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江水變清岸線變美 八百裡揚子江脫胎換骨進行時

2020年11月12日07:22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八百裡揚子江,脫胎換骨進行時

萬裡長江浩蕩奔流,出世界屋脊,跨峻嶺險灘,納千湖百川,在下游江海交匯處滋養出一片美麗富庶之地——江蘇。

站在江海交匯點,如何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江蘇堅決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戰略思想為指引,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決策部署,全力推動長江江蘇段綠色發展。

近5年來,江蘇扎實推進環境問題整改,全面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沿江及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浩蕩八百裡,江蘇魚米鄉。踐行新發展理念,矢志高質量發展,一曲澎湃激越的新時代“長江之歌”,在江蘇10萬平方公裡廣袤大地上磅礡奏響。

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在南京市浦口區橋林街道,一座龍門吊矗立江畔——這是浦口“十裡造船帶”唯一被保留下來的印記。今年6月,當地最后一家船廠被拆除,原址將建設工業遺址公園,變身長江大保護宣傳教育基地。而對岸的江寧濱江開發區,昔日碼頭堆場也變成“江豚公園”。這裡,是萬裡長江入蘇“第一站”,也是觀察長江江蘇段變遷的“第一鏡頭”。

江蘇,以江得名、因江而興、依江發展。長江橫貫江蘇433公裡,岸線總長1169公裡,串聯起南京、鎮江、揚州、泰州、常州、無錫、蘇州、南通8個設區市,提供了全省80%的生產生活用水,兩岸5000多萬人盡享魚米之足、舟楫之便、岸線之利。

改革開放以來,揚子江兩岸曾“村村點火、戶戶冒煙”,“黃金水道”開始溢出“黃金效益”。本世紀初江蘇推進沿江開發,一批大吞吐量、大用水量、大用電量的“重型”工業迅速落戶長江江蘇段,大開發、大建設助推當地經濟快速壯大、百姓生活走向富裕,但也付出了生態退化、環境污染的沉重代價。奔涌千萬年的大江“病”了,還“病”得不輕。

長江,連接著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始終牽動著習近平總書記關切的目光。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全局高度,以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歷史擔當,親自謀劃、親自部署,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劃定航向。

長江大保護“極端重要”,江蘇省委、省政府“極端重視”。

“長江經濟帶既是經濟帶又是生態帶,更是中華民族的生命帶,為母親河‘治病’非常重要、十分緊迫,絕不能再欠生態賬、吃子孫飯,必須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省委書記婁勤儉在《學習時報》撰文強調,要深刻認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極端重要性。江蘇省委多次召開省委常委會、中心組學習會、全省領導干部會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沿江調研,定期現場推進。2018年5月,省委書記婁勤儉帶領沿江8市和省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乘船對江蘇段全程考察,今年又把這項工作作為牽頭聯系的重點改革任務加以推進。省長吳政隆多次深入沿江各地問題點位實地檢查,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堅決打好長江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

推動大江巨變,先要在頭腦裡來一場革命!一場場解放思想大討論在全省上下深入開展。有沒有輕輕鬆鬆走在前列的盲目樂觀、有沒有滿足於過去經驗做法的路徑依賴……為什麼江蘇化工產業還有如此多的低端環節、為什麼整治危險污染小化工的雜音還如此多……“九個有沒有”振聾發聵,“六個為什麼”發人深省。現實教訓讓江蘇更加深刻認識到:“長江病實質是發展之病,根子在發展理念。”

在“自我革命”式的深刻反省中,全省上下統一思想、明確共識、堅定方向:隻有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戰略思想,不折不扣落實新發展理念,在深學深悟中糾正片面認識,切實解決政績觀方面存在的問題,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

與陳舊的發展方式決裂!“壯士斷腕”成必然選擇——

以問題為導向推進岸線整治。江蘇在全國率先高質量完成國家交辦的68個拆除取締項目、528個整改規范項目,全省“兩違三亂”整治項目基本實現兩年任務一年完成。騰退岸線60.3公裡,生態型岸線佔比提高到62.1%。

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指引推進生態修復。江海湖統籌,水土氣共治,從新濟洲到圓陀角,800裡江蘇段水清岸綠、生機盎然。

