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桂梅反對當全職太太”話題傳播鏈中我們應該反思什麼?

2020年10月30日15:14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原標題:在“張桂梅反對當全職太太”話題傳播鏈中我們應該反思什麼?

10月20日,鳳凰網《舍得智慧人物》欄目發布關於雲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的約30分鐘的採訪視頻。視頻在微博發布后,張桂梅校長“最反對當全職太太”的言論引發網民熱議。10月28日,上觀新聞網採訪了被校長拒絕捐款的學生黃付燕,她表示張桂梅校長的話“說得在理,話丑理正”,該回應也持續引發輿論關注。

張桂梅校長如何引起全民關注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監測顯示,自10月20日至29日,共監測到與“張桂梅”相關輿情信息45110條,該話題主要在微博受到關注。其中網絡媒體報道1991條,微信公眾號文章1950條,微博40992條,論壇貼吧151條。

圖:張桂梅校長事件趨勢圖

(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據觀察,在10月20日採訪視頻發布后,關於此事件的報道僅略有攀升。10月25日,根據完整視頻截取的短視頻,張桂梅校長對全職太太態度的報道使得該話題“破圈”,話題熱度開始迅速攀升,引起了第一波輿情波峰。#張桂梅校長反對當全職太太#登上微博熱搜,截至10月29日,閱讀量達到6.2億。10月28日,被拒絕過的全職太太的回應使得對該事件的關注再次上升,熱度達到頂峰。截至10月29日,話題#被張桂梅校長拒絕的全職太太回應#閱讀量達到3.1億。

針對該話題,不少網民認為,受教育的女性去當全職太太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但是,也有網民認為,當全職太太是個人選擇,不該被過度苛責。還有人表示自己不會選擇當全職太太,但會尊重別人的選擇。同時,不少聲音呼吁尊重女性在家庭中的投入。一場圍繞著“全職太太”的爭論,引發了不同對立的觀點。但是,正如那個“土撥鼠去哪兒了”的故事一樣,兜兜轉轉一圈,部分網民也開始疑惑:一個鄉村高中校長的採訪如何引起了全社會對“全職太太”的討論?鄉村女性教育和出路問題去哪兒了?

輿論傳播中的斷章取義問題

針對該話題,不少媒體認為,無需將“全職太太”污名化,家庭內的勞動同樣具有價值。如公號“新京報評論”稱,不應在“全職太太”與“職業女性”之間貼上你好我壞的絕對化標簽。公號“快快評”認為,選擇了全職在家,如果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條,把孩子教育得很好,也是對社會的報答和貢獻,也是有價值的。

但是,從傳播鏈角度看,採訪視頻發布第一時間並未引起輿論對鄉村教育的關注,而“破圈”進入大眾視野則是因為張桂梅校長對全職太太態度的節選視頻。不少媒體認為,輿論熱議也從張桂梅校長批評其學生的具體語境被擴展為#張桂梅校長反對當全職太太#,本就有斷章取義之嫌。《每日新報》認為,結合張桂梅說話的語境,微博熱搜將其提煉為“張桂梅批評全職太太”話題,就已斷章取義了,進一步說成“受教育女性當全職太太是浪費教育資源,是白讀書了”,更是嚴重歪曲。張桂梅並非對全職太太群體開炮,只是針對她的這位學生有感而發,所謂的憤怒帶有“恨鐵不成鋼”的意味。

