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政校企聯動破題集成電路人才招引難題

2021年03月20日08:02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一筆獎學金,解了“三大難”

3月18日,南京市浦口區舉辦集成電路產業母基金成立暨重大項目簽約儀式,組建總規模92億元的9隻基金,同時,23個產業項目簽約落地,總投資163億元。

在招引大資本、大項目的同時,浦口區還與南京大學等7所駐寧高校簽訂合作協議,每年出資100萬元設立“浦芯精英”獎學金,聚焦集成電路產業,搭建政產學研協同育人平台,為浦口芯片企業建立產業人才儲備庫,助力高校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方式,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渠道拓寬破題“人才招引難”

去年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顯示,到2022年,全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缺口仍有近25萬。

“招人難,留人更難,缺口將長期存在。”華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今年計劃招聘1000多名一線工人,人力資源部經理蒲軍勝最近忙得不可開交,根據往年經驗,他至少要儲備1500人來應對超過30%的流失率。作為國內排名第二的封測領域龍頭,華天科技是南京浦口經濟開發區用工需求最大的企業,項目全部投產時用工規模將超過12000人,蒲軍勝壓力很大。

集成電路是浦口區聚力打造的地標產業,在台積電、華天科技等龍頭企業帶動下,目前已集聚260余家上下游企業,“招工難”是大部分制造類企業面臨的發展難題。“崗位等人”的背后,是市場供需失衡:通過人力資源機構招聘,一個工人的招工成本就高達7000元﹔一線工人月薪5000元左右,與其他行業相比吸引力不強﹔疫情防控常態化后人口流動頻率降低,赴外地招工通常是“十網九網空”……企業有崗無人,倒逼地方政府轉換思維。

在省教育廳和省工信廳的支持下,浦口區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7所駐寧高校簽下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產學研協同育人平台,浦口區每年還將向合作高校提供不低於100個集成電路實習實踐崗位,並給予一定的實習補貼。

“由地方政府出資,為產業設立獎學金,浦口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南京理工大學學工處副處長王渤表示,以“浦芯精英”獎學金為牽引,校地聯手打造人才培養鏈,既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也有效拓寬了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渠道。

定制培養巧解“產教融合難”

一枚芯片動輒上千元,而流水線上的一次操作失誤,就可能毀掉整批產品。與傳統制造業相比,集成電路對技術工人的要求更高。

把一個剛出校園的大學畢業生,培訓成一名成熟的技術工人需要多長時間?蒲軍勝的回答是6個月,“包括薪水和食宿,培養一個合格員工,企業要先投入5萬-6萬元。”巨大的成本壓力下,企業對“即插即用”的成熟人才更加渴求。但現實是,高校有實操經驗的師資不足,也沒有硬件設備,很難培養一出校門就會在硅片上做晶體管的畢業生。

提升在校學生的“實戰”能力,浦口區在協議中引入人才定制實驗室理念,圍繞集成電路封裝測試、芯片設計等產業鏈環節,深化產教融合、產學融合,讓大學生真正進入到產業一線,開發產品、掌握技術。“盡可能滿足企業需求,盡可能為高校人才培養創造條件。”浦口區工信局副局長趙駁強說,高校和企業的互動未來將更加頻繁,企業高管要走上高校講台,參與課程設計,專家教授也將到企業短期任職,收集產業前沿信息,變產教“兩張皮”為“一股繩”。

總計100萬元的“浦芯精英”獎學金,分到7所高校並不多。但在南京工業大學學工處處長黎能進看來,產業升級對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學科隻有融入地方產業才能高質量發展,“這比獎學金本身更重要,隻要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任何一個機會都不能錯過。”

織網拓鏈攻堅“成果轉化難”

向學校“要人”,浦口區早已布局。2017年浦口中等專業學校成立集成電子學院,短短數年已為台積電輸送了近70名專業人才。2019年底,浦口區與江蘇開放大學共建的橋林職教園動工,目前已與多家企業建立人才頂崗實訓合作。

與南京7所主流高校“牽手”,一張更大產教融合網絡正在鋪開。“集成電路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南京浦口經濟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說,“兩落地一融合”戰略已在南京推進到第四年,攻克集成電路產業“卡脖子”技術,浦口區尤其需要借助高校的研發力量,提升產業科技含金量和核心競爭力。

目前,東南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已與浦口經濟開發區簽訂成果轉化中心合作協議。未來,浦口區將推動龍頭企業、風投創投機構深度對接高校創新創業項目,共建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用市場化手段,把更多“關在實驗室”“鎖在抽屜裡”的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創新產品。浦口區還將聯合高校,舉辦產業高峰論壇、高端產業人才交流研討等活動,發揮校友圈作用,為產業發展鏈接多維度、深層次的資源要素,實現互利共贏。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