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尋回水鄉記憶 沿太湖地區共創綠色樣本

2020年10月08日14:49  來源:交匯點新聞
 
原標題:彰顯“水韻江蘇”之美系列報道④︱尋回“水鄉記憶”,沿太地區共創“綠色樣本”

憑海臨江,水網縱橫,江蘇擁有大自然賦予的天然優勢。其中,太湖無疑是“水韻江蘇”的一顆明珠。近年來,江蘇進一步統籌推進水污染治理、水資源調配、水生態修復,重構太湖生態平衡系統,被精心“擦亮”的太湖明珠,在新時代折射出江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同時,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下,“跳出”江蘇看太湖,一個全新的環太湖科技創新圈正在形成,讓新時代“太湖美”更引人遐想。

重現一灣清水,別讓“她”再受傷

作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江蘇境內最大湖泊,太湖向她的兒女們奉獻了所有,換回當地的繁華昌盛,而她自己卻一度因此“非常受傷”。

好在,面對綠水青山還是金山銀山的進退與抉擇,太湖兒女有過陣痛,但從未迷失。圍繞太湖治理,江蘇進行了一次次大力度的創新——

創新組建正廳級建制的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履行太湖治理“組織實施、綜合監管”職能。

“史上最嚴”的《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被修訂出台,為依法治太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太湖流域創新建立“河長制”,15條主要入湖河流都明確河長。

……

“我從小就在太湖邊長大,眼看著這些年環境一步步恢復。”無錫市華庄鎮震湖村村民王曉青告訴記者,今天的太湖,在很多地方有了“小時候的感覺”。“為了配合太湖治理,我帶頭搬遷廠房,家人也都非常支持,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對的。”王曉青說。

如今,在王曉青生活周邊,貢湖灣濕地公園已經建成,景區內的自然景觀將他拉回記憶深處:“清澈的湖水就在眼前,而不再停留於兒時的回憶。”

太湖生態的改善,同樣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助力。常州武進高新區打造的河長制物聯控制平台,能對高新區范圍內的水井、水泵等130余個點位進行實時監控。“足不出戶便可通過平台觀測每個泵站的實時水位、排污流量、電表讀數等內容,同時,平台還整合了遠程控制及報警功能。”武進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謝群豐預估,僅今年上半年,平台內“可看、可控、可追溯”的點位就將突破200個,為區域內70余條主要河道及支流支浜水質的提升保駕護航。

在蘇州,對太湖的呵護早已升級。2019年12月,《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規劃》正式對外發布,提出包括東西山在內的285平方公裡的水域、陸域范圍內,將探索建立“綠色GDP”考核機制,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力爭打造成國家綠色經濟示范區。

要治理也要共存,踏上綠色發展之路

太湖水變清了,生活在那裡的人們才發現,環保的“緊箍咒”,反而幫助大家走出了一條富民之路。

蘇州吳中區東山鎮金融辦的數據顯示,2019年東山鎮居民存款突破50億元。實際上,由於是太湖中的一個半島,擁有太湖岸線60公裡,東山鎮地勢“敏感”,該鎮陸續開展了1900多畝太湖西茭咀灘涂整治,1.58萬畝太湖圍網拆除,3.3萬畝傳統養殖池塘退養改造等項目,對當地居民沖擊較大。然而,大破大立,如今的東山鎮正借助綠水青山迎來絡繹不絕的游客——2019年,東山鎮全年吸引游客38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9.63億元,農民純收入突破4萬元。

“去年一年,家裡的農家樂收入就有15萬,再加上種的碧螺春、枇杷、楊梅能賣20多萬,一年下來淨賺能在20萬以上。”被記者問及收入時,東山鎮村民張茂興難掩喜悅。

和東山鎮同樣的故事,在太湖一遍遍上演。早在2002年,常州武進區率先在太湖之濱建設旅游度假區,希望將旅游業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不過,旅游度假區建設的第一步,不是大修土木,而是修復生態。十幾年過去,如今常州太湖灣旅游度假區空氣中單位負氧離子含量達到5800以上,一個明顯變化是:度假區建設之初難見多少鳥類,而今已累計達到70多種。和鳥兒一同“前來”的,是常州太湖灣旅游度假區近年來年均游客接待量穩定在500萬人次以上的業績。

