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公布 江蘇3家開發區入選

2021年02月01日07:35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江蘇“綠色答卷”再添一個全國第一

65歲的常州市民王勝華,有著固定的晨練“套路”——每天早早來到離家僅200米的“城市客廳”打太極,然后再去裡面的圖書館看會書。與其他地方不太一樣,這個“城市客廳”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公園,而是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且處於居民區、商業區、工業區和旅游景區四區交界處,與普通市民“親密接觸”。日前,記者來到這座垃圾焚燒發電廠——這裡沒有圍牆,卻建有廣場、噴泉、圖書館、籃球場、咖啡吧等設施,吸引大量市民前來“打卡”。

在垃圾焚燒發電廠改造之前,這裡並非如此,而這片土地經歷的綠色“蛻變”,也成為常州經濟開發區轉型發展的縮影——在國家最近確定的首批31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中,江蘇三家開發區入選,總數高居全國第一,常州經開區正位列其中,見証著“兩山理念”在我省的生動實踐。

新興產業“一綠到底”

“這裡以前就是處理垃圾的,有些臟亂差,2006年說要引進這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大家也都很擔心環境會進一步惡化。”在發電廠的廣場上,王勝華告訴記者,第一次當地市民受邀參觀廠區時,每個人都戴了口罩,結果發現完全沒必要,因為全程聞不到任何氣味。

走進廠區的中心工作區,記者也發現,雖然隔著玻璃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座超過5層樓的垃圾山就在眼前,大型機械手臂也不斷將垃圾送入焚燒爐,但是呼吸的空氣依然清新。負責建設發電廠的光大環保能源(常州)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特意研發了煙氣淨化系統,煙氣排放執行的標准高於國家標准,而且主動與環保部門聯網,實時上傳數據,24小時接受政府和公眾監督。”而為了完全消除當地居民的擔憂,2020年7月,發電廠正式全面對外開放,成為中國首個建在城市社區,無圍牆、全開放、超低排放且建有諸多便民惠民設施的“城市客廳”和“鄰利工廠”。

更為重要的,是生活垃圾在這裡“變廢為寶”。截至2021年1月25日,發電廠累計處理生活垃圾超過490.94萬噸,累計處理滲濾液101.89萬噸,累計發電超過12.68億度,上網電量10.28億度。

推動“綠色”產業化,更多特色企業在各個示范基地爭當“助推劑”。位於蘇州高新區的蘇州力神智能車間內,生產200粒5號電池般大小的鋰電池,隻需短短1分鐘。過不多久,充滿電的它們就將被運往新能源汽車廠,成為一輛輛電動汽車身上的核心部件。

“和常用的鉛酸電池相比,鋰電池雖然單價偏貴,但它耐用、體積較小,更重要的是鋰電池不含重金屬,回收處理時更環保。”力神電池蘇州公司總經理助理馬洪越介紹,目前在產線滿負荷的情況下,公司一年可以為近10萬輛新能源汽車提供配套。

同樣扎根於蘇州高新區的固德威公司是國內清潔電力轉換領域的龍頭企業,研發生產的逆變器大規模銷往全球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戶用儲能逆變器出貨量全球市場排名第一。2020年成功在科創板上市,市值突破200億元。“除了配合建造大型地面電站,我們還服務屋頂裝有光伏電板的家庭。”固德威証券總監王銀超說,“別看我們最迷你的一款家用逆變器僅A4紙大小,它也能完成白天儲電、晚上放電的工作。用戶不僅可以少交甚至不交電費,多余的電能還可以賣給電力公司,帶來收益。”

“截至2020年,全區綠色產業重點企業共106家,綠色產業增加值佔園區工業增加值35%以上。”蘇州高新區經發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傳統產業“向綠而生”

“綠色產業,並非一個絕對概念,實際上,大多數產業都有一定‘含綠量’,關鍵在於它們如何‘向綠而生’。”採訪中,有地方政府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根據相關文件,記者也了解到,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組織開展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的初衷之一,是要各園區不斷提高綠色產業集聚度,一方面,要培育綠色產業增量,另一方面也要推進原有存量綠色產業轉型升級。

