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樓深化改革:蹄疾步穩創“首善版本”

2020年12月25日07:56  來源:南京日報
 
原標題:鼓樓深化改革:蹄疾步穩創“首善版本”

全年28項改革任務84個具體事項,全面完成﹔多項改革類工作獲省市表彰通報、督查激勵﹔多篇改革經驗性文章刊發於《改革內參》《江蘇改革簡報》《南京改革》﹔一批改革成果讓百姓直接受益,百姓的獲得感滿意度成色更足……時至歲末,鼓樓區喜訊頻傳。

近一年來,作為“首善之區”,鼓樓區以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統領,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用法治思維和系統思維推進改革,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優化推進機制、突出創新探索,啃硬骨頭、克大難題,改革之路蹄疾步穩。尤其是建設“硅巷模式”創新集聚中心、國企改革、街道基層治理“三整合”集成改革,探索創新,成就“鼓樓版本”,為鼓樓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能。

改執法模式 促高效治理

基層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紐帶,是服務人民群眾的平台。人手少、任務重、無權限一直是困擾和影響基層綜合執法工作的難題。目前,鼓樓以推進基層整合審批服務執法力量改革工作為契機,整合執法要素,積極探索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新模式,推動綜合行政執法資源、力量和管理在街道有機融合,不斷提升基層協同治理效能。

7月,該區順利通過市委編辦關於區級和街道八個方面32項改革工作的評估驗收,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完整構建,黨建、治理、服務等各項工作水平大幅提升。

前不久,小市街道接到一起居民投訴,反映燒烤店油煙擾民。街道環保干事郭健上門檢查,原因是店主油煙裝置清洗不及時。

“店主經營燒烤生意,油煙淨化器清洗頻次少,油煙味濃,引起居民投訴。”郭健說,“以前,我們沒有執法權,現在綜合執法局可以‘出手’了”。公安、市場監管局、環保、城管等執法人員在檢查中發現,該棟樓是獨立產權商業房,不適宜做餐飲項目,燒烤店也不能再開下去了。

店主急得一籌莫展。城管執法人員了解到店主的困難,幫他聯系上附近的空置門面,問題得到解決。“以往靠我一個人,哪能這麼快化解糾紛啊。”郭健給綜合執法的效率點贊。

這個由各隊員分工合作形成的治理體系,就是街道的綜合執法局。提起這個新生事物,鼓樓區委編辦副主任馬舉國介紹,該區根據省委編辦、省司法廳、省政務辦聯合下發的323項執法權限清單,確定了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局的78項相對集中處罰權力事項,選擇了區城管、市場、安監、公安等部門的523名人員下沉到各局,向13個街道“報到”,組建起13支綜合執法隊伍。

“13個街道的綜合執法局局長,全部由街道辦事處主任兼任,全區719名街道干部全部取得行政執法資格。”馬舉國說,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執法力量得到增強,覆蓋面更廣,解決了以往街道“看得見,管不了”、職能部門“管得了,看不見”的難題。

除了將人員兵力“化整為零”分散至各街道,鼓樓還“化零為整”,形成基層治理“多網合一”,將轄區內人、地、事、物、組織等各類資源全部納入網格,實現“一網覆蓋”高效管理模式。

“過去,街道裡因條口不同導致了網格劃分不同,網格員對接多個工作系統,重復勞動多效率較低。”寧海路街道黨委副書記李雅婕說,在鼓樓區委領導統籌下,寧海路街道作為試點單位,推行黨建、城管、綜治、民政、安監、綜合執法“多網合一”模式,借助社區治理一體化平台,規范全街道網格運行,做實精細化管理。

“整合‘一張網’后,每個網格隻需配備一名專職網格員,志願者、社區黨員等作為兼職網格員共同承擔治理職責。網格員每天巡查固定網格,及時發現反饋問題。對於復雜問題或力所不能及的問題,網格員及時向社區反饋或通過工作系統上報街道,由街道對口派人解決。”李雅婕說,“‘多網合一’后,網格員不必再身兼多職,不同條口也不再‘各自為政’,在為基層減負的同時,也大大提高基層治理效率。”