太湖的稟賦還不止於生態富民。當前,這裡正成為江蘇產業綠色發展的策源地。在太湖北岸、西岸,無錫超半數科研院所匯聚於此,當地將借勢在此打造太湖灣科創帶。

無錫科技局局長孫海東介紹,太湖灣科技創新帶以太湖北岸、西岸為依托,向陸地延伸5公裡,總面積473平方介紹公裡,湖岸線108公裡。

而在臨近的蘇州,今年9月8日,記者也從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建設工程啟動儀式上獲悉,蘇州將以南大校區為核心,利用蘇州高新區沿太湖25公裡絕美岸線,大力推動太湖科學城建設,“力爭到2035年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智慧之城、開放共享之城、美麗人文之城’”。

非一省一市之功,未來仍需攜手共進

今年4月27日,無錫濱湖區,以一場大會為坐標,開啟了這裡尋求“沿太地區”協同發展的新局。這一天,濱湖區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同樣以這一天為起點,濱湖發展有了新的視野——向外看,濱湖具有深度嵌入環太湖交通線、產業帶、創新廊、生態環的先天條件﹔向內看,濱湖又是無錫“一城兩核”中的中心城區,是無錫聯結宜興的關鍵節點……“這是濱湖乃至無錫,在更大格局中謀劃更大作為的歷史時刻。”大會清晰傳遞出這樣的信號。

協同,大勢所趨,重中之重便是調優發展底色。“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眼下‘環太湖圈’生態保護聯防聯治的共識應該是達成的。”南京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朱曉東告訴記者,但客觀上,共識雖有,“環太湖圈”5市在區域能源結構、產業布局、交通和水利建設等重大發展規劃方面,卻尚未實現緊密融合與銜接。“區域互動、對話仍多停留在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尚未全面下沉到各市市、區(縣),環境基礎數據信息亟待建立共建共享的環保大數據平台。”也因此,朱曉東建議,打造世界級的生態湖區,還要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不妨以‘沿太地區’為整體,編制‘環太湖圈’重點行業布局優化方案,在區域內建立與環境整治任務量挂鉤的清潔能源分配機制﹔鼓勵各級各條線管理部門突破行政邊界限制,探索建立‘環太湖圈’上下游雙向生態補償機制﹔同時,推動標准建設、加強聯合攻關,逐步推進這一地區生態環境治理政策法規及標准規范的融合統一。”

“向心力”的打造,同樣離不開產城面貌變革。“環太地區城鎮密布、產業基礎雄厚,城鎮組團如何優化、空間面貌怎樣出新?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加強創新要素集聚,讓支撐城鎮發展的產業走向高端。”在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看來,眼下“環太”5市最不可小覷的,便是自身具有的區位價值,“北有G42高端智能制造走廊,南接G60科創走廊,兩條走廊不僅可通過環太湖地區形成南北呼應,環太地區本身也能起到助推‘一圈兩走廊’聯動發展的作用。”

協同的力量,匯聚於此亦始於此。“未來可否更進一步,打造一批基於共建、共享理念的創新平台?”採訪中,成長春憧憬著協同創新環境下,環太湖產城聯動發展的明日圖景——空間利用效率更高、同城化優勢更明顯、配套政策落地更精准、依托各地特色產業興起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和專業技術服務平台沿湖分布,高校、實驗室聯合研發、創新碩果頻出,飛地橫架、共建園區集約密布……“這才是一個綠色高端樣板地區攜手發展的應有之意,才是‘沿太地區’唱響新時代‘太湖美’最令人期待的地方。”成長春說。(陳澄 李睿哲)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