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鐵腕治污,長江“黃金水道”煥新顏

2020年11月14日07:19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鐵腕治污,“黃金水道”煥新顏

八百裡長江,串起我省沿江八市,潤澤兩岸5000多萬人。與昔日“化工圍江”問題突出、污水廢水常排不斷、流域生態功能退化嚴重的嚴峻挑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今,長江沿線移步易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已在江淮大地生根發芽,“黃金水道”已是舊貌換新顏。

觀舊貌,“化工圍江”痼疾頻現

北起運鹽河,南至長江,青龍河全長18.79公裡,曾是南通市海門區內兼具航道和排澇功能的重要入江河流。

“青龍河流經區內三廠化工園,兩岸分布著居民居住區、散亂污企業和養殖場等,沿河有大量排水口,很長一段時間,各類污水都是直接排入青龍河。”海門區生態環境局局長張健介紹,加上河道淤堵等問題,青龍河的水質問題日益嚴峻。

“河裡有很多死魚,河邊到處都是破房子,像個垃圾堆一樣。”回憶起以前的青龍河,家住三廠鎮鎮西村的張洪郎老人扼腕嘆息。

我省是化工大省,化工園區、化工企業數量位居全國前列,精細化工點多線長、面廣量大。在長江流域,化工產業更是星羅棋布,密集區不斷向上游、支流拓展。

從海門溯流而上,泰興市“化工圍江”問題一度同樣痼疾難去。2018年6月,泰興經濟開發區內兩處環境污染問題接連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通報:長江內側蘆壩港違法傾倒數萬噸污泥﹔開發區長江岸堤內側填埋了3萬多立方米化工廢料和其他固廢。

在蘆壩港污泥池旁,多位附近居民曾向記者反映,“水廢混雜、惡臭難聞”狀況一直未改,是群眾再次舉報的主要原因。原來,2016年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時,督察組就已經通報過這兩處問題。

上世紀90年代起,泰興致力於建設以精細化工為產業特色的經濟開發區。到2010年,化工園區已初具規模,產業鏈條逐步形成。而發展化工產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環保問題。2018年接受記者採訪時,時任泰興市市長劉志明坦言,“兩項問題的曝光,的確反映出我們在處理環保問題上過多把目光聚焦在處理、防范新增問題上,忽略了歷史遺留問題也亟需處置的緊迫性。”

從地圖上看,泰興經濟開發區距離長江不過5公裡,而在江對岸,常州市新北區濱江化工園區離江更近。對於化工企業的痴迷,同樣使得這裡陷入“開發-污染-再開發-再污染”的惡性循環。最典型事件是:2019年9月12日,常州市新北區濱江化工園區利用防洪閘口,把含致癌物的廢水通過涵道直排長江。這一問題,在當年11月12日召開的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現場會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上被披露出來。

煥新顏,“鐵腕治污”一著不讓

“青龍河現在是真的變好了,水清了,大魚小魚越來越多。破房子拆干淨了,種上了綠植,連空氣都變清爽了。”面對煥然一新的青龍河,張洪郎有說不出的喜悅。

“三廠化工園區排污單位眾多,是向青龍河排放污水的大戶,園區整治是青龍河整治任務中一塊難啃的大骨頭。”張健說,今年3月他們成立專門的青龍河整治指揮部,制定詳細計劃展開全面整治。工作人員日日跑現場,夜夜整台賬。最終,化工園區7家企業關停、8家企業整治提升。青龍河沿線河道不再淤堵,碧水重現,變成了“景觀帶”。

痛而奮發謀綠色、謀轉型、謀發展。泰興遭遇環保問責之后,市委、市政府痛下決心,打響環保整改攻堅戰,並以此為鑒,系統謀劃,統籌兼顧推進全市高質量發展。該市明確規定將全市所有化工企業集中到經濟開發區內,在沿江一公裡內和區外不新上化工項目,長江干流岸線、清水通道沿線一公裡內不得新改擴建化工項目。

“強化源頭控制與從嚴監管缺一不可。”泰興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鄭逸新介紹,“我們正積極推進經濟開發區全面實現封閉式管理,建成園區危廢管理系統,實現危廢從車間到倉庫到出廠的視頻、計量全過程實時監控。”

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一個細節:過去,江蘇人談得最多的是GDP、是如何開發﹔而現在,江蘇人講得最多的是環境、是如何保護。這一點,常州的干部群眾感受最深。

“9·12”事件“當頭一棒”之后,常州痛定思痛,堅定整改決心,多次召開“9·12”深刻反思研討會和整改工作推進會。常州市濱江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姜浩坦言,“9·12”事件發人深省、引人深思,表面看是園區管理的問題,但根子上是思想認識、發展理念問題。

“圍繞‘減總量、優存量’目標,我們正在加快破解‘化工圍江’難題,目前沿江一公裡內已關停化工企業20家,剩余11家企業正在評估,10月底前全部簽訂騰退關停協議。”姜浩說,截至目前,共投入約25.63億元加快落實問題整改和推進長江大保護工作。

著力破解“化工圍江”突出問題,我省重拳出擊,一著不讓。2018年、2019年國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的我省28項問題均已完成整改,在沿江省市中率先實現問題整改清零。長江江蘇段入江支流斷面全面消除劣Ⅴ類。

見長效,“合縱連橫”標本兼治

聚焦長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這幾年,我省接連實施“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污染治理“4+1”工程等,整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之顯前所未見。

然而,資料顯示,我省近70%的化工園區處於沿江八市,產業層次偏低、雷同等問題突出,仍將導致“化工圍江”環境風險隱患較大。

省生態環境廳環評處處長戴明忠提醒,應當清醒認識到,沿江化工產業環保整治提升工作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一是結構布局不夠合理﹔二是部分地方發展理念存在偏差﹔三是園區基礎設施存在短板﹔四是環保主體責任仍需進一步壓實。

長期來看,徹底破解“化工圍江”問題是一項立體化工程,需要不斷強化系統思維——

“治標”更要“治本”。省生態環境廳綜合處處長張雷認為,打好沿江化工污染防治攻堅戰,不僅要在“治標”上解決整改、清退等棘手問題,更要在“治本”上下功夫,從“根子”上想辦法,算好“環保賬”的同時算好“經濟賬”。

“開發區正在以更高起點打造特色綠色產業,堅持鏈式發展,推動主導產業向高端化邁進,構建以精細化工為支撐、以新材料和健康美麗(醫藥日化)為主導、以現代服務業為保障,自主可控、特色鮮明的‘1+2+X’現代產業體系,沖刺千億級和百億級產業集群。”泰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吉勇說。

“合縱”還需“連橫”。“近三年來,我們參照國家模式,先后制作了兩期省級生態環境警示片,主動披露36項問題,並發動地方自查發現突出生態環境問題68項。”張雷說,做好生態環保長效機制“合縱”文章,必須進一步優化建立發現問題、交辦問題、整改問題的常態機制,變“問題找上門”為“上門找問題”。而在“連橫”方面,從強化部門聯動角度看,我省已較好實現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由“單打獨斗”向“聯合作戰”轉變。接下來,必須壓緊壓實政府和企業的整改責任,把兩個整改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形成合力、同向發力。

“跳出過去看過去、站在未來看現在。破解‘化工圍江’,徹底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仍需久久為功。”戴明忠說。

本報記者 王建朋 田墨池 吳 瓊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