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漁業村"收回"漁場迎蝶變 村民走上致富路

2020年09月18日07:39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收回”漁場,小漁村迎蝶變

漁業村位於流均鎮東部,是淮安區最小的行政村,隻有145戶638人,全村有1072畝都為內湖水面,旱地僅有57畝。絕大多數村民生活在水上,以船為家。

豐富的自然資源並未給漁業村帶來富裕生活。長期以來,村集體年收入僅為8萬元,還欠有70多萬元外債,漁民生活條件低下,干群關系緊張。

2014年,漁業村黨總支書記潘志平走馬上任,村裡的實際情況讓他吃了一驚:全村1027畝漁場以每年8萬元的價格、通過不公開招標方式私下承包,9名承包人其中有7名為村干部和本村漁業大戶。更棘手的是,協議還有7年才到期……“現實情況很嚴峻,但老百姓等不起,要立即制定收回漁場的方案。”

這場收回漁場的拉鋸戰,一打就是兩年。其間,潘志平帶領黨員、群眾通過談判、協商、司法起訴等途徑開展工作。對於那些堅決不肯交還的,村裡不惜以賠付違約金的方式回收漁場。“我們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賠付100多萬元,當時就一個信念,無論如何也要把漁場收回來。”村干部王鶴廣說。

2016年1月,漁業村在鎮裡的大禮堂舉辦漁場公開招標活動,不少村民哪怕開船來回一天也要趕來參加。經過現場競標,1027畝漁場成功以7年708萬元的價格承包出去。禮堂外,村民喜氣洋洋,慶祝漁業村走上新的跑道。

“一夜暴富”並未讓漁業村停下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腳步。傍有千畝內湖水面,漁業村走出“特色農產品+電商”的致富路子。

6月11日,村干部王艮才開船前往湖區,和漁民一起捕撈螺螄,“過去1桶螺螄隻能賣十幾元,我們成立合作社后進行集體捕撈,賣上二三十元不成問題。”王艮才說。

螺螄價格翻倍的背后,是成熟的電商運作模式提供支撐。“集體捕撈、加工,便於統一螺螄產品的質量。在電商平台上統一銷售,不僅為村民提供銷路,也方便價格協商。”負責電商運營的村干部趙啟良說。

如今,漁業村的電商產品由螺螄擴展到蓮藕、龍蝦、水禽等。去年,村裡通過電商平台銷出蓮藕100多萬公斤,僅龍蝦一項,營業額就超300萬元。“我們注冊商標‘楚良’,打算逐漸統一本村的農產品生產銷售,把咱們的品牌打出市場知名度來。”趙啟良說。

“到我們家船上看看!”漁民韓吉鋒熱情地招呼。船艙內,電視、空調、冰箱、微波爐等家電一應俱全,桌上還擺了一台電腦。“以前可用不上這些。不是沒錢用,而是不敢用。”韓吉鋒說。過去,村民們在船上並沒有規范的用電設備,大多從岸邊電線杆私拉電線,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為了提高村民用電安全意識,漁業村邀請淮安區漁政監督大隊為72戶村民開辦講座,詳細講解漁船捕撈、生活等一系列安全事項,並為每戶漁民配備滅火器、救生衣、救生圈等。去年,漁業村對第一批36戶村民的漁船免費進行電力下火改造。“現在漁民船上各種家電都能備上,用著也放心!”潘志平說。

去年4月,為方便與漁民黨員溝通,漁業村購置一艘黨建紅船。“開會前我們提前聯絡大家,由村干部開船到對應湖區,大家上紅船開會,免去來回跑的時間。”潘志平說,“疫情期間,紅船還承擔防疫工作,我們開船為漁民們送防疫物資,並挨家為漁船消毒。”

近年來,漁業村相繼出台一系列福利政策,為全村村民代繳農村合作醫療、綜治財產保險,為每戶建造現代化標准廁所,建成富有特色的水上村級公墓,並實行本村村民下葬零收費。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