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

潘墨濤

2020年11月18日07: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新論)

  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基礎。“十三五”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農業農村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動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通過分層分類培訓,目前我國高素質農民隊伍規模達到1700萬人,涌現出一大批“田秀才”“土專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是脫貧攻堅偉大實踐積累的寶貴經驗之一。應當看到,當前一部分農民剛剛脫貧,對教育培訓的需求很大,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還有很大空間。智和志就是內力、內因,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像扶貧開發那樣強化扶智、扶志,注重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注重培育農民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各項技能,注重激發農村地區和農民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繼續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內生動力培育力度,用好農民培訓教育這個重要抓手。

  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准確把握農民教育的豐富內涵是前提。相較於普通國民教育、職業教育等專業領域,農民教育處於經濟發展和鄉村治理的“交叉地帶”,涉及社會治理、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甚至垃圾分類等方方面面,復雜程度高、覆蓋面廣、需求多元的特點突出。因此,做好新時代農民教育,必須圍繞農民自身發展的多元訴求施行分類教育,圍繞不同地區的多樣特質回應特定發展階段的特定需求,努力實現農民教育與國家戰略的適應性發展。從全面了解產業扶持、財政補貼、金融保險、社會保障等政策支持,到掌握市場規律、法律法規和農業知識,再到操作農機器具、掌握種植養殖技術等,隻有精准設計教育內容和方法,才能讓農民教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改革完善農民教育制度是保障。當前,我國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已經初具規模,教育教學模式也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做好新型農民隊伍建設,必須聚焦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下足職業化、規范化的硬功夫,用好全社會資源和力量。比如,整合農業職業學校、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科技科普示范園區、農民夜校、鄉村振興學院等各類教育培訓資源,提高其持續性與制度化水平﹔匯聚項目、資金,明確牽頭部門和牽頭責任人,避免“撒胡椒面”式的投入﹔建立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鼓勵社會主體參與農村農民教育,支持鄉賢辦學,激發農村農民教育活力﹔堅持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加快實現農業科教雲平台的落地對接、推廣應用。夯基礎、建制度、強隊伍、提效能,各類教育資源、科技資源、人才資源才會源源不斷流向農村和農業。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農民教育也面臨更加緊迫的形勢和任務。繼續加大重視程度,健全體制機制,完善方式方法,我們就一定能培養造就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願景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