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觀察:淬煉發展成色 建設質量強國

本報記者  李心萍  林麗鸝

2020年11月18日09: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淬煉發展成色 建設質量強國(產經觀察·著力發展實體經濟②)

  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產品質量更有保障

  精益管理,助力提質增效

  鏡 頭

  “這邊,這邊,把這台設備挪到這裡來。”今年3月以來,天津鬆正電動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廠房經歷了一場生產線大改造。

  2018年起,哈啰出行開始在供應商伙伴中推行精益生產指導項目,以精益管理提升供應鏈的生產管理能力。作為共享助力自行車控制器的供應商,鬆正電動也主動加入其中。“授課老師提醒我們,按照原來的生產線設計,工人作業要等料,產品得走回頭路,效率不夠高,良品率也不夠穩定。”鬆正電動微車事業部外貿產品線總監程偉真告訴記者,今年經過改造,生產線從一條流水線帶兩條組裝線變成了生產組裝一體化,“新布局下,產品從進料到下線不再走回頭路,每個工人作業時間基本一致。”

  精益管理,讓鬆正電動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產品質量更有保障。與去年相比,單台控制器的生產效率提高70%,單位面積產出提升84%,交付能力翻了一番,人均產值從9萬元提升至15萬元。“更重要的是,良品率、穩定性大幅提升,更受客戶青睞,出口額較去年提升30%。”程偉真說。今年前三季度,鬆正電動已實現銷售收入5.23億元,是2019年全年銷售收入的2倍多。

  “產品質量是生產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的”——正如一位國際質量管理權威專家所說,建設質量強國,需要我國企業積極採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切實提高質量競爭力。

  企業是質量強國建設的重要主體,管理是企業永恆的主題。“原料進廠、生產加工、出廠檢驗、缺陷召回等每一個環節都要有嚴格的質量控制制度。”武漢大學教授程虹建議,提升企業質量水平,一方面要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加快成果轉化,注重成果的標准化、專利化,積極應用新技術改善品種質量、提升產品檔次,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標准、計量和檢驗檢測等基礎管理,實現全過程、全方位的質量管理。

  “‘十四五’期間,要重點發揮龍頭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的質量引領示范作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建議,近些年中央企業在質量工作方面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基於質量問題“雙歸零”的系統管理方法,中國兵器集團不接受、不生產、不流轉不合格品的“三不”質量目標管理,中國航空集團“挂賬銷號、問題歸零”的產品質量監督制度等,“我們應該通過各種方法,向各行各業推廣這些具有先進性、創新性的質量管理方法和模式,促進各行業質量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建立健全新型監管機制,提升問題發現處置能力

  創新監管,守護質量安全

  鏡 頭

  “客戶要求我們提供相關許可証,如果不能馬上辦理,就會損失一筆300萬元的訂單。”前些日子,江蘇泰州市力虎工具公司總經理王進有些著急,后來便試著在“泰檢易”平台上尋求幫助。

  工作人員考察企業后,第一時間聯系當地監管部門,指導企業改善管理,達到申請許可証的條件。不到一個月,力虎工具就領到許可証,順利完成訂單。

  據介紹,“泰檢易”平台是泰州市市場監管局推出的“互聯網+”質量基礎設施服務,涵蓋了檢驗檢測線上服務、計量、標准、認証認可等多項業務。

  “十三五”期間,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積極推動下,類似“泰檢易”的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已在不少地方落地。

  建設質量強國,離不開有力有效的監管。“十三五”期間,我國市場監管部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創新監管方式,為質量強國建設保駕護航——

  工業產品質量管理制度實現重構再造。“十三五”期間,我國持續深化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証制度改革,停止征收生產許可証審查費用和發証檢驗費用。許可証管理目錄從2017年的60類壓減至現在的10類。審批程序更加簡化,企業獲証時間從5年前的60個工作日壓縮至現在的最快當場取証。

  建立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積極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試點工作,對不同風險等級的企業採取不同的抽查比例和頻次,力爭實現監管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監管方式不斷創新,使得“十三五”期間質量問題發現和處置能力實現較大提升。“十三五”期間,我國對11萬余家企業生產的12萬批次產品開展國家監督抽查,依法處置不合格企業1萬多家,2019年不合格發現率達到10.7%。

  在群眾普遍關心的特種設備、食品等領域,質量安全風險得到有效控制。我國萬台特種設備死亡率持續下降,從2016年的0.33降至2019年的0.11。積極推進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推動食品質量提升,守住了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重大食品安全風險的底線,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中向好。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期間,市場監管部門將著力構建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體系、追溯體系和風險監測體系,強化完善以監測評估為基礎、以分類監管為抓手、以信用監管為依托、以智慧監管為支撐的新型質量安全監管機制,進一步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能、守牢安全底線,扎實推進質量強國建設。

  提升勞動者素質,提高技術工人待遇

  工匠精神,造就更高品質

  鏡 頭

  全球最大噸位的全地面起重機什麼樣?走進徐工集團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記者見識了它的威力——這台1600噸全地面起重機,7節主臂長度達92.4米,塔臂可伸展至84米,風電臂長可伸展至51.5米,在4—6級風力下,吊起近百噸風機安裝時,誤差不超5毫米。

  吊裝能力驚人,關鍵靠什麼?靠焊接。這台起重機所用板材強度有的達到1100兆帕,連接這些板材的焊縫,需要達到同樣強度,焊接工藝更為復雜,若分寸火候拿捏不好,產品質量就會出問題。2018年,接到生產任務后,徐工起重機結構車間焊工張懷紅憑借精湛技藝“繪制”出一條條完美焊縫。

  高超技藝的背后是異乎尋常的努力。在車間,張懷紅每天第一個到崗,平焊、立焊、橫焊、仰焊,一項一項地練﹔站、仰、蹲、趴,一招一式地做。為練好手握焊槍的基本功,張懷紅每晚在手臂上捆沙袋、舉磚塊,以此增強胳膊負重能力,練就平穩的持焊槍手法。工作20年來,張懷紅手工焊過的焊道超過40萬米,逐步成長為徐工焊工隊伍中的領軍人才。

  提升產品質量,離不開千千萬萬的一線勞動者。“十三五”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企業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和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春潮行動”,使勞動者素質得到顯著提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得到更好弘揚。

  “建設質量強國,工匠精神與質量硬件建設同等重要。”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認為,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勞動力資源,但一些一線勞動者的素質潛力還有待挖掘,“產業質量要升級,必須補上人力資源升級這一課。企業應利用薪酬激勵、股權激勵等機制吸引工人、留住工人,打造高級技工培養晉升平台。”

  “弘揚工匠精神,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提高技術工人的待遇。”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教授吳甦建議,“十四五”時期,我國應組織更多行業性、地區性的技能競賽,引導企業、行業乃至全社會提高對技術工人的重視程度,還可鼓勵各地有關部門根據人才缺口情況,針對專業性技術人才引進出台相關支持政策。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18日 18 版)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