關停轉移整治,淘汰落后產能,成為近年來蘇州高新區的發力方向之一。“2018年至2020年11月,我區累計淘汰低端低效落后產能企業229家。其中2018年71家,2019年64家,2020年94家。”蘇州高新區經發委相關負責人列出了一組數據,“同時區內全面開展工業爐窯集中摸排,目前暫未發現需整治處置不合格工業爐窯。”

蘇州市發改委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處處長許曉文介紹,為有效激發企業更新設備、淘汰落后產能積極性,蘇州高新區在新修訂的《蘇州高新區工業高質量發展扶持政策》中,對列入省級以上淘汰落后計劃項目及企業自主淘汰落后產能項目,經認定后,按淘汰設備資產淨值予以一定獎勵。目前,蘇州高新區向各板塊轉撥“去產能”獎勵資金共計500萬元。

“環保產業同樣有向綠色產業轉型的必要。”鹽城環保高新區一位負責人表示,傳統的環保產業有其局限性,常常是讓企業被動地去增加成本來實現環保指標,而不是高效地實現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目標,“我們因此提出,要結合產業上下游重新定位發展方向。”據該負責人介紹,向上,園區積極發展能源高效利用產業、清潔生產產業﹔向下,園區開發循環再生產業,打通節能、減排、可持續的綠色產業鏈條,新引進了中車超級電容公交車、日本東麗膜組件、垃圾高效焚燒爐、節能鍋爐等項目。

節能減排、向“綠”而生,除了“自治”更要“共治”。在蘇高新SD智慧能源雲平台上,企業儲能、充電樁、智慧照明等能耗數據一目了然,透過大屏就可以查看企業實時在線率、發電量、折合節碳量等。“作為平台建設運維方,我們按照‘百千萬重點能耗監測要求’,2019年底接入高新區15家重點用能單位的能耗數據,監控57個用能指標,既為企業節能挖潛提供支撐,更助力工信、環保等部門系統性管控節能降耗。”蘇州蘇高新能源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美雲說。

合力培育“綠色根基”

成為示范基地,是一種肯定,在採訪中,3家園區都將其視作一種責任。“對於我們而言,這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我們更要答好綠色發展這一時代命題。”常州經開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李濱告訴記者,截至2019年底,常州經開區擁有規上工業企業610家,其中綠色主導產業企業212家,佔比34.75%,2019年綠色主導產業實現產值1135.29億元,佔比55.90%。未來5年,常州經開區將繼續促進各項生產要素投向綠色產業,為夯實產業的“綠色根基”形成合力。

為此,常州經開區在土地這一最基礎的資源上做文章,突出“畝產論英雄”導向,將最優質的資源,匹配給最“綠色”的企業。同時,園區健全綠色發展激勵體系,發揮政府在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中的引導作用,運用財政獎補、貼息、風險補償等手段,引導資源消費和生產方式變革。

政府引導,幫助更多企業自發成為“綠色根基”的一部分。“過去,園區內大量中小企業,面臨危險廢物落實處置去向難、處置費用高的困境。”常州永葆環保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中小企業的危廢垃圾量小,專業處理公司常不願“接活”或故意抬價,間接提升企業經營成本,進而可能導致環保問題。公司則針對區域內機械、冶金、電子等產廢量小的中小企業建成規模5000噸/年危廢收集、貯存、分類體系,以及廢棄物轉移、處置全程智能信息化監督平台,成為可容納區域約90%中小企業產廢量的共享性環保公共基礎設施。

人才同樣是綠色產業的“根”,高精尖的科創人才更是綠色企業躍升的動力源。在蘇州高新區,“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已滲透進每一個角落。“目前,園區內匯聚了中科院醫工所、清華大學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南大蘇州創新研究院等各類‘大院大所’超100家,獲批市級以上各類研發機構超過1300家次,產學研合作項目超過2300項,成為蘇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蘇州高新區經發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江蘇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則表示,當前,江蘇省政府已出台專項政策,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去年3月,全省印發了《省政府關於推進綠色產業發展的意見》,就全面推進全省綠色產業發展做出具體部署,明確近期到2022年、遠期到2030年江蘇綠色產業發展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提出加快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提升綠色產業競爭力、做大做強綠色產業發展載體、積極拓展綠色產業發展空間、完善綠色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健全實施保障體系等六方面任務舉措,從而培育形成綠色產業發展新動能。

□ 本報記者 陳澄 沈佳暄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