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全面推廣“街區制” 推進“拆牆透綠”

2020年11月01日07:13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打造綠色開放共享的美麗宜居城市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推廣街區制”,有計劃逐步打開封閉小區和單位大院,,使居民在居家附近能夠見到綠地、親近綠地。2016年以來,宿遷市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片區、街區、小區”分層次規劃,5年來已實施單位庭院開放式改造60家,共享單位綠地約56萬平方米、停車泊位5000余個、內部衛生間90余個,不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還補齊了民生服務短板,實現庭院開放與便民利民的“無縫對接”,受益人群超10萬人。2019年,該市榮獲“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稱號,單位庭院綠色開放共享作為宿遷特色,獲得專家組一致好評。

高起點謀劃,高標准設計。宿遷市將庭院開放工作列入年度《民生實事項目》和《重點工程建設計劃》,成立市改造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進行資金保障、規劃設計、組織實施和養護管理,並納入城市環境考核體系,與生態環境改善一體推進。

以片區為單位,高標准規劃設計。對市區范圍內單位庭院進行排查,把改造提升片區的公共服務、交通道路、園林景觀、文化休閑等作為主要內容,形成片區提升改造的整體方案。目前,千島湖路周邊片區、太湖路—人民大道等5個片區全部實施庭院開放,市區90%以上的行政機關庭院已經實現敞院開放。

打造特色街區,扮靚城市景觀。結合培育商業業態,拆除單位庭院圍牆,建立慢行網絡系統,打造區域景觀協調一致的開放特色街區。2017年以來打造仁恆裡特色街區,開放市國稅、農委等8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庭院,共享綠地面積約4.5萬平方米,結合培育商業業態、扮靚城市家居、完善公共配套等舉措,建成紫藤花廊、玫瑰花牆等設施及咖啡館、書吧等休閑店面,有效提升了街區的文化內涵和整體形象。

探索居住小區開放,打造智慧小區。2020年啟動新建小區不設圍牆、探索推進老舊小區開放,計劃按照“點、線、面、智”相結合的改造標准,拆除小區現有圍牆,使外側綠化景觀與城市環境相融合、內部道路與城市道路相貫通﹔通過綠化組團景觀分隔小區單元空間,增加智能監控管理系統,強化居住區安全保障。目前,已有紅星天鉑、萬科濱河道2個正在新建的小區不設圍牆﹔興鴻一品等老舊小區已完成開放改造方案設計。

強化溝通協調,消除開放顧慮。該市實行庭院開放以來,改造費用約1.2億元全部由財政承擔,並由園林部門對綠化進行統一管理和維護,減少開放單位的負擔,有效激發各單位庭院開放的積極性。針對如何避免施工對單位工作造成影響、如何滿足單位個性化的改造需求、如何做好庭院開放后的管理、如何保留單位文化特色等問題,該市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消除各開放單位及群眾的顧慮。

建立溝通協調機制。由住建部門牽頭,組織庭院開放單位、施工單位等實地踏勘、現場座談,廣泛征求周邊居民意見,形成良性溝通處理機制,盡量減少因施工帶來的破壞。2019年全市召開項目推進會、工程現場會10余次,組織現場踏勘80余次,邀請市民代表、被開放單位座談會商16次,切實站在被開放單位和周邊居民的立場開放庭院。

滿足個性功能需求。最大限度滿足各開放單位安保、停車及施工期間工作保障等功能需求,激發被開放單位參與改造熱情。如針對市水務局原有出入口狹窄、單位內停車位不足的狀況,改造中在其庭院南側增開通道,增設12個停車位,緩解了其出入難、停車難問題。針對市煙草局安保消防的特殊要求,採用局部開放模式,強化遠程監控能力,加裝電子監控設備,搭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綜合平台。

營造特色傳承記憶。在庭院開放改造中注重保留原有牆基、門衛房、門牌號等原始風貌,並進行藝術化處理,傳承歷史印記,打造人文特色景觀。根據“保留為主,優化提升”的原則,梳理原有的植物,保留院內長勢較好的樹木,完善中下層地被,增強綠地的可觀賞、可進入、可共生性。如市審計局以紅花玉蘭為主打樹種,市國稅局以朴樹、櫻花為主打樹種,打造“玉蘭探春”“櫻花浪漫”特色景觀﹔市水務局對部分牆基、門衛房、宣傳欄等現有建筑、設施適當保留和翻新,並進行藝術化處理,營造屬於城市獨有的單位大院文化印記。

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建成綠色開放共享的生活圈。圍繞周邊市民的日常活動需求,將單位庭院綠地與城市綠地進行有機串聯,公廁、車位、充電樁等單位設施實現對外共享,並合理配置座椅坐凳、健身器材、閱覽室等設施,增強公共服務功能,為市民建設開放共享的“綠色生活圈”。

打造家門口的公園。最大程度地考慮周邊市民的日常活動需求,利用開放出來的“小微空間”,建設“微設施、微綠道、微景觀”,實現“綠道共享、綠地共享、設施共享”,全市單位庭院共享綠地約56萬平方米。住在市建設大廈對面興鴻一品小區的孫振全說,小區內綠化較少,缺少健身器材和休閑場所,建設大廈庭院對外開放后,院內綠地成公共綠地,還新建了環形林蔭車行道500米和林蔭慢行步道260米,晚飯后一家子都來此散步,這裡成了家門口的公園。

單位設施對外開放。按照“四統一”原則開放共享單位衛生間、停車泊位、運動場地,制作統一引導牌、統一標識牌,制定統一管理標准、統一開放時間。目前,市區已開放單位內部衛生間90余個、共享庭院內部籃球場等運動場地10余處,共享汽車充電樁2處、電動車充電樁7處﹔機關、企事業單位利用內部停車潮汐特點,推行單位停車場在工作日下班后至次日早晨上班前、休息日全天對外開放,共釋放共享停車泊位5000余個。

補足公共服務設施。明確“四有”改造標准,即要有方便進入的健身綠道、有休息坐凳、有特色微景觀、有亮化設施。太湖路沿線開放市環保局、教育局、財政局、審計局等10家單位,建成東西貫通的慢行綠地1.2公裡,並與人民大道綠軸串聯形成整體,增加了座椅坐凳13套、健身器材2處、休閑廊架2處,改造了圖書閱覽室2個、庭院燈263個,實現了單位庭院打開、綠色空間與市民共享、服務群眾需求的目標,市民充分感受到人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眼中!

(責編:耿志超、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