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舊住宅區改造讓"老居民"過上"新生活"

2020年10月27日16:38  來源:無錫日報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生活有成色!無錫舊住宅改造讓"老居民"過上"新生活"

舊住宅區改造,與民生福祉相連,與城市文明相系。近五年來,無錫市濱湖區扎實推進舊住宅區改造,先后對西園裡、江南家舍、榮院家舍、三毛紡家舍、蓓蕾新村等41處舊住宅區實施整治改造,改造面積達94.6萬平方米,涉及房屋489幢、門號1049個,惠及居民群眾13876戶。

房屋外牆漂亮了,屋頂不漏了,“蜘蛛網”不見了,下水道暢通了,道路平整了,路燈也亮了……改造成果已經顯現,舊住宅煥發新活力,正使這座城市變得更加小康宜居。

精心謀劃 高標准推動

常言道:安居方能樂業。做好舊住宅區有機更新,讓全體居民能夠共建共享幸福小康生活,是一道擺在現代城市建設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據濱湖區住房城鄉建設局統計,全區建造於1955年至1998年間的舊住宅區有91處,總建筑面積達328萬平方米,涉及房屋1700幢、居民5萬余戶。由於建設標准低、房屋戶型老、使用年數長、維修保養差、管理不到位等因素,普遍存在屋面滲漏、外牆風化、樓道臟亂、下水道堵塞、綠化雜亂、休閑場所不足、封閉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居民怨聲載道。

根據“十三五”規劃和市、區舊住宅區整治改造年度目標任務,濱湖區堅持以人為本、科學規劃、規范管理的原則,每年都將舊住宅區整治改造申報列入市、區惠民實事項目,以高標准、精細化為原則,精心推進每年的整治改造任務。在招標文件、施工和監理合同中明確安全生產、文明施工和質量要求,制定工地現場管理、處罰制度,督促施工單位和監理公司強化工地現場管理。施工過程中,會同監理公司、跟蹤審計單位全過程監督,不斷強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管控,確保整治改造工程精益求精。近年來,共計實施屋面維修18.1萬平方米、外牆面刷涂料78.5萬平方米、樓道出新22.7萬平方米、安裝樓道燈5735套、翻修道路15.3萬平方米、鋪設排水管道4.3萬米、設置停車位1234個、改建休閑景點及健身場所72處、鋪設透水混凝土道路10611平方米……

統籌改造 提“面子”增“裡子”

按照“輕重緩急 量力而行”的原則,區街兩級逐年制定改造計劃分批實施,大部分舊住宅區在第一輪低標准整治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第二輪提標改造。2016年,舊住宅區整治改造延伸至2萬平方米以下的小規模零散小區。

舊住宅小區改造不僅需要提升“面子”,更加需要豐富“裡子”。從2016年開始,濱湖區試點在改造項目中融合海綿城市建設元素,引入了新理念、新材料。2018年整治改造內容在以往10項基礎性項目和3項提升性項目的基礎上,又新增了提高外牆涂料標准、增設外牆污水立管、整理架空弱電線纜、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等4個提標項目,進一步提高了整治標准。

“我們這兒雖說小區老舊了點,但是空氣好、出行方便、適宜居住。現在改造跟以前不一樣了,不光是修修房子、修修路,還給我們在樓道裡安裝照明燈、座椅,很為我們老年人著想啊!”家住青山新村43號的居民王義生說:“政府在這方面是動了腦筋、花了心思!”

因需施策 改到居民心坎裡

舊住宅區改造根本目的是為群眾謀幸福。“改造工作是以小區建筑現狀和居民改造意願為出發點,按需施策、精准發力,努力實現改造效果的最優化。”濱湖區住房城鄉建設局修建科科長陳峰峰如是說。

秉承這一改造原則,濱湖區住建部門每年新春伊始,就結合屬地街道提出改造建議,運用參與式預算模式,組織開展實地調查摸底,充分聽取街道、社區和居民的意見,針對舊住宅小區各自特點,分別“量身定做”整治改造方案,整治改造方案一律公開公示,征求每戶居民意見,居民同意率均超過85%,確保了惠民項目更符合民意。

“我們這兒是廠裡的家舍樓,隻剩下3幢房子,之前沒人維修。”三毛紡家舍的居民王良英說:“2016年,政府幫我們進行了改造,屋頂、樓道、外牆、道路都做了整治,小區跟原來的情況不好比,住起來舒服得很,感謝政府!”

通過整治改造,以三毛紡家舍為代表的一批舊住宅區成了房屋完好、道路平整、雨污分流、環境整潔、綠化美觀、設施配套、停車有位、管理規范的住宅小區,得到居民群眾的高度贊揚。

在加速推進改造的基礎上,濱湖區將鞏固改造成果,把完善長效管理機制擺在了突出位置。在全面推行“三保三管”基本物業服務的基礎上,優化適合舊住宅區的物業管理機制,制定完善考核細則,加強巡查檢查考核,每年撥款15萬元,作為當年整治后舊住宅小區長效管理的啟動資金,並給予一定的以獎代補考核資金,鼓勵整治后舊住宅小區通過業主繳納物業費、利用停車位、小區配套用房經營等公共收益自籌一部分資金,不足部分由街道、社區扶持托底,推動整治后舊住宅小區實行專業化管理的過渡,避免“前治后亂”。(本網綜合)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