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21家農業創新平台,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

江蘇東海:科技供給驅動農業“甜味十足”

2021年03月22日13:46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圖為在架子上生長的草莓,游客不用彎腰便可採摘。張開虎攝

三月,正是草莓採摘的好時節。3月20日,正值周末,江蘇省東海縣城西的四季果園裡人來人往,隨意走進一棟草莓棚內,一股清甜的香氣扑鼻而來。抬眼望去,一顆顆紅色的草莓顆粒飽滿,吊挂在半空中的架子上。不少游客正提著籃筐,在架子之間自由穿梭,或採摘,或拍照,盡享草莓採摘樂趣。

“這種高架草莓距離地面一米高,全部使用基質,既可遠離土壤病虫害,又便於游客不用彎腰採摘。”在棚內,果園負責人趙斌談起區別於土壤栽植草莓的不同之處,他說,“另外,我們全部採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將肥料溶液以較小的流量均勻、准確地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根據草莓生長需求把水和養分定量、定時供給作物,實現精准施肥。”

一顆小小的草莓一旦注入了多種科技力量,帶來的變化也顯而易見。“果實均勻,甜度適中,非常受游客歡迎。”負責游客接待工作的小梁說,“科技興農讓果園甜味十足。”自今年2月份草莓上市以來,該果園先后接待各種旅游團、親子團5000多人次,價格一直穩定在30元每斤,常常出現草莓不夠採摘的現象。

作為農業大縣的東海,一直以來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十三五”期間,東海縣以“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目標,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促進農業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高效設施農業總面積由33萬畝增長到40萬畝,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由46家發展到75家,先后獲批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省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縣,入選“中國創新百強縣”。

“加快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元素,是促進產業興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東海縣委書記宋波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為此,東海縣以科技創新為依托,以農業科技項目為抓手,以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新業態的研究、引進、試驗、示范為突破口,持續在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等方面下足功夫,促進了一批農業科技成果集成、轉化,為全縣農業發展轉方式、調結構、上台階提供了有力支撐。

“多虧了科技部門的扶持,讓我嘗到現代農業結出的成果。”在瑞德火龍果基地內,已成為一名“新農人”的馬進正忙著修剪著果枝,“三年前,很多人懷疑這南方水果能適應北方的氣候、土壤、水質條件嗎?”在紛至沓來的質疑聲中,馬進堅定走“南果北種”的探索之路,並通過農業、科技等部門幫助,採取控制積溫等技術成功模仿出南方的氣候條件,不僅讓南方水果實現在北方“落地生根”,而且每年還給他帶來了近30萬元的收入,實現一產“接二連三”發展。當下,他正盤算著將引進來的12個新品種分享給有志於從事農業種植的農民,讓更多的鄉親們通過“南果北種”走上致富路,拉動當地水果種植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為給農業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撐,東海縣還率先建成全省首家農業創新中心,將全縣林業、漁業、農機等所有涉及農產品及食品安全檢測方面的科研資源,統一集中到農業創新中心,使過去“各自為戰”轉為“集體發力”,並積極引進南京農業大學專家工作站、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一帶一路”國家農業合作研究院等國內知名科研院所、機構,建成21家農業創新平台。其中,中國農科院東海農業試驗站已為當地農業引進了水稻、花卉、番茄、草莓等新品種244個,推廣名特花卉組培、精准灌溉、二氧化碳施肥等新技術49項。在桃林、黃川、山左口等鄉鎮建立11個水稻、設施蔬菜、名優特花卉新品種示范與栽培綜合示范基地,助力打通農業科技創新的“最后一公裡”。

科技“智”動力催開了東海現代農業的“百花園”。去年東海縣又成功創建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獲批省花生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施42項省級農業科技項目,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通過創新科技服務,既推動了農業科技成果精准供給,又加快補齊全縣農業技術短板。”東海縣科技局局長李騰說,“全縣農業‘甜味十足’的發展態勢愈加凸顯。”(張開虎 張吉磊)

(責編:張妍、吳紀攀)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