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影響力與“學術榮辱觀”

孫 敏

2020年09月17日07:32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論文影響力與“學術榮辱觀”

16日,有兩則新聞引起科技界關注。

一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創新質量連續8年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而在全球創新指數的大版圖中,中國連續兩年位列第14位。專家分析認為,這一評價指數中,中國創新質量得分的一個重要依據是論文影響力。

二是,科技部網站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披露9起涉及購買論文、違反論文署名規范、套取財政科研資金的違規案件處理結果。相關責任人分別被處以終止承擔的國家項目、停止研究生招生資格、追回科研獎勵資金等處罰。

兩則新聞看似沒有必然聯系,實則存在邏輯關系。學術論文作為科技研發活動的重要產出形式,其規模和質量是衡量研發活動效率的兩個關鍵維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對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作出全面部署,創新要素投入力度持續增加,創新環境不斷優化,有力推動了創新發展,展現出高質量的科研產出能力。公開對論文造假等學術腐敗行為的嚴厲懲處,則再度彰顯國家對科創領域浮躁學風和急功近利行為的零容忍。

最近公布的《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去年我國研發經費突破2萬億元,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研發人員總量達到419萬,穩居世界首位。創新要素規模的快速增加為創新質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礎。目前,我國高被引論文數量排名世界第2位,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穩居世界第1位……各項主要創新指標顯示,中國科技創新水平正在加速邁進國際第一方陣。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學術論文的影響力仍有較大差距。前述統計公報顯示,當前,中國人發表論文的增長速度世界排名最快,但英美德法論文產出規模仍為我國的2倍左右,產出質量則是中國的2.5-4倍。尤其是近年來,頻頻曝光的學術丑聞,層出不窮的論文造假、買賣、粗制濫造等行為,是對科技創新最大的傷害,不僅阻滯科技創新步伐、浪費財政資金,還嚴重敗壞學術風氣、影響國家科研總體聲譽。

防范和懲治科研造假,一方面,亟待破除“做一百次手術不如發一篇SCI論文”的人才評價體系﹔另一方面,必須用好德治法治手段。日前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創新是科學家精神的關鍵內核。創新,因創而新,隻有創才有新。而“創”,意味著敢為人先、勇於探索,必須鑽研不息、突破不止。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加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演變,保守主義回潮,逆全球化趨勢引人擔憂。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關鍵領域掌握核心技術,避免被人“卡脖子”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唯有進一步尊重科技創新規律、科研管理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引導科研工作者珍惜學術聲譽,恪守科研規范,堅守誠信底線,強化科研擔當,樹立起創新驅動中的“學術榮辱觀”,才能厚植科學家精神,加快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