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發力"一基地"目標:鍛長補短建設制造強省

2021年03月08日07:41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一基地”:“鍛長補短”建設制造強省

聚力制造強省建設,江蘇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基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江蘇最大的資源是創新資源,最大的優勢是實體經濟。打造制造強省,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是穩固國內循環重要地位、增強在國際循環中帶動能力的重要基礎,是江蘇著力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的戰略抓手。

藍圖已繪,由制造大省真正邁向制造強省的號角已然吹響。

新階段

瞄准更高目標做出更好調整

“‘十三五’以來,江蘇工業經濟保持了健康平穩運行,保持了制造業在全國領先的位置,國際競爭力也進一步增強。”3月6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江蘇代表團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謝志成在發言中表示,下一階段,江蘇將按照“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率先建成全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加快建設制造強省。

謝志成的信心來自於江蘇有這樣的底氣——縱觀整個“十三五”,江蘇無論是制造業的經濟總量,還是發展質量,都取得了積極成效,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全國規模最大的制造業集群,30條優勢產業鏈整合效應不斷顯現,兩化融合指數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數字最有說服力:截至去年底,全省重點集群主營業務收入達5.5萬億元、佔規上工業比重超45%,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勢不斷提升﹔已建成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2家、省級試點中心9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累計達127家,自主可控先進制造業體系正加速構建﹔軟件業務收入超1萬億元,省級示范智能車間超1300家,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等快速發展,數字技術與先進制造業進入“深融合”階段……

不過,隨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增加,產業鏈供應鏈存在中斷風險,我省制造業領先優勢在縮小、產業技術創新亟待突破、自主品牌培育仍需加力、工業經濟發展不平衡不穩定的問題也進一步凸顯出來。

是挑戰,也是機遇。省工信廳二級巡視員周毅彪分析說,當前,我省進入發展新階段,從全球看,現在的產業競爭是全產業鏈的競爭、是價值鏈的競爭,也是整個產業生態的競爭。在這種格局下,江蘇制造應有更高的目標,做出更快更好的調整。

“未來五年,江蘇將全力打造具有自主可控的現代化產業鏈,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導的產業創新體系,深入推進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江蘇制造名企名牌,構建低碳清潔可持續的綠色制造新體系,塑造錯位協調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周毅彪說。

這也正是不久前我省發布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的要求。省發展改革委主任李侃楨在解讀《綱要》時曾指出,“《綱要》既突出了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培育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更強調了質量、效益和安全的統一,加快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不斷提升江蘇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位勢和能級。”

邁向制造強省的方向和目標既明,那麼,立足“十四五”,加速構建“一基地”究竟該從何處著手?

記者注意到,今年1月,省委書記婁勤儉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就給出了清晰答案。他指出,江蘇實體經濟發達,產業體系健全,既是需求方,也是國內許多產業循環的發起點和聯結點。要把產業優勢和市場規模優勢發揮好,一手鍛長板,進一步鞏固制造業的基礎和支柱地位,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著力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和現代化水平﹔一手補短板,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質量提升行動,打通產業鏈的堵點斷點,推動產業鏈與供應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循環暢通。

鍛長板

集群強鏈助推產業體系自主可控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首要的是夯基。

先進制造業集群,正是江蘇的“最長板”之一。去年7月揭曉的2020年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初賽結果中,江蘇3個集群脫穎而出。“今年我們希望通泰揚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集群在產業規模佔全國四成的基礎上,實現產品綠色化、智能化,全力打造船舶制造‘江蘇品牌’,推動國內船舶海工產業由‘造殼’邁向‘造芯’。” 回憶起競賽結果,省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蔣志勇依舊振奮。

其實早在2018年,江蘇就在全國率先出台相關意見,提出重點培育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產業“航母”,增強江蘇制造的整體競爭力。

無錫市物聯網集群成為全國物聯網產業先行者﹔徐州工程機械集群“十三五”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10%﹔南京新型電力裝備集群企業擁有多項世界第一的核心關鍵技術……幾年來,江蘇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快步前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集聚強勁動能。

“目前工信部已舉行兩輪初賽,江蘇共9個集群入選,總數居全國第一,它們將代表江蘇參加決賽。”省工信廳制造強省推進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產業集群化發展不僅能夠促進當地產業發展,更是在新經濟形勢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有效途徑。

如何進一步提升先進制造業集群的質態?江蘇大學校長顏曉紅建議,可以借鑒“鏈長制”模式,設立“群鏈長制”。比如,分別設置13位“群鏈長”,負責組織領導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產業鏈發展工作,定期召開鏈長會議,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重大事項。不僅有助於解決問題,更可以整合力量攻關關鍵技術,提升江蘇制造業的品質。

不僅要“集群”,還要“強鏈”。

江蘇經濟體量大,產業類別豐富,擁有完善的產業體系、強大的動員組織和產業轉換能力,這也是從江蘇到全國在疫情中快速復工復產的主要原因。但這場疫情也深深提醒我們保持經濟韌性的重要性。由於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我省大多數產業鏈在全球產業鏈條中佔據低端位置,對關鍵環節缺乏自主權和控制權,隨時存在“斷鏈”的風險。穩定產業鏈、提升產業鏈地位顯得尤為重要。

