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泗陽:"扶貧車間"讓農民增收"有‘金’無險"

2020年09月20日09:00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泗陽:“扶貧車間”讓農民增收“有‘金’無險”

  “羅秀、馮芳兩人,都是低收入戶,在‘扶貧車間’,他們到月就拿工資,每月都在2000元以上,這就叫無風險就業。”8月29日,泗陽縣王集鎮趙陳村加工點趙紅艷說。

  趙陳村的“扶貧車間”是泗陽瑞宇工藝品廠設立的,主要是來料加工毛絨寵物玩具,現有員工30余人,都是本村低收入戶家庭成員和留守婦女。“扶貧車間”,既解決了低收入戶的增收問題,又解決了村集體經濟的增收問題。

  像趙陳村這樣的“扶貧車間”,已成為泗陽鄉村扶貧的“標配”。作為全國“扶貧車間”的發源地。泗陽早在2012年就創新提出“車間扶貧”的獨特思路。泗陽縣委書記徐勤忠說,低收入群體中,絕大多數無就業門路、無創業項目、無一技之長,也無法離家外出賺錢。縣裡轉換扶貧思維,創新扶貧模式,動員縣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參與社會扶貧,在鄉村建設“扶貧車間”,把扶貧崗位送到低收入戶家門口。在盧集鎮郝橋村,有個捷鋒帽業設立的“扶貧車間”,從事帽舌、絎線和線頭加工,本村50名婦女在這裡務工。其中低收入家庭15人,月薪3000元左右,最高達5000元。“扶貧車間”不僅解決了低收入戶增收問題,每年還增加集體經濟收入6萬元。六組的宋彩英,丈夫殘疾,小孩上學。自村裡有了“扶貧車間”,宋彩英就在這裡上班,月薪4000元左右,實現了帶孩子、上班賺錢“兩不誤”。

  自身底子差,抗風險能力弱,經不起折騰損失,是低收入戶的共同特點。“扶貧車間”不需要低收入戶考慮資金、技術、生產和銷售,隻要有勞動能力就能實現無風險賺錢,達到“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在庄圩鄉王碼村“扶貧車間”裡,牆上寫著“在家就業好,照顧老和小”的大紅標語,126個女工正在縫制足球。“扶貧車間”負責人石巧介紹,縫制足球分為斗小片、裝膽、封口三道工序,員工慢的每月千把塊錢,快的每月賺四五千塊錢。正在斗小片的王碼村村民尹小榮說,“縫一個足球十幾塊錢,一個小時能縫一個,正常上班一百多塊錢一天,每月能拿三千多塊錢。”王碼村黨支部書記庄恆千介紹,村裡建設“扶貧車間”,引進足球加工項目,目的就是為了加快村民奔小康步伐,目前就業的126人中,有22個建檔立卡戶,村民在這裡上班,做一個得一個錢,是真正的無風險賺錢。

  設立在村頭的“扶貧車間”,多數為“三來一加”項目,租用村標准化廠房或閑置校舍。這些項目技術含量低,村民不需要太多的培訓就能上崗,實現了富民、壯村的雙重效果。如今在泗陽,企業建在村頭的“扶貧車間”總數近110個,3200多低收入戶實現家門口就業和無風險賺錢。王集鎮庄黃村的“扶貧車間”,出租給江蘇格湘雅紡織服裝有限公司經營,從事兒童紡織用品生產,吸納庄永貴、趙寒梅、陳從如、陳亮等22個低收入戶就業,月工資5000元左右。庄黃村黨支部書記成峰說,“扶貧車間”,不僅幫低收入戶增加了收入,更為重要的是讓村民樹立了自強不息、主動脫貧的信心。 

(責編:耿志超、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