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一江清水”盡展和諧相融新畫卷

2021年01月05日07:21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一江清水”盡展和諧相融新畫卷

驅車行駛在南通五山濱江風光帶,抬眼可見江上碧濤萬頃,側耳可聽林間鳥鳴啁啾。過去,這段長江岸線小景區、老港區、破廠區、舊小區相互交織,“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近年來,當地累計關停了200多家散亂污企業,清理了160多條小雜船,關閉了當時全國最大的進口硫磺集散基地,拆除河道周邊違建,修復騰出岸線,新增森林面積,在長江邊逐步構筑起一道綠色廊道。

“過去臟亂差的地方變成現在公園的綠化帶,說明我們隻要下決心,就一定能落實好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考察調研時指出。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總書記念茲在茲。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五年來,江蘇堅決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致力標本兼治治理環境污染、壯士斷腕解決“重化圍江”,彰顯向長江生態環境透支問題宣戰的堅決態度和堅定決心。

浩蕩八百裡,江蘇魚米鄉。踐行新發展理念,矢志高質量發展,一曲澎湃激越的新時代“長江之歌”,在江蘇10萬平方公裡廣袤大地上磅礡奏響。

覺醒,重塑“江”與“人”的關系

在南京浦口區,46歲的楊金龍主動結束了幾十年的漁民生涯,和其他100多名漁民一起上了岸。如今,楊金龍已從“捕魚人”變身“護豚員”。“前幾年江豚很罕見,現在經常看到。最開心的是看到小江豚,之前我一次看到4隻,這說明江豚在繁殖。”楊金龍興奮地翻出照片給記者看,眼裡閃著光。

五年荏苒,大江巨變。行走長江兩岸,沿江的工廠碼頭正化身為柳堤葦岸,日漸清澈的江水裡江豚活動明顯增多……從靠江吃江到靠江護江,大江兩岸的江蘇兒女變革性重塑“江”與“人”的關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用綠色發展的生態自覺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長江文明新時代篇章。

五年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沿江展開調研,多次召開工作推進會,推動長江大保護勁頭不鬆、力度不減。

2018年5月,省委書記婁勤儉帶領沿江八市和省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乘船對江蘇段全程考察,強調要堅持系統思維,注重規律把握,自覺扛起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重任,去年又把這項工作作為牽頭聯系的重點改革任務加以推進。省長吳政隆多次深入沿江各地問題點位實地檢查,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舉一反三,標本兼治,務必抓出成效,堅決打好長江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

江蘇依江發展、因江而興,改革開放以來,在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生態退化、環境污染、資源緊缺的沉重代價。“長江病實質是發展之病,根子在發展理念。”去年10月21日,婁勤儉在《學習時報》撰文表示,“我們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戰略思想,在深學深悟中糾正片面認識,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不斷筑牢全省推動長江大保護的共同思想基礎。”

而就在文章發表一天前,江蘇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會議在常州召開,這不僅是江蘇近兩年來每半年召開一次現場推進會的延續,也是在一個大的時間節點上對工作的一次全面回顧和加油推進。

“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是我省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希望和期盼。”會上,婁勤儉動情地說,隻要我們不折不扣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去做,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再接再厲、持續加力,就一定能夠更好回饋反哺母親河,讓長江江蘇段煥發生機、澤被后世。

全省上下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作為系統工程統籌謀劃,堅持省域全境一體納入,堅持山水林田湖草共治,堅持破除舊動能培育新動能,堅持自身發展與協同發展,先后出台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狠抓問題整改、生態修復、結構調整、優化布局、交通建設,在省域全境展開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

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五年來省級財政用於相關長江生態修復、污染治理等資金1300多億元。率先在全國建立高質量監測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形成注重發展方式轉變、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考核指揮棒,堅決扭轉一些地方和干部“重發展輕保護”“重增長輕治污”,甚至“以環境換增長”的政績觀偏差,推動發展思路加快向“靠江護江”轉變。

“沿江生態環境質量達到五年來最好水平!”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說,2020年我省PM2.5年均濃度“六連降”,長江干流水質總體為優,主要入江支流斷面優Ⅲ比例提升34.3個百分點,全面消除劣Ⅴ類斷面。“這幾年,我們聚焦長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實施‘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污染治理‘4+1’工程等徹底整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之顯也前所未有。”

嬗變,重現水韻江蘇之美

寒冬,記者來到鎮江長江豚類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蘆葦遍地,遠處一片樹林的樹梢,布滿密密麻麻的“白點”。“那都是白色鷺鳥。”保護區負責人說,目前,保護區內共有100多種鳥類,另有猛禽十多種,“與以前比,環境變化翻天覆地”。

2018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鎮江長江豚類自然保護區7000多畝江灘濕地被非法侵佔。“鎮江迅速行動,僅用半年多時間就徹底整改到位。”談起整改,保護區管理處研究員級高工朱孝鋒仍記憶猶新,“經過人工覆土、自然恢復,保護區內水域生態環境迅速改善,鳥類明顯增多,江豚戲水再現。”

鎮江的整改只是江蘇整改突出環境問題的一幀剪影。17+11+114+596,這組數字背后是長江經濟帶江蘇段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更是江蘇自加壓力、鐵腕治理的堅定決心。兩次國家警示片披露問題“17+11”個,省級自查問題114項,岸線利用項目清理596個……每一個都是“硬骨頭”。

“下猛藥”“出重拳”“零容忍”,一系列“止血縫針”的“硬舉措”全面瞄准突出環境問題。目前,國家警示片披露問題徹底整改到位,省級自查問題整改全面完成,岸線利用項目全部清理完畢。

