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釋放教育紅利 緩解人口紅利流失

秦芳 歐陽俊 甘犁

2020年11月16日18:1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充分釋放教育紅利 緩解人口紅利流失

編者按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黨和國家歷來重視人才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此作出重要論述。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今天,人才的作用更加凸顯。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文化發展、國家治理現代化……要實現“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目標,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人才培養與使用至關重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智庫》版特組織兩篇研究報告,從不同角度對當前及“十四五”時期的教育發展、人才培養作出深入分析、提供切實建議。

近年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逐漸減少,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勞動力成本競爭優勢逐步喪失,經濟增長源泉將從過去依靠勞動力充分供給轉向全要素生產率提高。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實現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的發展,主要途徑是加快技術進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需要以高質量勞動力為基礎,以高質量教育體系做保障。

1 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成本競爭優勢下降

回顧發展之路,我國一度實施成本領先競爭戰略,主要依靠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參與科技含量較低的國際產品和服務市場競爭。近年來,多重因素導致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勞動力成本提高。

首先,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和佔總人口比重不斷下降(見圖1),參照“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人口再生產特征,充足的勞動力供給不具有可持續性。

其次,農村剩余勞動力基本完成向城市轉移。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步入尾聲,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的農民工總量雖繼續增加,但增速回落明顯。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18年我國農民工總量為2.88億人,增速由2010年的5.4%回落到0.6%。其中,進城農民工1.35億人,比2017年減少204萬人,下降1.5%(見圖2)。

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和農村剩余勞動力下降,會帶來勞動力供給相對短缺等問題,勞動力工資水平隨之上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工資水平大幅上漲。

目前,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經濟下行壓力增加,人口紅利的可持續性引起了廣泛爭論。人口紅利本質上是勞動力成本優勢,是工資水平與勞動生產率差距之間的比較優勢。過去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於較慢的工資增速和較快的勞動生產率增速之間的差異,帶來了勞動成本低的競爭優勢。數據顯示,1997年以前我國制造業工資水平增長緩慢,實際工資年均增長5%左右,同期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約3%。從1997年開始,制造業工資水平加速增長,實際工資年均增長高達10%,而勞動生產率緩慢增長,僅為3%。工資水平增速超過勞動生產率增速,表明我國在傳統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方面相對優勢逐漸減弱。

我國在傳統制造和服務領域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步喪失,而越南、菲律賓、印度等國際市場勞動力成本更低廉,更容易實施成本領先戰略。比較中國、越南、菲律賓、印度和印尼等國家的相對勞動力成本可知,中國的相對勞動力成本高於越南等國家。隨著相對勞動力成本增加,我國過去依靠勞動力充分供給獲得的經濟增長,將轉向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其主要途徑是加快技術進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需要高質量的勞動力為基礎。

2 青年受教育水平提升削弱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勞動力人口受教育程度提升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勞動力人口受教育程度不僅決定了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還影響了國家的技術追趕和技術擴散速度,其增加能夠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同時,教育水平的提升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源泉,較高的受教育水平意味著勞動者具有更強的學習和適應能力。

有研究表明,在制造業,職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勞動生產率上升17%。如果企業職工全部由初中以下學歷構成改善為全員高中學歷,勞動生產率將上升24%。數據顯示,我國制造業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長期以初中以下為主。從2010年到2017年,從業人員中擁有高中及以上學歷比重增加,勞動生產率也逐步提高。

改革開放后,我國教育水平大幅提高,義務教育普及,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迅速。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數據,我國教育水平穩步提升,16∼64歲勞動年齡人口中擁有高中以上學歷比重從2013年的37.8%增加到2019年的44.5%,16∼34歲青年人中該比例從2013年的56.0%上升到64.8%。青年人口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高質量的勞動力儲備,是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

3 新型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領域,我國仍有比較優勢

隨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在低端產品和服務市場與新興發展中國家競爭,在技術復雜的產品和服務領域與發達經濟體競爭。在低端產品和服務市場,我國已不具備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但在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型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我國在工資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方面的比較優勢依然明顯。

我國科技水平盡管整體上仍落后於發達國家,但在越來越多領域已開始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同時,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培養了大量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這會促進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升。數據表明,25∼34歲青年人中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比重從2010年的17.9%上升到2019年的36.5%,這使得我國跨越發達經濟體,開發新技術、創新新產品、引領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4 我國人口受教育程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斷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從15∼64歲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看,2019年我國為9.7年,而世界發達國家這一指標普遍為10—12年。從25∼34歲青年人擁有高等教育學歷比重來看,2019年我國為36.5%,而韓國是69.6%,日本是61.8%,美國為49.4%,說明我國人口受教育程度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此外,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在區域和城鄉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2019年我國東部地區有41.6%的25∼34歲青年人有高等教育學歷,中部為36.7%,西部僅為32.2%。從城鄉來看,2017年城鎮地區18周歲人口中擁有普通高中學歷(不含職業高中)的比重為78.3%,而農村為54.2%。這些差異制約了我國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時也蘊含著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巨大潛力。

5 發展教育,鞏固和提高新的人口紅利

首先,加大農村地區教育經費支出。縮小區域和城鄉之間的教育差異,是整體提高我國人力資本的關鍵。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2018年農村普通小學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支出為2545.5元,低於全國2794.6元的水平﹔農村普通初中為3460.8元,也低於全國3907.8元的水平。農村教育經費投入不僅絕對水平低,增長率也低於全國水平。2018年農村普通小學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支出增長率為1.99%,全國為2.29%﹔農村普通初中為1.59%,全國為3.04%。政府應在繼續加大教育經費投入的同時,增加農村地區尤其是落后地區的教育經費支出。

其次,在教育落后地區推廣實施“青少年教育促進計劃”。對達到某一學習目標的學生或教師提供獎勵,引導家長、學生和教師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將有限的資金用於提升青少年受教育程度。此舉有助於增加社會人力資本積累、促進技術進步。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於2015年7月在四川省馬邊彝族自治縣採用田野實驗,開展首輪“青少年教育促進計劃”項目,該項目實施后,學生和家長對學習的投入有所增加,學生學習成績有較大進步。

最后,為促進全民終身學習提供保障和途徑。考慮到智能手機的普及,再教育資源的提供可以通過“學習強國”“知乎”等App進行推送。有專業知識需求的就業者還可以通過付費方式獲得在線教育資源。這有利於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