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江蘇以基層善治增進百姓福祉

2020年12月21日07:26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以基層善治增進百姓福祉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啟“中國之治”新境界。推進“中國之治”,最基礎最重要的抓手,是開展好“基層之治”。

“十三五”以來,江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重點領域的制度探索和治理效能帶動建設系統完備的治理體系,用生動的基層實踐探索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實現路徑,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

系統化推進,

農民過上現代城鎮生活

寒冬時節,走進灌雲縣堆溝港鎮興港中心村,整齊劃一的居民集中居住區干淨整潔,繁華熱鬧的商業集中區車水馬龍,波光粼粼的函珠湖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村子中央,彰顯著這個文明鄉村的無限魅力。

隨著蘇北農房改善工作的順利推進,今年1至11月,蘇北五市又有超過10萬戶農民住進新居。

村庄換了模樣,生活也開啟新篇章。以農房改善為契機,江蘇系統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配套、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等,同時創新基層組織建設,探索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模式,讓農民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

宿遷市圍繞產業鏈布局農房項目,圍繞農房項目打造產業鏈,推動“農房+特色產業”“農房+重大項目”“農房+互聯網”“農房+農旅”“農房+康養”等深度融合,累計開工農房產業配套項目254個,完成投資75.7億元,農房項目區開工企村聯建項目146個,累計新增就業2.1萬人。在“家門口”的農業產業園,宿城區耿車鎮劉圩村村民王穎開始多肉直播帶貨,最多的時候,一個月收入近萬元。

不少農村不僅通上農村公路、天然氣、公交車,還有了污水處理站、垃圾收運點,“家門口”有活干、“家門口”上幼兒園、養老院,甚至有了快遞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的同時,社會治理模式改革也在同步跟進。灌雲縣堆溝港鎮黨委結合農房改善后農村集中居住區治理需要,將集中居住區劃分為7個紅色排,由黨員群眾推選7名先鋒崗、7名排長聯系各排居民。以集中居住區居民“微需求”為導向,積極開展“微治理”,通過開展黨員“微積分”管理、“先鋒黨員分享會”、“身邊的文明故事”等系列活動,引導黨員積極投身到社區治理中,全面提升興港中心村基層治理服務水平。說起新變化,興港中心村社區居民付殿秀忍不住嘖嘖贊嘆:“過去鄰裡發生矛盾沒人管,你一言我一語越鬧越大,現如今‘老英模’上門調解,幾句話誤會就消除了。”

宿遷市進一步理順新型社區和原村居黨組織、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之間關系,探索形成新型農村社區黨建工作新模式,搭建“一委兩站五崗”組織架構,社區黨委下設黨建工作站、文明實踐站以及產業發展、生態優居、便民服務、網格治理、富民增收等5個專職崗位,以黨組織的率先融合推動黨委實體化運作,已建成新型農村社區黨建示范點60個,推動基層組織“有實力、有活力”。

共建共治共享,

“善治”江蘇暖人心

“謝謝你們幫我解決這樁煩心事。”近日,無錫市濱湖區居民、71歲的馮秀芳帶著一家老小登門感謝網格法官。兩年前,一樁交通意外讓馮秀芳一家墊付了大量醫藥費,在向責任方索賠無果后,全家人一直愁眉不展。

樂山社區網格員徐嘉鴻得知后,立即安排社區“三官一律”團隊參與調解。調解過程中,社區組織相關的醫學專家和律師進行討論分析,最終促成責任方賠付馮秀芳家損失,一樁糾紛得以化解。

從居民有事“不好辦”到困難解決“一條龍”,從社會組織“自娛自樂”到承擔公共職能華麗轉身,從部門“單打獨斗”到諸多團隊“聯合作戰”……2017年起,江蘇深入推進網格化社會治理機制創新,推動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加強省市社會治理大數據中心、智能應用平台建設,以12萬張城鄉網格、30萬名專兼職網格員的配置,率先構建覆蓋省域的網格化治理體系,讓90%的安全隱患和矛盾糾紛在網格內得到處置和化解,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江蘇特點的社會治理之路。

“社會治理的重心在基層,難點在基層,活力也在基層,這就要求我們要以繡花功夫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省委政法委基層社會治理處負責人表示,網格化社會治理讓很多解不開的“難題”迎刃而解。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后,江蘇依靠大數據精准導航,通過網格化立體防控,廣大黨員干部邁開腳板深入一線,織密扎牢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第一道防線”,為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贏得先機。

為進一步擦亮這張“金字招牌”,更好地發揚江蘇經驗,《江蘇省城鄉網格化服務管理辦法》將從明年1月1日起實施,為全省網格化社會治理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是基層社會治理難題的寫照。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江蘇不斷創新組織群眾、發動群眾機制,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目前,全省已設立各類群防群治組織3.6萬個,發展平安志願者380萬人,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注入強大力量源泉。

如今,在泰州農村常能見到這樣的畫面:村委會大院或是村民家門口擺上一張小桌、幾個板凳,老黨員、村干部和法院工作人員等組成“評審團”,走村串戶進行調解,將“巡回審理法庭”開到村民家門口。

“現在,我們心裡都有一把‘法尺’,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很清楚。”興化市昌榮鎮村民王宏偉表示,老百姓現在已經習慣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纏著村干部,更不用上訪。

“發揮自治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基礎作用,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改革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用崇德向善的力量,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泰州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李向道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治理法寶。

體系優化,

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在南京市秦淮區紅花街道便民服務中心,企業、群眾可在窗口辦理民政、計生、稅務、市場監管等方面的142項審批服務事項,也能在24小時自助服務區全天候辦事﹔

在揚中市,農業領域的執法隊伍整合后,執法效能明顯提升,在今年7月開始的長江禁捕中出動執法人員2000多人次,查處非法捕撈42起﹔

在阜寧縣,多個部門設立的網格都接入“審批服務執法一體化平台”,並配齊專兼職網格員和移動終端,加強網格日常巡查工作﹔

南通市市、縣、鄉三級區域治理現代化指揮平台上下貫通,形成全覆蓋、立體化的指揮調度體系,能夠精准高效地處置問題、監測預警、分析研判﹔

……

“十三五”期間,我省深入推進多項改革,著力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治理體系,以體系的優化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推動省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走在前列。

以“審批服務”為切入口,江蘇持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從體制上保障“企業創業受尊重、百姓辦事不求人”。江蘇開創的“不見面審批”,成為全國“放管服”改革領域的亮麗名片。廣大群眾普遍感到辦事少跑腿、更方便,企業紛紛點贊創業興業門檻降了、制度成本低了。

第二輪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江蘇在經濟發達鎮逐步探索形成“1+4”治理模式,即“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審批服務一窗口、綜合執法一隊伍、基層治理一網格、指揮調度一中心”,有效補齊基層治理短板。目前,全省“三整合”改革基本完成,鄉鎮、街道權限人員增加,服務下沉、執法下移,保障基層事情基層辦、基層權力給基層、基層事情有人辦。

改革深入基層、體制明顯優化之際,各地積極使用現代技術,賦能基層治理。以基層行政執法為例,我省通過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有效解決多頭執法、多層執法、執法擾民、基層執法力量不足,以及跨部門、跨領域、跨區域執法難等問題。各地各級指揮中心對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積極應用,顯著提升執法效率和監管水平。在不平凡的2020年,江蘇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個戰場,都交上了優異答卷,基層治理能力經受住大戰的考驗。(郁 芬 徐冠英 林元沁)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