媒體呼吁討論應回到語境

因此,脫離語境在認知層面討論從事全職家務勞動者的權利和價值問題,難免顯得空泛。部分媒體注意到,張桂梅校長批評“全職太太”是基於對農村女性境遇的擔憂和自身職業使然,並非想一概而論。公號“吐槽青年:曹林的時政觀察”指出,要進入張桂梅所生活和面對的那種環境中,進入貧困山區女孩教育這個具體語境中理解“反對女性當全職太太”這個命題,看到它的條件性、矛盾性、語境性和問題針對性。公號“中青評論”指出,張桂梅含辛茹苦、投入資源幫這些孩子走出大山,本希望用教育改變她們的命運,以知識武裝賦予她們真正獨立的勇氣和能力,避免早早成為男性的“附屬”。在張桂梅校長眼中,做全職太太就像是一種“出走”之后的倒退和回復,辜負了多年的努力。知乎網民“京墨”表示,不要上升到“女權”了,當別人談論理想、原則、立場、自由時,張桂梅校長只是“希望自己的學生,辛辛苦苦地走了出去,能有一個更加牢靠的、體現自我價值的、被社會認同的、幸福的人生”而已。該回答收獲了超過7萬條贊同。

輿論失焦如何產生

一個呼吁關注貧困地區鄉村女性教育問題的採訪視頻以別樣形式“出圈”,背后不乏有媒體和網民對家庭內職業分工和價值的現實關切,但其中隱含的輿論失焦原因不容忽視。

一方面,此次事件“破圈”原因提醒我們,應意識到形成“全職女性”的認知分化甚至刻板印象的“溫床”,也要警惕傳播中的“蹭流量”事件。公號“紅星新聞”指出,近年熱播劇中的全職太太的人生轉捩點,都來自家庭關系的破裂,重回職場拼搏。這樣的劇情設計,無形中強化了對“全職太太”的污名化。實際上,這些社會認知,背后固然有現實根據,卻也不乏故意利用性別話題引發對立,掀起雙方口水戰,進而制造流量、消費女性之嫌。

另一方面,該採訪視頻在傳播過程中時長不斷被壓縮,其中固然有出於迎合碎片化閱讀習慣、吸引受眾的考慮,但某種程度上可能加劇了重要議題的失焦。從該節目採訪人最早發布的長達32分鐘的完整視頻網頁鏈接,到#學生回應被張桂梅拒絕捐款##張桂梅校長反對當全職太太#等話題下被部分媒體微博賬號轉發的二十多秒視頻剪輯,張桂梅本人的生平事跡逐漸被平面化到“一名資助很多女孩走出山村的校長”,而這個扁平的符號帶來的共鳴顯然無法和“全職太太”這個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身份相比。微博網民@冬亞表示,張桂梅評論全職太太一事就根本不該成為討論熱點,“首先傳出來的視頻就前后掐掉,僅保留她說的那幾句,誰知道那女生啥情況?當時發生啥?”。

@鳳凰衛視胡玲在27日發布微博公布了25分鐘的節目完整視頻,評論稱“其實看完我們節目完整視頻,相信大家會更加理解張桂梅校長,為什麼對於女畢業生當全職太太,這麼生氣”。但是,截至29日下午,該微博的轉評沒有超過三位數。不少網民也評論表示,看了完整的視頻后對於張桂梅校長的態度更加理解。以短視頻和吸引人的爆點“破圈”,必然會客觀上提高引流的成功率,但這個現象也警示媒體工作者反思,短視頻是否適合傳播深度採訪,並且應如何將受眾轉化回原始的作品中。

張桂梅校長有此評論的原因之一是她幫助了很多鄉村女孩獲得教育,並希望她們能夠獲得更好的事業和人生。她的擔憂確實存在。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所公布的統計年鑒,全國6歲及以上的未上過學的人數為56152,其中女性佔比為71%,主要以農村女性為主。同時,在西部等偏遠地區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更加稀缺。據2016年的《西北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滿意度調查》,有63%的學校領導認為當地師資數量比較緊缺。但是,在本次事件中,對鄉村教育資源困境的關注較為缺失。

此次事件,從起初的鄉村教育資源問題逐步走到全網熱議“全職太太”,其中反映了輿論對現實問題的關切,但也呼吁媒體和網民回到語境謹防斷章取義,對“蹭流量”的行為提高警惕,並繼續提高媒介素養。(作者:人民網新媒體智庫助理研究員 趙紫荊)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