“2018年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泰興兩次被點名。歷史問題的暴露,說明我們工作的深度還不夠。”泰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吳小平說,泰州以刮骨療傷的決心,打贏這場翻身仗。2018年底,泰州在全國率先啟動“長江大體檢”,對長江泰州段全面體檢。去年,“健康長江泰州行動”指揮中心正式啟用,通過大數據平台,將泰州段沿線不同類型的排口“一網打盡”。

在集中火力抓整治的同時,江蘇加大投入抓修復,幾年嬗變,長江兩岸變化巨大,重現水韻江蘇之美。

看得見的巨大變化,讓住在揚子江頭的南京江寧濱江廣場附近的湯成秀感慨萬千,“20年前,我經常用扁擔從江灘上挑工業氨水回家種菜,一路臟亂差,相比現在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記憶中的濱江建材廠、陳塘造船廠、二江船舶修造廠等,現在成了綠色生態帶,這廣場簡直就是個大公園!”

看得見的巨大變化,也讓住在揚子江尾的啟東圓陀角旅游度假區圓陀角村村民陳漢平眉開眼笑,“長江入海口水更清了,我們圓陀角的環境更美了,來旅游觀光的人更多了,像恆大這樣的大企業都來投資開發,我們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創業,真是太實惠了!”

長江之病,生態環境是表,“重化圍江”是根。我省以“釘釘子精神”迎難而上,“重化圍江”難題加速破解。

長江常州段是我省沿江城市中岸線最短的區域。但最高峰時,這裡卻聚集了120余家化工生產企業,是“化工圍江”最明顯的區域之一。2019年化工企業降至84家、2020年底壓縮至41家、2021年底將壓縮至30家……這組數字宣示著常州的擔當和決心。

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姜浩說,騰退過程中要將原有的“好苗子”留下來,拿出騰挪置換的空間助其轉型。

誠達石化工業有限公司,便是一株存量“好苗子”。企業總經理吳鈞告訴記者,“騰挪后,園區擠出的空間可為企業內遷發展、高起點謀劃設施建設提供機遇。”搬遷重建后的誠達石化還將與園區另一家存量企業新陽科技構成更為緊密的上下游關系——新陽生產的苯乙烯將以管道輸送的方式直抵誠達,一改車運化工原料的物流模式,極大降低運輸過程的環保安全風險。

五年來,全省關停退出鋼鐵產能1788萬噸、水泥產能1565萬噸,化工生產企業壓減到2924家,沿江1公裡內化工生產企業關閉退出132家。

江豚,是長江生態系統的指示物種。在南京觀察江豚志願者姚斌看來,越來越多的江豚現身,是對長江大保護的無言贊許。以南京為例,據多個觀測點統計,長江江豚現在和南京市民一年“打照面”約2000次。

新生,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

長江生態環境之“病”,從根子上來說,是發展方式之“病”、發展理念之“病”。江蘇以系統化思維謀劃,出台一系列創新之策、率先之舉,下好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先手棋”。

“推動長江經濟帶江蘇段高質量發展,不能僅限於沿江八市,而是要把13個市一體納入。”省發改委主任李侃楨說,江蘇在全國率先制定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把省域全境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

理念之變,推動了制度重構。五年來,江蘇把制度保障和機制創新作為根本之舉,探索形成一批長效機制,筑牢長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鐵柵欄”。

負面清單有效執行。制定出台《〈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指南〉江蘇省實施細則(試行)》,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立下了長江干流及14條支流1公裡范圍內的“最嚴規矩”。

“三線一單”全面管控。出台《“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建立了覆蓋全省的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准入清單的管控體系,讓紅線“守得住”、發展“保得好”、效益“調得高”。

司法協作守護長江。五年來,省公安、法院、檢察部門建立執法協作機制,用嚴密的法治全流域、跨區劃守護母親河。全省公安機關共偵辦污染環境犯罪案件1963起,省法院率先在全國以生態功能區為單位設立9家環境資源法庭。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承載著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不僅要大保護,還要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漫步南京棲霞區燕子磯濱江公園,岸綠景秀。這裡曾是南京城北的“化工之鄉”。近年來,棲霞區投入150多億元,關停搬遷全部404家企業。此后,通過培植新業態,燕子磯實現了從“傳統工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蝶變。

“結合近年來的實踐,我們體會到,做好污染治理的‘減法’固然艱辛,但做好‘騰籠換鳳’的‘加法’,尤其考驗能力和水平,這也是片區高質量轉型的關鍵所在。” 南京市棲霞區委書記黎輝坦言。

在壓減淘汰沿江地區重化產能、落后產能的同時,我省新舊動能加速轉換。在常州,新型碳材料先進制造業集群正在崛起,集群去年產值高達823億元﹔泰連錫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先進制造業集群內擁有企業2400余家,約佔全國總產值10.88%……從新型碳材料到大醫藥健康產業,從物聯網到集成電路, 在我省沿江八市,地標產業相繼崛起,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揚子江畔的產業高峰正在成為別樣的風景。

“破除舊動能,切換新動能,江蘇正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新型產業航空母艦。”李侃楨說,從全國來看,我省新材料、新醫藥、新能源、軟件、節能環保等產業居全國第一,集成電路、物聯網、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領域創新和產業層次實現了大幅躍升。

駐足江畔,我們深切感受到古人描繪的“江流翻白浪,木葉落青楓”的美麗景象。如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已在江淮大地牢牢生根,江蘇正走出一條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吳 瓊 許海燕)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