改運行機制 育全科人才

建設創新名城,必須厚植創新生態,匯聚要素資源。今年,全市新一輪的高新區改革形成了“1+15”格局,放眼全球“移植大樹”,打造苗圃“培育樹苗”,南京高新區(鼓樓園)就是其中之一。3月26日,鼓樓區落實《南京高新區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總體要求,正式成立南京高新區(鼓樓園)。

改革是“破”、建設是“立”。鼓樓高新區的改革首先從建立激勵型薪酬機制開始。

“基本薪酬+績效薪酬”全員薪酬體系、“季考核+年清算”的KPI考核模式……這樣的薪酬分配方式傾向於指標任務重的部門、完成指標業績好的個人,樹立了能上能下、多勞多得的價值導向,人員薪酬就此實現“鐵工資”向“活薪酬”轉變。今年10月前,鼓樓高新區完成半年考核並預兌現了目標激勵獎,進一步激發干部員工爭先創優、園區爭先進位。

“跑步”完成的隊形轉變,帶來了肉眼可見的效果——員工積極性、戰斗力被顯著調動,鼓樓高新區也因此拉練出一支充滿激情的“特種部隊”。

高新區經濟運行部部長馮磊,是今年全市“百校對接計劃”首批派駐人員之一,赴浙江大學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擔任科技人才專員一職。“在外任職,心裡裝的還是園區的事兒。”馮磊笑著說,他積極對接行業領軍企業,成功推進旭航網絡江蘇公司、依圖醫療江蘇公司兩家總部型企業在鼓樓落地。

市場化手段賦能下,園區內的眾多“單項高手”還轉變為“全科人才”。黨政工作部的徐惠子原先隻專注於內勤行政,如今加入展廳講解團,通過宣傳政策大幅提高了招商業務水平﹔高校聯絡部的馮奎,連續兩年擔任“創新周”活動組的聯絡員,除了組織高校院所、優質企業參展外,還要牽頭協調全區十幾項活動。一個個爭先創優的“特種兵”如同一個個充滿活力的細胞,讓整個高新區生機勃勃。

改存量空間 創增量價值

當城市外延不斷擴展,主城功能日漸外溢、大量存量空間等待激活,區域發展也隨之受限。如何通過改革向存量空間要增量?鼓樓硅巷給出了答案。

近年來,該區將硅巷建設視為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環,突出創新舉措和特色亮點,盤活校院存量空間、激發老城商業活力、鏈接科創人才群體、培育新興產業,為高質量發展打造“強引擎”。

鼓樓區科技局副局長葛楓介紹,該區把提升備案項目、建成目標項目、推動儲備項目作為城市硅巷建設的重要任務,構建了“一圈雙軸多點”(環南大知識經濟圈,模范馬路“研發產業軸”和虎踞路“文創產業軸”,以及中電科集團、南京新工集團等一批專業化科研集團)的總體發展格局。“目前,已通過市備案的萬谷硅巷、南財硅巷、金川硅巷共計20.4萬平方米,主導產業佔比均達75%以上,硅巷建設總面積達到31.1萬平方米。”他說。

“所有手續都交給各個部門來辦,不讓企業跑。”這是萬谷硅巷相關負責人和鼓樓區人民政府打交道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給力的服務締造優質的硅巷,優質的硅巷孵化高成長性的企業。在萬谷硅巷內,南京萌煮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兩年前還是一家初創公司,從事嬰幼兒食品研發和線上銷售。如今,在鼓樓區的創新政策與科技助力下,成長為月銷售額達1600多萬元的科技企業,獲得2500萬元風險投資,估值過3億。

筑高品質“巢”,引高素質“鳳”,推進硅巷建設,鼓樓捷報再傳。葛楓透露,目前中科紫台創新基地、紅五月雙創基地、智夢園、南大蘇富特硅巷等共計10.7萬平方米的待備案項目,將在本月底完成提升改造,整體入住率已近80%。此外,針對環南大硅巷載體建設,已摸排出周邊潛在可利用載體資源,涉及華僑路、湖南路等14棟樓宇共計10萬平方米。

