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五年回眸:民族同心一家親

2020年10月20日07:15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民族同心一家親,攜手共筑中國夢

民族工作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江蘇是一個多民族大家庭,55個少數民族齊全,全省現有少數民族常住和流動人口近100萬人。進入新時代,江蘇民族工作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全省各族人民同心書寫“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壯麗篇章。

促團結共發展,

民族同心一家親

去年9月舉行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江蘇11個集體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15名個人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全省上下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持續開展“六個示范”創建以及“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年”“民族團結主題月”“民族政策法規宣傳周”等活動,努力營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環境,先后涌現出一批先進群體和優秀個人。

去年8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期間,全省10余萬人次參觀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攝影展和巡展。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民宗委、省教育廳等部門聯合舉辦“七秩薪傳石榴情,同心共筑中國夢”民族團結進步網上知識競答活動,近150萬人次參與答題。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已成為新時代我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生動寫照。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方面,我省創成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7家、示范單位28家﹔在城市民族工作方面,“紅石榴家園”等特色做法初見成效,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實現全覆蓋﹔在民族聚居地發展方面,我省民族特色產業加快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今年8月10日,彝族小伙陳道亮用75分鐘完成一把藤椅制作,在海安市曲塘鎮南通凱信家具有限公司舉辦的藤條編織技能大賽上奪得第一名。

“我在這裡打工3年多了,每月收入好幾千元,公司福利待遇也好,生活節節高。”陳道亮說。這家公司是海安的少數民族扶貧基地,設有30多個加工點,帶動周邊300多名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

全面小康路上,民族鄉村不掉隊。多年來,江蘇出台《省政府關於推動民族鄉(鎮)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意見》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推動民族村鎮建設提檔升級,助推民族鄉(鎮)村與全省同步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少數民族聚居地方特色產業初具規模,少數民族群眾收入水平不斷提高。

阜寧縣左范民族村曾是全縣有名的經濟薄弱村,受益於一系列精准幫扶,村民們在家門口享受到市級優質醫療資源,58戶建檔立卡低收入群眾全部脫貧,村集體收入去年達到39.6萬元。

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城西回民村等8個民族村入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錄﹔高郵市菱塘回族鄉2018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為江蘇改革開放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稱號。截至2019年底,全省39個民族村村集體年收入全部超過18萬元,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決戰脫貧攻堅作出了積極貢獻。

用心用情,

共架民族“連心橋”

和平橋地區是少數民族在南通的聚居地,有21個民族的4000多名民族同胞在這裡工作、學習、生活。從2005年開始,和平橋派出所民警與轄區少數民族困難群眾創新開展“民族親戚”結對活動。

十多年來,民警換了一茬又一茬,但關愛從未間斷過。這些年,和平橋派出所先后資助30名“民族親戚”近10萬元,幫助5人考上大學、20人找到工作。

讓城市更好地服務少數民族群眾,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地融入城市。全省不斷創新推進城市民族工作,積極探索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新路徑、新舉措,將此納入全省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總體規劃。

讓教育“助飛”少數民族子弟,讓文化浸潤少數民族親人。我省在少數民族群眾相對集中地區設立民族中學、小學、幼兒園,設立民族教育專項經費,推進民族學校快速發展。同時,設立民族文化專項資金推進民族文化事業發展,舉行全省少數民族文藝表演、優秀民族文藝節目下鄉等活動,展示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建設成果。

傾情對口支援,助力脫貧攻堅。“十三五”以來,我省在對口支援工作中充分發揮經濟、人才、科教等資源優勢,投入各類幫扶支援資金267億元,實施援建項目8300多個,選派干部以及教師、醫生等專業人才8200多人,對口支援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十三五”期間,江蘇援藏工作從項目援建為主向管理、技術等軟件援助為主轉變,從對口支援為主向全面合作轉變,從關注經貿活動為主向推進民族團結交融轉變,得到受援地各族干部群眾好評。

產業援疆實現就近就地就業2萬多人,在江蘇務工經商的新疆各族群眾超3萬人。鎮江實施“名校長+中層管理骨干+學科帶頭人”的“組團式”教育援疆,為打造新疆教育高地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部江蘇發展史,就是各族群眾篳路藍縷的奮進史。進入新時代,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更需要全省各族群眾手挽手、肩並肩,一起拼搏奮斗,共創美好未來!(林元沁)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