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代表委員熱議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城鄉融合

2021年01月29日07:34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城鄉融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嚴守耕地紅線,確保糧食安全,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代表委員圍繞如何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穩產保供,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0年,我省“三農”領域完成很多“急難險重”任務,大疫大汛之年糧食總產仍然創出歷史新高,達745.8億斤。經國務院審定,我省糧食安全省長負責制落實情況考核優秀,位居各省第一。

鹽城糧食生產連續7年超140億斤,面積、產量均列全省第一,總產量約佔全省20%,彰顯糧食大市“壓艙石”作用。省人大代表、鹽城市市長曹路寶表示,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保面積、保產量、挑重擔,今年鹽城將推進土地全域綜合整治部省試點,新增高標准農田100萬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480萬畝。扎實抓好生豬穩產保供,推動現代畜牧業育繁養宰銷一體化。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做大做強雜交水稻制種、阜寧黑豬、射陽蟹苗等優勢種業。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省農科院作為全省最大的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有條件爭當表率,推動我省種業創新走在全國前列。”省政協委員、省農科院院長易中懿表示,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產品競爭力提升,省農科院將以滿足“食味、營養、健康”農產品消費需要為創新導向,打造分子育種共享平台,推動種業創新資源高效利用﹔設置專項經費,支持省種質資源庫和國家桃、草莓等種質資源圃的建設和運行﹔同時,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將研究所考核周期調整為三年,避免科研“短平快”。

加快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有利於發揮品牌效應,進一步挖掘和提升優質農產品的價值,增強開拓市場、獲取利潤的能力。省政協委員、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夏春勝以稻米為例表示,江蘇是稻米生產大省,稻作文化積澱深厚,但調研發現,江蘇大米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還不高,省內大米企業“小而散”,大米品牌“多而雜”,制約了生產管理技術的提高。建議整合多方資源,集中力量打造“蘇米”省域公共品牌,加大相關政策支持力度,設立科技支撐專項資金,規范產業標准體系建設,促進糧食倉儲、運輸、供應等不同環節的緊密銜接。

補齊短板,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最突出的短板是農業農村,最艱巨繁重的任務在農業農村。如何補齊發展短板,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我省物聯網技術應用、農村電子商務、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等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智慧農業項目研發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程度較低,農業專業人才不足。”省政協委員、常州市副市長許崢建議,加快發展智慧農業信息農業,構建產學研合作機制,推廣智慧生產技術,建設大田種植、設施蔬果、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智慧示范基地以及智慧農業示范園區。“去年我們創成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今年將深入實施農業產業園區建設、重點農業企業股改上市、十大農業知名品牌培育等現代農業提升行動,培育一批現代農業新標杆。”

省政協委員、省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心主任徐茂建議,通過政策扶持和市場引導,鼓勵農業主體、社會企業、科研院所等廣泛參與數字鄉村建設﹔依托“政務雲”平台,推進鄉村數據資源平台共建共享,實現各行業領域數據互聯互通,解決部門“信息孤島”、城鄉“數字鴻溝”等突出問題。

農業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新型組織者、帶動者和市場開拓者,在帶領農產品走向市場、帶動農民脫貧致富、推進農業產業化國際化標准化方面,發揮著突出作用。省政協委員、江蘇洋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唐紅新認為,雖然不少龍頭企業已經形成主動引領意識,但是帶動作用發揮得不夠充分。建議做大做強精深加工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幫助企業對接、搭建多種融資平台,以增強企業的發展后勁和自身造血功能。加快推進校企、院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設,強化產學研結合、協同創新成果,引導新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同時,將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以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引領農業向綠色、優質、特色和品牌化發展。

城鄉融合,

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在不久前召開的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婁勤儉強調,要加快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有力支撐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省政協委員、蘇果超市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兵表示,農村消費市場日漸活躍,消費活力加速釋放,與此同時,一些阻礙農村消費擴容提質的短板也隨之暴露,如商業設施不夠完善、消費層次較為低端、市場環境不如人意等。“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速雙向流通,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他認為,針對農村商業網點少、規模小、分布散等短板,一方面可鼓勵扶持大型骨干流通企業下沉農村市場,通過增加連鎖網點數量、提供線上下單集中配送、開展品質下鄉行等形式,將流通網絡延伸到農村鄉鎮﹔另一方面,推動大型電商平台在農村增加服務站點,盡早實現“村村通”,真正打通“最后一公裡”。

實現鄉村振興,要做好“水”文章。省政協委員、河海大學水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肖洋表示,“魚米之鄉”需要水利保障,水在鄉村振興中佔據重要位置。調研發現,部分鄉村存在河道水花生水葫蘆等外來生物瘋長、河塘淤塞萎縮,農田面源污染嚴重,鄉村生活污水、養殖廢水處理不足,小河湖亂佔、亂堆、亂建等現象。建議通過物理、生物方法清理水花生水葫蘆,通過打通斷頭河、新建連通通道等增強鄉村河道防洪能力,加強農田面源污染治理,推行綠色農業,同時將河長制延伸進鄉、入組,全面摸清鄉村河湖家底,加強農村河湖管理信息化建設,完善鄉村水系管理體制。

省人大代表、泗陽縣百春錦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周相民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存在農業產業發展效仿跟風現象,導致產業效益被削弱。建議優化農業產業空間布局,按照不重復和相互促進的原則,在全市或縣域范圍內合理規劃以傳統農業為底色,以經濟作物、糧油、養殖、農旅等不同產業為亮點的農業產業空間布局,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拓展農業生態功能,構建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的百花齊放的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

□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吳瓊 胡蘭蘭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