據了解,下一步鼓樓計劃推動南大鼓樓校區地下公共停車場建設,不僅可以優化硅巷配套設施,也可以緩解周邊老舊小區的停車難,給居民帶來更多實惠。

著眼2021年,鼓樓區堅持謀定而后動,繼續以問題為導向,已預排出新的“改革清單”。

該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鼓樓將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主線,以落實“十四五”時期重大發展戰略任務為牽引,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在戰略上布好局、在關鍵處落好子,突出集成化、標准化、差異化推進改革,扎實推進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大膽探索,鼓勵創新,不斷完善中心城區社會治理體系,提高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爭當“領頭雁”,用“大數據”賦能社區治理

開發“鼓樓e家”社區自治平台,通過數據分析比對,讓居民享受更便捷的在線服務﹔建立數據庫,結合“以居民滿意度為導向”的考評機制,創新開展社區治理……鼓樓區民政局副局長李文和她的團隊,個個都是“數據能手”,善借數據之力,提高為民服務的效率。

2018年,由區民政局牽頭開發的“鼓樓e家”綜合信息服務平台上線,包括社區在線治理、社區便民服務等內容。

“平台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社區、居民情況,制定更精准、更便捷的服務‘菜單’,把為民服務,落到實處。”李文說,創新社區“雲”治理模式,也讓她認識到善用數據的重要性。

在抗擊疫情期間,大數據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李文擔任“社會和社區防控組”負責人,她的團隊與科技公司合作,在全市率先推出“鼓樓區疫情管控系統”平台。

疫情初期,街道、社區拉網式排查各類重點人群情況,高峰期數據達到上萬條,一線排查人員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李文說,利用大數據平台,減輕了人員的負擔,還能確保所有上報數據更精准可靠。

眼下,李文和團隊正對社區治理進行探索,創新以居民滿意度為主要內容的社工績效考核機制。全區1076名社工,服務好不好,居民來打分。

“社工的‘成績單’,就是居民對他們的滿意度,都匯總在數據庫裡,一目了然。”她說,通過數據分析,幫助社工找到差距﹔對於居民訴求,想辦法豐富服務內容……在李文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下,鼓樓區2018年創成“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2019年挂牌“全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對於這一項項成績,李文卻十分謙虛,她說,“數據能手”才剛剛上路,社區治理仍需要不斷地創新探索。

做個“有心人”,發揮智力助力深化改革

程夢姍是鼓樓區委研究室綜合科科長,這名85后的年輕干部,被同事贊為改革路上的有心人。

在2019年市對區考核中,程夢姍是深化改革指標的具體責任人,組織《改革要點》等改革類文件編發﹔她還承擔“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國資國企改革”等重點改革開展專項督查等工作。

不管人在哪裡,她時常想的、談的都是體制機制改革的事兒。

今年疫情防控初期,程夢姍和同事下沉社區,值守在北京西路70-1小區的進口,排查人員、布控設防。“小區無物管,識別外來人員,主要靠看臉。”程夢姍說,這樣耗費人力且效率不高。

她與社區同事交流,在腦海中,構思無物管小區長效管理的文章,比如增加“人臉識別”等“技防”手段。通過“解剖”小區這隻“麻雀”,她思考著,如何推進基層治理創新。

經過一段時間的材料收集、走訪調查,程夢姍發表文章《建設智慧社區 提升治理能力——以中央門街道探索無物管老舊小區長效管理為例》。如今,鼓樓在推進基層治理創新中,注重打造智慧化社區。她很開心,自己也貢獻了一點力量。

推動企業復工達產時,程夢姍走訪企業、研究政策,撰寫《南京市鼓樓區復工達產工作的問題和建議》,刊登在國家發改委《改革內參》上﹔完成關於鼓樓區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文章——《開辟改革新戰場 吹響“四新”沖鋒號》,刊登在市委改革辦重點刊物《南京改革》上……她不斷潛心研究、奮筆疾書,繼續做改革路上的有心人。

本組撰稿 吳茜茜 袁冶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