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鐵腕治污不講條件 萬裡長江水闊雲低

2020年10月26日08:19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江蘇實踐系列報道③ ︱鐵腕治污不講條件,萬裡長江水闊雲低

江蘇擁有400多公裡長江岸線,沿江地區經濟總量佔到全省八成、進出口佔全省九成,產業、城鎮、人口高度密集。作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基礎最好、綜合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江蘇提出,涉及長江的一切工作必須服務於生態這個前提,治理污染不講條件,嚴控空間不讓分毫,修復生態不打折扣。

五年來,省級財政用於相關長江生態修復、污染治理等資金達1300多億元,全省總投入近1萬億元,建成覆蓋全省的PM2.5網格化監測系統,實施了一大批重點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城鎮污水處理、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危廢處置能力大大提升。

環保投入力度空前加大

站在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杭集鎮王橋村的江堤上俯瞰,村庄道路平整,屋舍儼然,百米外的長江支流芒稻河碧水悠悠。

“我們投入100多億元,通過‘拆整搬建’組合拳開展生態修復。”生態科技新城經發局副局長章成說,截至目前,該地區已累計取締33家“散亂污”企業,整治近80家畜禽養殖場,完成26條河道清淤疏浚,新建7座生態公園,共恢復1000多畝濱水空間,“七河八島”生態中心逐步完善。

加強岸線功能整體提升,還江於民、還江於綠、還江於魚,江蘇正加快沿江20個重點岸線綜合整治提升示范段建設,打造最美岸線。

環保投入既體現在可知可感的環境變美,也體現在算長遠賬的智慧中。作為江蘇第一個整建制關閉的化工園,張家港東沙化工園涉及化工企業37家、職工逾3000人、資金超20億元,一直面臨企業外遷、關停談判、關停融資三大難題。經過近5年努力,東沙化工園才實現整體關停,並更名為江南智能裝備產業園,重點引進智能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

破釜沉舟、轉型重生的,還有沿江大型鋼鐵廠。2018年11月,寶武鋼鐵集團與江蘇省、南京市、鹽城市簽約,爭取用10年時間,將鋼鐵冶煉產能逐步由南京遷至鹽城﹔2020年1月,中天鋼鐵集團與南通海門簽署商務協議,將鋼鐵產能從常州轉移到通州灣海門港片區,並同步升級為中天綠色精品鋼……寶武梅鋼、中天鋼鐵等沿江鋼鐵廠易地搬遷,標志著江蘇統籌推進沿江地區重化產業戰略性轉移和沿海地區產業戰略性布局取得實質突破。

五年來,全省關停退出鋼鐵產能1931萬噸、水泥產能1155萬噸,化工園區、化工企業從2017年初的54個、6800多家壓減到目前的40個、3400家,沿江1公裡內化工企業減少到255家。

與此同時,江蘇把發展綠色金融作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同時,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狠抓政策落實,促進全省經濟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有關部門出台《關於深入推進綠色金融服務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及綠色債券貼息、綠色產業上市企業獎勵等4個實施細則,構建起綠色金融政策體系。設立4億元的“環保貸”風險補償資金池,以此為增信手段,引導金融機構為企業環保改造、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低息貸款,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兩年來已累計發放貸款151.96億元,支持污染防治、節能環保服務、生態保護修復等項目268個,為企業節約融資成本1.29億元。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堅強保障,是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近年來,省政府高度重視環境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3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省環境基礎設施三年建設方案(2018-2020年)》,從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工業集聚區廢水處理設施、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危險廢物處置、污泥處理、清潔能源供應和監測監控等7個方面規劃部署了1195個項目,總投資1754億元。

為推進三年方案有序實施,確保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實效,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按月在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調度平台進行調度,對項目開工率低、進展較慢的地區加強督導。

省生態環境廳財審處負責人介紹,自2018年以來,江蘇累計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能力172萬噸/日,新建城鎮污水管網約2524公裡,新增工業廢水處理能力33萬噸/日。

加大環保投入,不僅僅是政府行為,更日益成為企業的自覺行動。工序能耗減少85%、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75%……嘗到亞洲首條超薄帶鑄軋生產線帶來的“甜頭”后,張家港沙鋼集團再規劃建設8條這樣的生產線。該集團常務副總經理馬毅說,今年將再投入100億元用於節能減排設備,以達到超低排放標准,並打造沿江碼頭工業景觀樣板帶。

騰退,是為了更好地引進。“部分低端低效產業關停后,碳排放、氮磷排放等指標可以分給生物醫藥企業,政策上也將有所傾斜。”太倉市生物醫藥產業園負責人王建宏說,從今年開始,園區計劃用3年時間建設100萬平方米載體,形成100億元產值,帶來200億元有效投入,集聚200家優質企業。

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蘇州市長江辦有關負責人說,蘇州將產業調整與長江生態修復緊密結合,推動綠色產業增量發展,打造綠色產業發展平台,提升綠色產業創新能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爭取把蘇州全域打造成綠色發展高地。

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鳶尾搖曳,白鷺低飛……在泰興經濟開發區,一處佔地80畝的濕地風景如畫。這,就是泰興打造的一處生態安全緩沖區,位於一座污水處理廠的隔壁。

生態安全緩沖區是江蘇的政策創新。今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要加強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處處長朱德明表示,全省將推出10個試點項目,探路不同污水類型、不同規模、不同技術條件下的不同建設方式。

這是江蘇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縮影。2019年3月,在省委書記婁勤儉、省長吳政隆的親自謀劃推動下,省政府與生態環境部簽署了《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合作框架協議》,江蘇成為全國唯一的試點省。

《框架協議》簽訂以來,省生態環境廳按照“先行先試、走在前列”的要求,成立7個專項工作組,細化分解年度任務。在全國率先完成生態環境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率先建立省級環境監察專員制度。

建章立制、協同推進、共同治理,是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治本之策。江蘇把制度保障和機制創新作為根本之舉,探索形成一批長效機制,筑牢長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鐵柵欄”。

負面清單有效執行。制定出台《〈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指南〉江蘇省實施細則(試行)》,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立下了長江干流及14條支流1公裡范圍內的“最嚴規矩”。

“三線一單”全面管控。出台《“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建立了覆蓋全省的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准入清單(制圖顯示)的管控體系,讓紅線“守得住”、發展“保得好”、效益“調得高”,確保“一張藍圖管到底”。

司法協作守護長江。五年來,省公安、檢察、法院環境保護執法協作進一步強化,以生態功能區為單位的環境資源法庭在全國率先設立,打擊環境犯罪力度進一步加大,守護母親河有了更嚴密的司法保障。

長江大保護,下好全省“一盤棋”,服務全國“一盤棋”。五年來,省人大持續開展執法檢查、省政協持續開展專項視察,社會各界和群眾積極參與,大保護的行動更加堅決,大保護的合唱更加嘹亮。

交匯點記者 吳瓊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