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大豐深挖特色資源 助力農房改善民生工程

2020年11月16日15:07  來源:大豐日報
 
原標題: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助力農房改善加速度

​近年來,我區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部署要求,堅持把農房改善作為撬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工程、頭等大事,以走在鹽城乃至蘇北前列的決心,以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為抓手,努力形成農房改善的大豐樣板。截至10月底,全區完成農房改善7400戶,建成13個新型農村社區,在建14個新型農村社區。

堅持紅色引領,打響黨建品牌

以實施農房改善民生工程為契機,我區傾力打造新型農村社區“紅色鄰裡”黨建品牌,把“紅陣地、紅網格、紅隊伍、紅驛站、紅舞台”建到新型農村社區之中,從解決鄰裡家常的小事入手,把服務送到農戶家門口。在每個鎮(街道)新建一個農民集中居住社區,讓有改善居住需求、住房零散偏遠、兜底保障養老的農戶搬進新型農村社區。堅持新型農村社區與基層黨組織陣地“捆綁”建設,同規劃、同打樁、同裝修、同啟用,新型農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配套設置便民服務、就業創業、社會治理、文體娛樂、衛生健康、居家養老等功能布局,按照有黨徽、有黨旗、有國旗、有標識、有黨員形象牆、有紅色文化元素、有無線網絡等“七有”標准,統一推進農村社區黨組織陣地建設。堅守為民初心,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堅決不搞強拆強建,拆不拆、撤不撤,由群眾說了算﹔怎麼補、補多少,全部公示上牆﹔房屋建哪裡、如何建,交給群眾自己選擇。

深挖特色資源,留住田園鄉愁

來到大橋鎮大橋新型農村社區,“川港漁村”“商貿集鎮”“廢灶興墾”“棉糧重地”四大主題景觀把自然風貌、人文景觀、特色產業、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整合在一起。“海、橋、鹽、商、農、桃”六大特色文脈將大橋的風俗、風貌、風物、風氣、風採、風味生動還原,一個有記憶、有鄉愁的鄉村振興樣板躍然於眼前。

讓農民更加安居,讓農村更加秀美,讓鄉風更加文明,我區順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立足維護農民利益,高標准建好新型農村社區,打造適應現代生活、體現鄉村風貌的宜居家園,把自然肌理、人文景觀、特色產業、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整合起來,高質量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在關乎村庄風貌塑造的建筑風格、村口標識、節點小品等設計中,植入郢爰、麋鹿、濕地、古鹽、紅色文化等元素,在細節處留住鄉愁記憶,推動在全區形成一批立足鄉土風貌、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特色田園鄉村。

強化產業支撐,助力富民增收

圍繞產業鏈布局新型農村社區, 我區始終堅持產業居住融合發展,在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時,同步布局配套產業,保証每個新型農村社區附近都有一個主導產業支撐,做足富民增收文章。西團鎮眾心新型社區依托中國拋丸機之鄉的產業優勢,打造家門口就業工程,同時依托牛灣河現代農業園區,吸納社區居民就業、觀光、休閑。白駒鎮馬家村玩具、大橋鎮大橋村鄉村旅游等產業支撐也作用明顯,推動了鄉村旅游,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結合“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行動,我區推進新型農村社區與企業對接聯合,促進村企合作可持續發展。在空間上,“靠近田、貼近廠”,順應村庄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做到鎮村布局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多規合一”。統籌產業支撐,結合現代農業園區、工業園區、旅游景區布局新型農村社區,實現在就業上“能顧家、又掙錢”,發展上“上規模,增效益” ,推動人口要素“聚起來”、農業產業“強起來”、集體經濟“富起來”,實現居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楊家明)

(責編:黃竹岩、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