去年12月底,江蘇出台“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根據計劃,我省將實施“531”產業鏈遞進培育工程——用三年時間,重點培育50條具有較高集聚性、根植性、先進性和具有較強協同創新力、智造發展力和品牌影響力的重點產業鏈,做強其中30條優勢產業鏈,促進10條產業鏈實現卓越提升。

今年的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現代產業體系”,體現出我省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安全性和競爭力,有層次有步驟地加快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體系的決心。

“產業體系的自主可控包括需求側和供給側的自主可控。其中需求側自主可控主要指由於擁有強大的市場力量而形成的產業影響力、競爭力和控制力。”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閆東升表示,江蘇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具有龐大的市場基數,正是實現“產業自循環”的基礎。供給側的自主可控則包括產品、產業生態環境、關鍵核心技術等要素的自主可控等,目前尤其是要素層面的自主可控相對較難突破,需更多發力。對此,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強。

在江蘇,一個不爭的共識是:創新,依舊將是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中,江蘇產業和經濟發展中最核心的關鍵詞﹔無論“集群”還是“強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創新體系勢在必行。

“江蘇制造業隻有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推動高新技術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積極與主流前沿技術相結合,與信息化和服務業相結合,不斷提升制造業能級和水平,加快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才能真正提升‘江蘇制造’在全球的競爭力。”徐州工程學院管理學院副院長馬慧敏說。

補短板

把產業“斷點”變為發展亮點

3月2日,無錫高新區發布“6+2+X”產業體系規劃——包括發力打造物聯網及數字產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六大地標性先進產業,加速發展高端軟件和數字創意、高端商貿和臨空服務兩大現代服務業,布局人工智能、氫燃料電池、第三代半導體等諸多位處前沿技術領域的未來產業。力爭“十四五”末,這一產業體系的規模邁過“萬億級”台階。

這樣的雄心,正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江蘇著力完善產業體系、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推動產業鏈與供應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循環暢通的縮影。

正如前文所述,雖然我省產業鏈供應鏈具有較強的韌性、完整性和穩定性,但部分行業原始創新能力薄弱、知識產權受制於人。打通產業發展的堵點、斷點,就需要在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的過程中,對產業基礎實施“再造”。

如何“再造”產業基礎?我省“十四五”規劃綱要給出明確路徑——加大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投入力度,強化技術攻關、重點突破、應用牽引、整機帶動,完善產業基礎協同創新機制,構建高標准的產業基礎體系,“大力突破一批市場需求大、質量性能差距較大、對外依存度高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深入實施高端裝備趕超工程,提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儀器設備和成套裝備生產能力”。

在高技術船舶制造業集聚地泰州,創新研發氛圍日益濃厚。泰州市知識產權局局長顧維中告訴記者,為激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儀器設備生產熱情,該市確定在一批產業集群試點內,“引導專利權人達成專利許可協議,進而形成專利池,鼓勵集群將專利池內的全部或部分專利轉化為團體或聯盟標准,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

放眼全省,各地“夯基”的腳步正越走越實。去年底發布的“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我省還將實施超過50個“強基工程項目”。

如果說產業基礎再造,是為補長短板、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壘下基石,那麼,品牌賦能則是助力產業基礎高級化加速實現的“催化劑”。在周毅彪看來,“要擁有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江蘇制造’名企、名牌,還需真正重視抓好領軍企業的培育。”

工程機械制造領域的“明星”——徐工集團的成長,正是最典型的例証。“絕不要沒有質量的規模,絕不要沒有效益的速度。”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感慨,多年來,徐工集團的研發投入強度始終保持在4.5%以上,遠高於行業標准,為企業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升級提供了關鍵動能,並進而成為徐工品牌走向世界的“敲門磚”。

品牌建設與質量提升互為表裡,共同影響著產業基礎高級化的效率。今天,在“專利+標准”的模式下,顧維中期待的最終目標,是推動更多優秀企業將具備自主知識產權和比較優勢的產品技術標准,進一步上升為國家與行業的標准,“通過大力推進技術專利化、專利標准化、標准產業化,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流企業做標准”,也早已成為根植徐工品牌戰略的一項核心理念。標准,意味著行業話語權。據不完全統計,在26000多項國際標准中,由我國主導制定的不足200項,而我省主導制定的隻有39項,佔比僅為0.15%。對於一個制造大省而言,顯然還有很大對標發展的空間。

“接下來,補長短板、聚力‘一基地’建設,圍繞先進制造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布局,江蘇將瞄准世界一流目標、實施‘百企引航’計劃,對標世界‘隱形冠軍’、實施千企升級行動計劃。鼓勵和支持更多企業重視品牌建設,全方位塑造江蘇品牌的新形象、新優勢、新價值,大幅提高江蘇企業和品牌的國際競爭力。”周毅彪說。

□ 本報記者 付奇 顏穎 李睿哲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