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設立預警線保障線,確保全脫貧無返貧

2020年09月17日07:24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設立預警線保障線,確保全脫貧無返貧

編者按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本報今起推出《決戰脫貧攻堅 縣(區)委書記訪談》,請我省12個摘帽退出的省級重點幫扶縣區的縣(區)委書記分別介紹當地脫貧“摘帽”的奮斗歷程和創新之舉,展現貧困地區的巨大變化和百姓的獲得感。交匯點新聞客戶端、新華報業網等同步推出新媒體產品。

記者:脫貧攻堅,產業培植是關鍵是根本。在產業扶貧方面,淮安區有哪些創新做法?

張笑:我們高度重視產業扶貧,始終把產業扶貧項目收益作為經濟薄弱村增加積累、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的主渠道。我們注重從四方面做大做強產業支撐,推動脫貧攻堅。

首先是規劃引領。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重點地區產業富民發展機遇,結合自然稟賦和傳統產業優勢,制定“南水生、北林果、中園藝”的產業規劃,推進渠南片各鎮重點發展芡實種植加工和稻蝦共作等水生產業﹔渠北片沿古黃河一線的蘇嘴、欽工、順河等鎮重點發展林果及林下經濟﹔中間地帶(城區周邊)淮城、河下、山陽等街道發展蔬菜、花卉、園藝等產業。

其次是典型引路。通過培植國家、省、市級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帶動和引領周邊農戶加入示范基地建設,畝均產值達8000元以上,實現900多戶低收入農戶增收脫貧。

再次是企業推動。全區組建1800多個農業專業合作社,同時鼓勵區內的103家企業以及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參與扶貧壯村。如投入1200萬元的百斯特蔬菜冷貯生產及初加工項目,有效帶動300多戶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實現增收。

最后是統籌使用各項資金。整合省市扶貧資金及區本級和村自籌資金7000多萬元建標准化廠房,通過增加固定資產收益帶動13個省市定經濟薄弱村、51個低收入村和7178戶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持續增收。

記者: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淮安區在健康扶貧上做了很多積極探索,請介紹下這方面的情況。

張笑:加大健康領域扶貧攻堅力度,淮安區形成特色“三率先”做法,即全市率先施行“先診療后付費”人員前置精准識別、率先在醫療機構設立“扶貧病房”、率先落實住院費用政府托底保障措施。

突出精准識別,解決貧困患者負擔。“先診療后付費”制度2017年施行以來,形成從入院到出院的完整流程閉環管理,有效解決和降低了貧困患者墊資壓力和醫療費用負擔。全區共為1.5萬多名患者減少診療費用800多萬元,涉及總診療費用7000多萬元。

突出機制創新,改善基本醫療條件。全區116545名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員享有免費家庭醫生簽約、年度免費健康體檢、免費建電子健康檔案等服務。在全市率先設立“扶貧病房”,先后投入500多萬元對經濟薄弱村衛生室進行改造升級,滿足村民就醫需要。

突出政策托底,減輕患者費用負擔。對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基本醫保、大病救助等費用報銷后,自費超過10%的部分由政府財政托底。今年以來,財政共投入338.9萬元為6289名建檔立卡低收入患者報銷超10%的部分,做到“應托盡托”。

記者:2018年以來,淮安區探索實施“黨建引領、一點五試”農村綜合改革。這項改革進展如何?

張笑:“黨建引領、一點五試”農村綜合改革是淮安區在綜合“資金怎麼來、用到哪裡去、誰來運作、如何監管、預期達成什麼效果”等關鍵問題上突破思維慣性的一項綜合改革工作,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效。

具體說來,這項改革破解四大問題:基層黨組織虛化弱化、土地經營碎片化零散化、集體和農民增收渠道單一、農業產業項目小而散等。“黨建引領、一點五試”農村綜合改革,通過歸並、置換等,土地相對集中連片,提高了生產機械化率和土地單位產出效益。通過改革,農民土地經營權流轉入股后,農民變股民,不僅拿到土地保底金,同時享受合作社的“二次分紅”。此外,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還能外出或進社務工賺取薪金。先行改革的15個村居集體經濟總收入達1282萬元,入股農戶4259戶,帶動低收入農戶595戶、帶動就業541人,人均增收4000元。今年推出升級版,新增15個試點村居,啟動“黨建引領、集成振興”改革,不斷提升改革的系統性和集成度。

記者:建立健全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是江蘇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淮安區在這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舉措?

張笑:我們制定出台關於鞏固提升脫貧攻堅工作、建立防返貧基金等系列制度,重點瞄准處於貧困邊緣的農村低收入戶和人均收入不高不穩的脫貧戶兩類易返貧重點人群,最大限度減少貧困增量。

做法是劃定“兩條界線”。一是設立防返貧“預警”線。依據大數據分析,分別為“兩不愁、三保障”出現困難的家庭設置防返貧“預警線”,凡是發生因病、因災、因殘等致貧隱患的,均納入重點監測范圍,確保脫貧后不返貧。二是設立防返貧“保障”線。以省現行規定標准6000元的1.5倍建立防返貧保障線,低於防返貧“保障”線的納入防返貧范圍,作為防返貧重點管理對象。今年財政又拿出700萬元,按每人每年80元標准為全區“臨貧易貧”人群建立防返貧基金,從源頭上筑起防止返貧的“截流閘”和“攔水壩”。

記者:淮安是周恩來總理的故鄉,打好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特殊意義。接下來還有什麼計劃和安排?

張笑:當前淮安區仍然存在已出列經濟薄弱村有的產業基礎還相對薄弱、部分已脫貧低收入人口收入還不夠穩定的情況,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扶貧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市委書記蔡麗新對淮安區提出的“以更加強烈的使命意識建好周總理家鄉”要求,全面提升脫貧攻堅質量,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

強化組織引導,增強增收實效性。按照“四個不摘”的要求,強化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組織和引導作用。按照“黨建引領、集成振興”改革思路,落實村一級黨組織主體責任。同時通過組織各種專業合作社、“萬企聯萬村”等,使脫貧攻堅聚焦到產業主導、產業支撐這一軌道上來。圍繞自力更生,增強脫貧的主動性。通過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引導低收入戶樹立主體意識,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充分發揮陽光平台預警線和保障線的作用,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對接、第一時間重點幫扶,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黃 潔)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