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統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布局優化。著力破解“重化圍江”問題,一批化工園區、集中區整體關停、創新轉型,一批鋼鐵石化等重化產能改造提升、逐步遷轉。下好創新驅動“先手棋”,推動沿江產業高質量發展。

以新發展理念為導航推進建章立制。立足五年、放眼百年,協同治理謀長遠。根據《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先后出台實施規劃、高質量發展意見以及20多個專項規劃,建立健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舉一反三”機制,齊抓共管、形成合力,不斷提升長江經濟帶發展含金量、含綠量。

水質變好了,濱江岸線變美了,百姓生活更加舒心了,“春來江水綠如藍”勝景重現!今年我省PM2.5年均濃度“六連降”,長江干流水質總體為優,主要入江支流斷面優Ⅲ比例提升34.3個百分點,全面消除劣V類斷面,沿江生態環境質量達到5年來最好水平。

5年來,江蘇省級財政用於長江生態修復、污染治理等的資金已有1300多億元,全省各地累計投入超過萬億元。數字的背后,是江蘇堅決貫徹“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重要指示精神的決心和行動。

關鍵是要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

長江江豚,“天生微笑的精靈”,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物種。據多個觀測點統計,長江江豚現在和南京市民一年“打照面”約2000次。

過去幾年,長江江蘇段沿線歷經一場場“刮骨療毒”式艱難轉變,終於迎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和諧共生。

南京燕子磯,靠城面江,曾是老工業集聚區,18.81平方公裡土地上有化工生產、倉儲物流、砂場碼頭等各類企業404家,曾以近320億元的年產值、近30億元的稅收支撐棲霞區經濟的“半壁江山”。燕子磯處於主城上風向位置,工業污染排放和惡臭對城市影響明顯。痛定思痛,燕子磯累計投入150多億元,完成全部工業企業的關停搬遷,協同推進長江岸線整治、產業結構轉型、黑臭河道治理、城市有機更新等,徹底摘掉“化工重鎮”帽子。2017年,燕子磯地區服務業創收等經濟指標首次超過工業企業﹔今年一季度,地區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5%。

長江江蘇段沿岸“蝶變”,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實踐,充分印証“推動長江經濟帶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關鍵是要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重要論述的思想性、戰略性、前瞻性和指導性。

產業結構越來越“輕”,經濟質量越來越“優”,生態環境越來越“美”,群眾生活越來越“好”。沿江八百裡,一派風景如畫。

鎮江,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2018年12月,《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長江豚類自然保護區7000多畝江灘濕地被非法侵佔。鎮江不回避矛盾,認真反思,僅半年多就徹底整改到位。一邊做好破解“重化圍江”的生態減法,一邊做好綠化造林修復生態的加法,長江鎮江段建成綠色生態廊道,也打開了“山水鎮江”高質量發展新空間。常州把破解“化工圍江”工作擺在壓倒性位置。過去,人們到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總忍不住“捂鼻子”,現在,越來越多的高學歷研發人員來到園區工作。在張家港,原本產業層次低、污染排放高、安全隱患大的東沙化工園,搖身一變成為主要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的新型產業園,預計建成后年產值超過200億元。在江陰,昔日汽渡碼頭變身韭菜港公園,自2016年以來,23.4公裡港口岸線主動壓縮到16.85公裡,騰出的生產岸線全部用於生態修復,造綠地、建公園……生態進生產退、治理進污染退、高端進低端退,“進退”之間,再現“一江清水、兩岸蔥綠”。

堅持“砸籠換綠”“騰籠換鳥”“開籠引鳳”並舉。5年來,全省關停退出鋼鐵產能1788萬噸、水泥產能1565萬噸,化工生產企業壓減到2924家,沿江1公裡內化工生產企業關閉退出132家。這一戰略性布局和調整,騰出了沿江地區的環境容量和寶貴空間,有力推動著長江兩岸發展動能轉換。

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是一場發展理念和增長方式的革命。“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省發改委(長江辦)主任李侃楨說,破除舊動能,切換新動能,江蘇正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新型產業“航空母艦”。我省新材料、新醫藥、新能源、軟件、節能環保等產業居全國第一,集成電路、物聯網、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領域創新和產業層次實現了大幅躍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一批支撐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創新支點”正在江蘇快速崛起。

