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紅色記憶 江蘇各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迎來大客流

2020年10月05日07:28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在這裡,感悟初心永恆使命崇高

這個國慶,省內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迎來大客流。講述新中國的來之不易,展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艱辛歷程,這些紅色坐標讓前來“打卡”的游客們重溫起一段段紅色的記憶。

連雲港抗日山:

重聚重溫烈士事跡

“時隔40年,我們又重聚抗日山了!”10月3日早8點,秋風帶涼,連雲港市贛榆區班庄中學1980屆80多名同學在全國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上重聚,瞻仰抗日山烈士陵園,重溫紅色記憶。

抗日山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紛飛的戰火中興建,長眠著1800余位革命先烈,鐫刻著3576位抗日烈士英名。一群60歲左右的中年人拾級上山,依次參觀了紀念廣場、革命烈士紀念館、小沙東海戰烈士塚、符竹庭將軍墓……在小沙東海戰烈士塚前,他們向烈士敬獻花籃。“班庄鎮在抗日山腳下,我們上學時,每年在老師的帶領下為烈士掃墓。今年是我們1980屆同學40年來第一次重聚。一個多月前大家互相聯系時就一致商定,必須到抗日山來給烈士鞠個躬。”今年59歲的鐘克聯說。

“這些年,我在全國各地建筑工地打工,一年收入近十萬,自家小樓蓋上了,私家車也買上了,生活條件和以前比,那是天差地別,這都得感謝國家的政策好,也是烈士們為了新中國,拋頭顱、洒熱血,犧牲生命才換取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鐘克聯說。

國慶期間,像班庄中學同學們這樣自發前來抗日山參觀的群眾絡繹不絕。記者從抗日山烈士陵園管理處了解到,截至3日,已有近萬人前來參觀。

蘇州沙家浜:

蘆蕩中話鄉村振興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長假期間,常熟沙家浜風景區響起了經典現代京劇《沙家浜》的唱段。10月1日,常熟市一批青年黨員干部走進沙家浜緬懷革命歷史。

80多年前,36名新四軍傷病員藏身蘆葦蕩,在當地群眾掩護下,與敵人斗智斗勇,留下一段驚心動魄的烽火傳奇。現在的沙家浜風景區就是抗日后方醫院所在地。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副館長張廣平帶著青年黨員來到紀念館門前的荷花池邊,這裡安葬著當年傷病員錢卓雲、夏光、吳志勤的骨灰,“這些革命先輩們一生南征北戰,但他們最難忘的還是當年在這裡與群眾團結斗爭的艱苦歲月。”

“重溫沙家浜的這段抗戰史,我再一次被當時的那種深厚的軍民魚水情打動。”站在“我為祖國送祝福”的國慶打卡點前,沙家浜新湖村黨總支副書記楊樹佳感慨道,“如今的美好生活承載的是一代代沙家浜人勇挑重擔、奮勇拼搏的輝煌歷史。在新時代,我們接過前人的‘接力棒’,要不忘先烈初心、牢記我輩使命,不僅要把沙家浜精神繼承傳揚好,更要帶頭走好鄉村振興的道路。”

鹽城知青紀念館:

重溫青年時代奮斗記憶

“今年恰逢國慶和中秋兩節相遇,農場的主色調就用中國紅,不僅氛圍喜慶,而且也能讓知青紀念館這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主題更鮮明。”10月2日傍晚,忙碌了一天的大豐知青紀念館館長王繼虎送走了當天最后一批游客。

國慶長假,知青紀念館圍繞“青年和青春”兩大主題,搜集整理了習近平總書記從2014年到2020年給不同青年群體的回信,以及對青年成長相關的重要論述,精心布展﹔同時聚焦普通勞動者,從建設“北上海”的角度遴選了知青中從事不同職業的代表制作展陳,讓參觀者重溫艱苦奮斗的初心使命。

