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地下城”建設:變空間開發為資源利用

2020年10月14日07:11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變“空間開發”為“資源利用”

乘坐地鐵出行,在地下車庫停車,去地下商場休閑購物……如今,地下空間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地下空間不斷被大規模開發利用,如何科學有序合理規劃,成為關注焦點。有專家指出,當前不少城市地下空間開發處於盲目化和碎片化階段。高質量打造“地下城”,亟待跳出簡單的“開發思維”,變“空間開發”為“資源利用”。

從空間價值來看,地下空間是一座巨大而深邃的富礦。有研究稱,21世紀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發展”的世紀。近些年來,我國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愈加重視。據統計,“十三五”以來,我國新增地下空間建筑面積達到8.44億平方米,其中,江蘇的地下空間建設能力居全國之首。今年9月,全國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單體地下空間項目南京江北新區中心區地下空間一期建設取得進展﹔全國首家綠色三星級標准的地下空間蘇州吳中太湖新城地下空間即將完工……“地下城”為城市發展打開了更深層次的格局,在改善地面交通、提升空間容量、改善環境污染等方面,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

合理利用地下空間是解決“城市病”的一劑良藥,也是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隨著城市建設由地上延伸到地下,一些潛在的問題與隱患也逐漸暴露。比如,開發權限、體制、標准與規程等問題還沒有統一界定,各行各業按照各自眼前需要自行建成地下建筑,導致開發碎片化、無序化。再比如,地下設施與地面項目協調缺位,許多城市在建設中常常遭遇這般尷尬:計劃埋設管道的線路,已有其他造好的地下工程,使得管道線路不得不改道,因此成本大增,開發的綜合效益不明顯。更為突出的是,地下空間開發出現了高強度開發的趨勢,甚至一定程度上出現了盲目化。

應當看到,地下空間開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地下空間是永久性工程,開發具有不可逆的特點,一旦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發生錯位,修改的成本遠遠高於地上。地下空間的“不透明”,讓人們常常誤以為地下空間是無限的。然而,如果看到地下空間開發的特殊性,我們就能認識到,在我們看不到的地下,不僅僅是物理上的 “空間”概念,更是生態發展上的“資源”概念,盲目建設、無序開發將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早在1983年,聯合國便把地下空間確定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地下空間的資源屬性,當是地下空間的第一屬性。

高質量建設“地下城”,理念轉變勢在必行。從空間開發到資源利用的轉變,不僅僅意味著對地下空間認識的提升,還意味著開發利用理念的轉變。在幾十年的發展中,我們對自然資源開發和保護有更深切的認識和體會。事實証明,隻有在對自然資源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在發展中兼顧對資源的保護,才能探索出一條和諧發展之路。作為一種新興資源,地下空間是寶貴而稀缺的,隻有樹立開發與保護並重的理念,才能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此同時,變“空間開發”為“資源利用”,還意味著管理內容的擴大、管理難度的加大,需要更多考慮資源的全局性、動態性和平衡性,通過建立資源庫,摸清地下空間的 “家底”,並不斷探索更高的技術手段。(魏曉敏)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