬遷戶子女的學校,佔地面積93畝,可容納45個教學班1890名學生,教學樓窗明幾淨、學生食堂干淨整潔、電教裝備先進……

“城裡學校有的,我們都有。”第七完小校長鄧江波自豪地告訴記者,為讓山裡娃享受好的教育,即將到崗的新教師都是經過仔細遴選、層層選拔,從各地招來的最優秀的教師。同時,學校還與蘇州工業園區東延路實驗學校建立了對接幫扶關系。“東延路實驗學校將從管理提升、教師團隊、教育創新等多方面,對第七完小進行全方位幫扶。”

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措施。截至今年7月,銅仁558所學校與蘇州450所學校實現結對幫扶,銅仁教育水平不斷提高。

文化扶貧,讓文明之花絢麗綻放

8月25日晚上8點多,烏江畔的沿河縣政府廣場上,一座明亮的玻璃小屋——24小時新時代文明實踐驛站內,十幾個成人或孩童圍坐在書桌旁,有的在做作業,有的在看書,隔音玻璃幕牆將小小空間與外面的喧鬧隔開。

“沿河的‘24小時新時代文明實踐驛站’,源自張家港的‘圖書館驛站-志願者驛站’。”項目負責人、張家港市圖書館學會理事長繆建新介紹,驛站24小時開放,市民“刷臉”即可入室體驗,為易地搬遷安置到縣城居住的貧困人員提供了有效的文化服務載體。

2019年5月31日,全國首創的“24小時新時代文明實踐驛站”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建成並試開放。其中,位於沿河縣政府廣場的驛站,建筑面積60平方米,藏書4100冊,設有新思想學習區、親子閱讀區、科普閱讀區、文藝閱讀區、數字閱讀區和志願服務區等﹔位於沿河民族風情街的驛站,建筑面積40平方米,藏書3100冊。

“我們現在不僅有事干,文明實踐驛站開放后,還能和城裡人一樣學文化。”沿河縣易地扶貧搬遷居民朱海寧告訴記者,搬進新家后,她“逮空”就到縣政府廣場的“24小時新時代文明實踐驛站”看書。

2018年11月,由蘇州市文廣新局援建的移動公共數字文化空間——“文化方艙”正式啟用,真正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裡”。

去年11月,經蘇州市科協、銅仁市文廣旅游局和江口縣聯合申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一顆小行星,永久命名為“梵淨山星”。深邃的星光穿越茫茫蒼穹,與武陵之巔的銅仁梵淨山深情凝望,成為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的美好見証,也是山海深情的永恆見証。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