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五市環境空氣質量率先達到國家二級標准

2021年01月10日07:44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我省藍天保衛戰取得突破性進展

  藍天保衛戰3年攻堅,我省空氣質量持續明顯改善。

  2017年至2020年,全省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9微克/立方米、降幅19%,首次“破40”﹔空氣優良天數增加27天,超290天,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約束性目標。南京、無錫、蘇州、南通、鹽城五市PM2.5濃度2020年首次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35微克/立方米)以下,完成了省政府下達的優良天數比率77.8%的“藍天小目標”。其中,南京市去年PM2.5平均濃度31微克/立方米,為全省最低且改善幅度最大﹔南通市空氣優良天數比率87.7%,連續3年保持全省第一﹔蘇州市空氣質量保持連續52天無污染,創下了有記錄以來連續優良天數的最好成績。

  日前,省打好污染防治指揮部辦公室向上述五市市委、市政府發出賀信,祝賀其對全省大氣質量改善作出貢獻。

  PM2.5濃度不高於35微克/立方米符合世衛組織推薦標准,是我省藍天保衛戰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標志。

  “一把手”親自抓,給藍天攻堅戰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南京市委、市政府每年簽訂“書記版”環保目標責任狀,市委書記同各板塊書記簽訂“責任狀”,板塊書記成為屬地污染防治第一責任人,對轄區內環境空氣質量負總責﹔市委主要領導每月調度環保工作,各板塊主要領導擔任35個重點管控區點位長,真正將治氣工作“一崗雙責”落到實處。

  南通濱江臨海,客觀上大氣污染物易於擴散。那麼是不是基於地理優勢,南通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就可以“躺贏”?南通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負責人丁年龍回應,南通工業發展起步早,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以燃煤為主,廢氣排放量大,且部分企業污染治理水平不高。2018年,南通煤炭消耗量為1929.6萬噸,位居江蘇省第三﹔VOCs(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為102196.2噸,位居全省第四﹔機動車保有量超過200萬輛。過去一年,南通市著力加強臭氧污染防治,全面開展揮發性有機物重點行業、重點地區、重點集群的深度治理﹔聚焦薄弱環節,深入開展揚塵治理“654”、柴油貨車污染攻堅“410”專項行動﹔強化重點行業深度減排,對重點燃煤電廠實施常態化超潔淨排放﹔建立空氣質量異常預警和應急管控機制,提前預警、果斷“削峰”。

  精准防控、靶向治療。蘇州發揮與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質量優化提升戰略合作的優勢,率先採用高分辨率衛星定位各類涉氣污染源,通過為期一年的調查,基本摸清了本地污染狀況,最終確定了以嚴控硝酸鹽為主,兼顧硫酸鹽、銨鹽和二次氣溶膠的PM2.5控制,以及以工業VOCs和高污染機動車污染治理為手段的臭氧控制兩個符合蘇州實際的大氣環境治理方向,完成2712項年度大氣污染治理工程項目。

  監管工業污染源並不意味著“一刀切”。無錫市邀請行業專家夏季對349家VOCs重點企業,冬季對鋼鐵、水泥、熱電等重點行業的482家企業開展技術指導,提出大氣治理的“一企一策”。

  鹽城牽頭成立淮河生態經濟帶生態環保聯防聯治專委會,擴大生態“朋友圈”。2020年9月,沿黃(渤)海6省市15個市(區)檢察院在鹽城共建黃(渤)海濕地檢察保護聯盟。

  空氣質量率先達到國家二級標准后,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什麼?

  “好的做法和機制要延續下去。”南京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處長周徐海說,PM2.5濃度降低后,大氣治理最大的“攔路虎”是臭氧污染,南京市VOCs排放量較大,且產生源頭面廣量大,很難通過推動重點工程來取得明顯成效,下一步將繼續與高校合作,研究臭氧污染治理南京方案。

  蘇州提出要推進VOCs“夏病冬治”,開展紡織、金屬制品、電子、包裝印刷等產業集群和儲罐VOCs治理提升,實施劣質活性炭專項整治行動。

  鹽城立下的具體目標是“破三爭九,提前達峰”,即到2025年力爭PM2.5年平均濃度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0%,碳排放提前達峰。

  “大氣治理往往是個曲折改善的過程。在積極推動污染減排的同時,建議能從更長周期來考量一個地區的治污減排成效。”丁年龍解釋,基於同樣的污染物排放量,在不同年份的氣象條件下,污染指標可能會上下浮動10%。一個地區有時盡管實現了減排,但是當客觀的環境容量變差,無法與大氣污染物減排相抵消時,仍會發生大氣污染。長遠來看,一個區域的氣象條件、區域傳輸情況總體是穩定的。隻要保持戰略定力,沉著應對,堅持污染物減排大方向不動搖,從較長周期觀察,地區空氣質量一定會呈現出在曲折中逐步趨好,最終做到持續改善。(吳 瓊)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