今年國慶,來自上海和周邊省市的游客紛至沓來。許多上海游客是一家三代同行,在這裡或重溫記憶、或感受歲月流變。紀念館也推出了搓玉米、摘南瓜、做南瓜餅等一系列別開生面的活動。從上海趕來的游客劉雲霞說,她小時候曾隨父母在這裡生活過一段時間,一切都那麼熟悉而親切,這次帶著孩子來,是為了感受當年不易,更好珍惜當下。

南京桂子山烈士陵園:

輾轉尋訪著名抗戰英烈

從9月30日烈士紀念日起,南航金城學院紅色文化宣傳志願者協會10多名志願者同學前往南京周邊5座烈士陵園,尋訪漆承宏、陳宗勝、劉一鴻3位烈士墓地。此前退役軍人事務部於9月2日公布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這3位在南京犧牲的烈士名列其中。

早7:30出發,志願者屈靜燚和舍友一起坐地鐵、換公交,歷經3個多小時趕到桂子山烈士陵園。經過尋找,屈靜燚找到並拜祭了桂子山戰斗中犧牲的新四軍第2師第5旅第13團副團長陳宗勝烈士墓。陵園裡,像陳宗勝這樣有姓名的烈士墓並不多。“雖然他們的墓碑沒有名字,但在抗戰史冊中卻銘記了他們的付出。英雄們打下的太平盛世,將由我們新一代青年人來守護。”屈靜燚說。

負責尋訪新四軍淮南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獨立第2團副參謀長漆承宏烈士墓的是志願者陸毅、李鬆琴。從學校出發,他們坐了3個小時地鐵、40分鐘公交才找到六合區尖山烈士陵園尖山公墓。時至中午,管理員回去吃午飯,兩名志願者等了兩個小時才進到烈士區。新四軍第6師第16旅第46團副團長劉一鴻烈士墓地最遠,在安徽馬鞍山濮塘烈士陵園。上山下山費了很大功夫,志願者方益、盧偉庭、丁丹陽才找到烈士墓。在紀念烈士的“一鴻亭”觀看碑文,方益記住了結尾那句話:“偉哉劉君雖死猶生,舍身為國,吾黨之英!”

盧偉庭注意到,陵園裡安葬的許多烈士和同學們年紀差不多,“他們為了人民利益和祖國未來永遠長眠在這裡。無數個‘他們’鑄就了新中國,我們應該記住他們。”

徐州潘塘戰斗紀念館:

家門口重溫當地革命史

國慶假期,故黃河畔的徐州市潘塘社區“秋水灣”文旅項目人氣很旺,平均每天迎來上萬名游客。景區入口處是國慶期間新開的潘塘戰斗紀念館。在雲龍區文旅部門的支持下,這個佔地20畝,有上百件圖片、資料和當年物品的紅色場館,向人們展示著淮海戰役時期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小小的潘塘頓時被打翻了天。等到天亮的時候,雙方將領都大驚失色,十幾裡的范圍之內,敵我雙方的部隊都已經攪成了一鍋粥。”走進展廳,一部關於淮海戰役的紀錄片片段,把人們拉回硝煙彌漫的年代。來此參觀的居民潘友平點贊:“在百姓‘家門口’進行紅色教育,又講的是本地故事,很好!”

72歲的老支書潘慈坤在潘塘干了29年,紀念館投用后他第一時間來參觀。1948年11月,潘塘戰斗打響時,潘慈坤剛出生不久,“父輩們常給我們說起這場戰斗,打出了共產黨人的英勇和智慧。”史載當年11月,為救援被我華野大軍圍困在碾庄的國民黨黃百韜兵團,國民黨邱清泉兵團第74軍從徐州東南迂回,試圖從北攻擊我阻援部隊。11月14日晚,雙方在潘塘狹路相逢,打了一場膠著的戰斗。

“當年解放軍在潘塘很得民心,他們不拿老百姓的東西,對鄉親們很照顧,大家都非常支持。”有著44年黨齡的潘慈坤,一直記得父輩們的話。如今重溫這段歷史,老人很感慨:“先烈們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每一個共產黨人都要牢記初心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潘塘社區黨支部書記潘文武告訴記者,他們目前正全面征集與潘塘戰斗相關的資料和實物,不斷豐富展出內容。

(責編:耿志超、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