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發展的殷切期望。江蘇沿江地區是全國產業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江蘇把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與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統籌起來,深入實施“1+3”重點功能區戰略,以揚子江城市群建設為抓手,推動蘇錫常一體化、寧鎮揚同城化和錫常泰、蘇通跨江融合發展,省內全域一體化取得實質性進展。

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裡長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好“長江病”,要科學運用中醫整體觀,追根溯源、診斷病因、找准病根、分類施策、系統治療。以系統化思維謀劃,江蘇出台一系列創新之策、率先之舉,下好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先手棋”。

走進位於泰興市的“健康長江泰州行動”指揮中心,點擊進入“長江體檢表”,長江泰州段沿線不同類型的排口實時畫面信息清晰呈現。2018年底,泰州在全國率先啟動“長江大體檢”,大數據平台整合利用生態環境、住建、交通等部門的1億多條數據,基本實現“有口皆查、有水必測、有源必溯”。在此基礎上,我省組織開展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工作進度排在沿江11省市前列,得到生態環境部肯定。

站在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九聖村三江營省級濕地公園眺望,綠樹環繞。這裡的江灘原來有個大船廠,環境臟亂差。經過生態環境整治和修復,三江營飲用水源地水質各項指標優於Ⅲ類,Ⅰ、Ⅱ類百分比不斷提升。江蘇在全國率先啟動城市水源地達標建設工作,目前超額完成國家關於長江經濟帶60%水源地達標建設的目標任務。

在全國率先全面建立國省考斷面水質改善“斷面長制”,督促落實“一崗雙責”,制訂實施“一河一策”﹔在全國率先制定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把省域全境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在全國率先高標准構建河長制體系,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帶頭,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湖長有5.7萬余人,實現全省水體全覆蓋﹔在全國率先完成生態環境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率先建立省級環境監察專員制度,生態環境管理的統一性、權威性顯著增強……江蘇在實踐中深刻感受到: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必須改變過去碎片化、局部性、應急性的治理理念,堅持系統思維,注重規律把握。

省委明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不能僅僅限於沿江8市,而是要把省域全境一體納入,堅持山水林田湖草共治﹔不能單純講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而是要與結構調整、布局優化、交通建設統籌起來﹔不能光靠政府推動,而是要把企業責任、社會參與結合起來﹔既要下好“全省一盤棋”,還要服務“全國一盤棋”。

“絕不容許長江生態環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繼續惡化下去,一定要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裡長江!”習近平總書記的重托字字千鈞。江蘇深刻認識到,唯有建章立制,才能不斷筑牢長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鐵柵欄”,永葆清水暢流、大江安瀾。5年來,江蘇先后制定出台《〈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指南〉江蘇省實施細則(試行)》《“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等,明確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立下了長江干流及14條支流1公裡范圍內的“最嚴規矩”,建立了覆蓋全省的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准入清單的管控體系,確保“一張藍圖管到底”。

大江巨變的背后,“江”與“人”的關系正發生變革性重塑——

今年,52歲的漁民王德寶成為長江守望者聯盟巡江支隊隊員。長江十年禁捕,讓昔日捕魚者變成巡江護江人。

過去,南通市臨江小區居民卞玉如覺得“住在長江邊上一點也不好”,因為家門口就有個化工廠,大煙囪裡每天冒黑煙。現在,推開窗戶,狼山國家森林公園風景如畫,西面的長江奔騰開闊。

一江清水向東流的同時,“生態”與“發展”在江淮大地結成“生命共同體”——

從沿江8市到省域全境,從長江沿線到淮河流域、洪澤湖、駱馬湖,生態修復如火如荼。幾近絕跡的四鰓鱸魚批量回游燕尾港,消失10年的偽虎鯨出現在灌河口,賈汪採煤塌陷區的轉型實踐得到習近平總書記夸贊。

從黃海之濱到黃河故道,從太湖之濱到運河兩岸,水更清,天更藍,古鎮換新顏,大運河文化與長江文明交相輝映,創新驅動成為江蘇高質量發展的“最強音”,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成為目標一致的堅定追求。

大江東去,奔流入海,潮平岸闊,氣象萬千。

八千萬江蘇兒女正以“走在前列”的姿態和擔當,奮力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奮力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奮力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

本報記者 王世停 吳 瓊

許海燕 顧巍鐘 陳炳山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